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绍兴:江南印象(10) 绍兴兰亭

[游记]绍兴:江南印象(10) 绍兴兰亭

2008-07-22    59765.com

:图片一:鹅池碑亭(摄影:大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1)这是一幅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这是一件与唐太宗同寝皇陵的殉葬品;这是一卷被历代书法名家临摹的作品;这是一篇被收录进《古文观止》的作品;这是一部让康乾二帝为其树碑立传的作品。这就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在浙江绍兴西南十三公里的兰渚山麓,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植兰花,东汉时建有驿亭,故名兰亭。《水经·渐江水注》:“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勖封兰亭侯,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古亭几经迁移,今亭为清康熙十二年(公元一六七三年)重建于兰渚山麓。鹅池碑亭是进入兰亭的第一个景点,此处有一爿池塘,里面有几只白鹅在嬉戏。池塘左边有一个三角碑亭,石碑上刻有“鹅池”二字,传说此二字为王羲之父子所书。相传王羲之写完一个“鹅”字,皇帝圣旨到,他忙搁笔去接圣旨。在旁观看的儿子王献之提笔续写了一个“池”字。“鹅”瘦“池”肥,浑然一体。因此后人也称之为“父子碑”。兰亭除了这“父子碑”还有“祖孙碑”,留在后文交待。王羲之爱鹅是出了名的,在《晋书·王羲之传》中有这么两件羲之与鹅的故事:“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没有看到那只善鸣的鹅,叹惜了好一阵子。还有一件事:“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羲之抄写《道德经》换白鹅的传说,也就是成语“以书换鹅”的由来。图片二:兰亭竹林(摄影:大兵)

(2) 王羲之,字逸少,祖籍山东临沂。他出身在东晋声望最高的王氏家族,历史上有“王马共天下”之说。按当今时髦的说法,王羲之是绝对的。祖父王正,曾任尚书郎(相当于部长)。他的唐叔王导是当时的丞相(相当于总理),另一唐叔王敦掌管兵权,奉为大将军(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南迁,定都在建康(现在的南京),就是王导首先提出的建议。父亲王旷,曾任淮南太守(相当于地区专员)。王羲之本人也担任右将军一职,所以后人也称其为“王右军”。不过经笔者研究,这“右军”并非在军中领兵的官职,可能是当时皇帝御赐的类似爵位的封号。 王羲之的家族堪称是一个典型的书法世家,其父亲、岳父、堂叔、侄子、几个儿子以及妻子郗璿在书法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其中当以七儿子王献之最为出名,与父亲并称“二王”。时任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的郗鉴有一女儿郗璿尚未婚配,当然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郗鉴觉得丞相王导与自己情谊交厚,又同在朝迁为官。听说他家子弟众多,个个都是才貌俱佳。有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选婿的想法告诉了王导。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选吧,不管是谁,只要您相中,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府。王府的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找来找去,发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院的书房里,看见靠东墙的床上有一个袒腹吃饼的青年人,好象对太尉觅婿的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听说郗府觅婿,当他们得知我是来选婿的,个个都一本正经的样子。唯独在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吃饼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豁达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这位公子便是王羲之。这就是“东床快婿”的出处。 图片三:绍兴兰渚山(摄影:大兵)

(3) 王羲之的夫人郗璿擅长书法,据传有些王羲之署名的书笺是她代笔的。这位王夫人在事业上和生活上对丈夫关怀备至,贤慧端庄,同时又是一位好母亲,和王羲之培养八个子女成才。长子玄之,善长草隶,有帖传世。次子凝之,亦工草隶,其妻为东晋才女谢道韫。三子涣之,善草书,自幼学父书法,达到形似,有帖传世。四子肃之,有诗流传,只是未见其法帖传世。四个儿子都曾参加了父亲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 五子徽之,在书法上是兄弟中较有突出成就的。以爱竹而名,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说:“何可一日无此君”,率性豁达。六子操之,历任秘书监、侍中、尚书及豫章太守等职。七子献之,为兄弟中书法成就最高者。精于诸体,尤以行草擅名,在继承张芝、王羲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当时古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其书英俊豪迈,饶有气势。他的《中秋帖》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洵的《伯远帖》后来被乾隆作为稀世珍品收藏在养心殿一小室内,并将该室取名“三希堂”。 王羲之惟一的女儿,姓名不详,后来嫁给余姚人刘畅,生一子一女。子刘瑾,有才干,曾任尚书、太常侍卿等职。女刘氏,嫁给了谢玄之子,生有一子,就是著名诗人谢灵运。可见谢灵运是王羲之的重外孙。 图片四:兰亭碑亭(摄影:大兵)

(4) 经鹅池边的石桥,过一片竹林,便到了兰亭碑亭。亭呈四方形,精巧雅致。除正面,其他三面临水而建。后有兰渚山,云雾缭绕,前有石板路,竹径掩映。亭中有康熙所题“兰亭”石碑一块。“兰亭”二字虽字体骨肉丰满,古意盎然,但是“兰”字缺了尾,“亭”字少了头。在文革时被造反派砸成四块,直到一九八○年才经过修复,但毕竟成了一块令人遗憾的残碑。 兰亭碑亭的东侧叫流觞亭,是兰亭景区的中心,亭内有“曲水邀观处”一匾,正下悬唐名画家李公麟的《兰亭修禊图》,画有王羲之等人曲水流觞、即兴赋诗,再现当时兰亭聚会的情景。亭前曲水叠石,是流觞咏饮的场所。这里也是完成《兰亭集序》的地方。在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飘流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杯。这次聚会有二十六人作诗三十七首。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三百二十四字的序文--《兰亭集序》。 这些人当中有一位后来成了宰相的人,他就是谢安。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两个家族都是东晋时期的望族,所以谢安也算系出名门。他年轻时名气很响,朝迁多次征召,他都没有就任,也算是大器晚成的典型。谢安与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一带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当时在士大夫阶层中声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寄情山水,就是不愿做官,日子过的逍遥自在。有人推举他做官,他去了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山,百姓怎么办!”谢安直到四十多岁才出来做官,因为一直居住在东山,所以他做官这件事被人称作“东山再起”,即成语“东山再起”的出处。 “仕”和“隐”是古代读书人的两条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得意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谢安前半生隐而不仕,与众不同;到后半生,从司马一直坐到宰相的位置。在淝水大战中指挥若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朝与在野都应付自如,从容大度。他的游山玩水和出仕参政都显示了他的高明,真是位懂得享受生命的人。图片五:康乾御碑亭(摄影:大兵)

(5) 流觞亭后面,有一座双檐八角亭,每角悬有风铃传声。亭里矗立着清代康乾两帝同书的御碑,世称“祖孙碑”。碑的正面是康熙所书的《兰亭集序》全文,细看康熙的临摹碑刻,文中有二十个“之”字,其写法、风格都有所不同,这也正是“天下第一行书”的亮点。碑的背面是乾隆游兰亭时写的七律《兰亭即事》:“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泳于今纪盛名。竹重春烟偏澹荡,花迟楔日尚繁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诗书皆为动人。 乾隆后来在北京颐和园也建了一座兰亭,位于谐趣园西侧,看得出他对兰亭的仰慕之情。乾隆一生酷爱书法,“乾隆御览之宝”是一方经常在珍稀书画作品上看到的印章。历经数年,搜求历代书法名品,御览、御批、钦定多部传世藏帖,集我国历代书法艺术之大成。乾隆时期编镌的《三希堂法帖》是一部珍贵的中国书法丛帖。该帖收集了魏、晋、隋、唐、五代、宋、金、元、明共一百三十五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一十件,总计九万多字。 祖孙两代帝王,同书一碑,真是绝无仅有。前面提到康熙御笔的兰亭石碑在文革中遭到破坏,那为什么这个石碑却能幸存下来呢?听绍兴当地的导游释疑:当时有支医疗服务队为防治血吸虫病进驻兰亭。医护人员见“打、砸、抢”之风愈刮愈烈,不由的为“祖孙碑”担忧,急中生智,用白石灰把碑厚厚抹了一层,正面书写伟大领袖毛主席《送瘟神》诗词,背面写上伟人语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所以才躲过一劫,真的要感谢这支医疗队在那个疯狂年代对珍贵文物的保护。图片六:王右军祠(摄影:大兵)

转自:http://www.59765.com/Blog/xiangxi_17360_/74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