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大禹陵 |
[游记]游大禹陵 |
2007-07-16 tyyyz.cn |
游大禹陵 我是在小时候的课本上认识了大禹,也是在小时候的课本上知道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知道了大禹不但是治水英雄,而且是开国君主,他建立我国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于是,大禹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 据记载:大禹姒姓,出生于四川省汶川县石纽山下。尧舜时代,洪水泛滥,禹受命治水。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如今,大禹治水的遗迹,遍布全国各地。山西的龙门山,陕西的禹门口和山东的禹城都广泛流传着大禹治水的传说和遗迹。 然而,我却怎么也搞不明白大禹陵怎么会搞到当时的经济不发达地区绍兴的会稽山去。 据导游小姐介绍,当时的绍兴地区也深受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于是,大禹成了绍兴人的女婿。他即位45年,南巡狩猎到会稽山而崩,葬于会稽山。 禹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五世孙少康即位,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现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户多为姒姓,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传至144世。就这样,绍兴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 然而,全国有好几个涂山,都说是大禹娶妻生子之地,就是会稽山也有四处之多。清代诗人张问陶,曾赋诗一首云; 不但神禹闻之捧腹,世人闻之捧腹,我亦闻之捧腹。 于是有人出来和稀泥,不须争论,各分一杯羹。 据《通鉴外记》记载:绍兴(会稽)的涂山,是大禹娶妻南巡狩猎之地,至此而崩,死后埋葬于此;湖南宛委的涂山是大禹“藏书处”;安徽的涂山则是大禹治水成功后会集诸侯庆功的地方。然而,刘恕乃北宋人氏,离大禹也远得很,和我相差无几,他的话是否可以当真,也难说,说不定,又得捧一次腹。 然而,大禹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不管他在那里出生,在哪里娶妻生子,反正在中国就得了,四千多年前的事,何必一定要搞个一清二白?看来读史阅书还是以“不求甚解”为上。 总之,不管如何,到了绍兴,就不可不去大禹陵。因为它不仅是历代人们祭禹的地方,更是我国东南久负盛名的胜迹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艺术和旅游价值。古代的许多文人学士,如李白、元稹、陆游等都在此兴感抒怀、赋诗咏词。 从市区出发约4公里即到大禹陵。在会稽山麓绿树环绕中,一片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依山而立,气势宏伟,显示出一派帝王陵园所特有的气概。这就是三位一体紧密相建的浙东名胜,大禹陵、大禹庙和大禹祠。 神道尽头就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和所有的旅游景点一样,这里都是经营旅游小商品和各种小吃,在广场东面有一道褚红色的围墙,里面就是大禹陵。 大禹陵坐东朝西,面临禹池,前有山丘分列左右,会稽主峰环绕其后。陵前还遍植有槐树、松柏、绿竹等植物。 进大门,一条百米长的甬道直达大禹陵碑,亭内立有由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的“大禹陵”石碑。字体端庄凝重,每字一米见方。 碑亭右前方有八角重檐石亭,上书“咸若古亭”四字,俗称“鼓乐亭”,传为祀禹奏乐之所,建于明代。 禹陵的左侧为禹祠。乃是姒氏宗祠,据史书记载该祠立于夏朝少康之时。建祠四千多年来,屡废屡建。今禹祠新建于1986年。 禹祠分前后二进,中有天井分隔,由前殿、后殿、曲廊组成,粉墙青瓦,朴实无华。富有江南民间建筑特色。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镜,曰“放生池”。祠内有“禹井”。当然,我想不会是当年大禹遗迹。 前进右面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砖刻图;左边则为砖刻大禹纪功图;后进中央为大禹塑像,高约二米,头戴笠帽,脚着草履,手拿石铲,目光炯炯,但怎么看也不象一位有道明君,分明是一位地道的江南农夫。 这大概因为这里是宗祠的缘故,就多了一份亲近,少了一份威严,大概也算是以民为本的具体表现吧。 禹庙坐落在大禹陵右侧,坐北朝南,乃是这里最宏伟的建筑。照壁、午门、拜厅、正殿等各种建筑依山势逐渐上升。 禹庙的午门宽约12米,进深约7米,其后为祭厅。祭厅是历代祭禹的场所,建筑结构与午门相似。祭厅东、西两侧为配殿,其中东配殿内放置有明、清时祭禹的碑刻30余件。 正殿斗拱密集,画栋朱梁,气势十分雄伟。约6米高的大禹像矗立在殿中央。他身穿黑底朱雀双龙华袍,执圭而立,神态端庄。俨然一付帝王形象。两侧楹柱有“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巨联,系沙孟海据康熙所撰原联重写。殿脊间有康熙手书的“地平天成”四个遒劲大字。 大禹陵景色既壮严又秀美,稽山镜水环绕其周。 四通八达的河网环绕大禹陵周,乌篷小舟可以把你送到绍兴各大旅游景点。而且正逢旅游黄金季节,所以游客不少。尽管不是熙熙攘攘,却也联袂不绝。导游小姐的解说声此起彼伏,到也十分热闹。 禹之父为鲧,鲧受命治水,大兴徒役,周城作九仞之堤,不用疏导而用以堵塞洪水。结果,劳民伤财,徒费九年时光不但毫无成效,洪水灾害更是惨巨。尧帝下令将鲧处死于山东省蓬莱县东南之羽山。 鲧之失败在于堵,禹之成功在于疏。治水如此,治人如何? |
原始链接:http://www.tyyyz.cn/dispbbs.asp?boardID=4&ID=3102&page=1 |
转自:http://www.tyyyz.cn/dispbbs.asp?boardID=4&ID=3102&page=144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