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新昌大佛寺游记 |
[游记]新昌大佛寺游记 |
2007-07-31 163.com |
新昌大佛寺游记 "新昌名迹寺,登览景偏幽"。这是李白歌咏浙江新昌大佛寺的诗句。"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是孟浩然对大佛寺石弥勒像的赞誉。大佛寺景区,位于浙江新昌城南不到一公里的山谷中,群山环抱,松竹叠翠,楼台寺庙,错落有致。因其中一座寺内供有江南第一大佛,故名为大佛寺,继而整个景区也以大佛寺命名。 我的笔,实在无法写出大佛寺的神韵,因为大佛寺有太深的文化内涵。当我踏进大佛寺的时候,我就踏进了一千四百多年前。走进白云湖,便想起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句子。行不多久,便见一石林,高大的化石,共有30多棵,最高一棵高达14米。这些形姿各异的木化石,初看似落尽枝叶的林木,粗犷雄壮,亭亭玉立,和四周的奇崖怪石、山塘水泉、花卉草坪,错落有致地组合成天然奇景。木化石色泽黑褐,纹理清晰,似木非木,似石非石,却重似常石,坚不可摧。 大佛寺自然景色优美,文化积淀深厚,梵音禅说更为这一方胜地增添着神秘和玄妙。乾隆的上对,“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和纪晓岚下对的“客上天然居,居然天山客”。对于乾隆的对子,纪晓岚还有一联“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比之弘历的出彩多了,但天子毕竟是天子,臣子再厉害,也要留点面子给皇上啊!所以,就只对以“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此事真假已无从知道,此等文人逸事本就是为湖光山色、青山古刹增添亮色的,真假倒是次要的了。寺院四周峻崖穿云,峭壁如削;寺内亭台楼阁,相映成趣,秀树名木,触目皆是;山间四季,景色各异,春日,新篁拂翠,绿柳扶疏;入夏,清风习习,泉韵淙淙;及秋,丹枫如火,水净山明;寒冬,腊梅吐芳,松柏凝翠。 先到了千佛洞。千佛洞在半山腰,沿着山路一路走上去,先是个露天的山洞,后面则是个祠堂。祠堂是依在山壁上的,山壁上密密麻麻的雕着数不清的小佛像,据说内有1075尊小石佛,人称“江南敦煌石窟”,这大概就是千佛洞的由来了,说起来还是“先有千佛洞,后有大佛寺”的呢。在祠堂里,有一个神龛比较特别,神龛里没有供奉任何神佛,但香火却格外旺盛,想来是有些特别的意义了。 出了千佛洞,顺着铜钱路,来到佛心广场,只见峭壁上镌刻着高达20米的弘一大师"佛"字手迹,山足则刻了巨大的"心"字。佛入心中,心底有佛,原是一种虔诚,又是一种教诲。"佛"字前建了一个直径10米的莲花喷水池,瓣瓣莲花都用汉白玉雕成,直径4米,晶莹的泉水从莲心喷出,洒下一片宁静和清新。顺着路牌指引,一路走马观花,不知不觉中到了般若谷,这里最抢眼的就是人工开凿的一个七级悬瀑,配合地池、石阶、栈道、隧洞、地宫等连成一体,形成了一个仿佛东海龙潭似的奇幻景观。不过我更喜欢的是山壁上的刻画。为了配合大佛寺,选用的都是些佛教题材的故事,更添加了般若谷的奇幻感觉。 一进入谷中,最先看到的是左边的超豪华铜像,取得是沙加,不,释迦出生时的典故,“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不过我倒是觉得那种炫目的金黄和这个幽谷不是很相称啊~ 而右边是释迦在菩提树下悟道的线雕。不过我更喜欢下面的荷叶和那一朵半开的荷花,藏青的颜色不知为何给我一种凋零的感觉。 谷底下最壮观的就是占据了整整一面山壁的彩绘石窟浮雕。以释迦摩尼佛为中心的浮雕包括了总多的佛教经典里的著名场景,另外还有白居易在《沃洲山禅院记》中提及的王羲之、孙绰等游、隐新昌的十八名士。 石窟雕刻是谷底的又一亮点。走到谷底最下面,过一个索道就到了另一个山谷。这个山谷比之前那个要小得多,也就显得谷中唯一的20米高的鳌鱼观音特别壮观。这个观音的装束与平时我们所熟知的大相径庭,又因为下面的鳌鱼,害我一开始以为是那个超富有的龙女,呵呵~说起来,般若谷中都是佛学气息很重的东西,我不得不去查了些资料,才不至于犯些低级错误。 在般若谷底看着周围的壁雕,听着瀑布的轰鸣声,实在是一种相当惬意的事情啊。要不是时间紧的话,我可是很想在那呆个一整天呢~ 出了般若谷,拾级而上,过一道山门,看到了放生池。放生池,原名"隔溪塘",传说即是仙妪磨杵的地方。放生池分内、外二池,中有长堤相隔。堤上绿柳成行,虬枝逸出,映入涟漪碧波,粼粼曳曳,妩媚动人。绿荫丛中,"越中胜景"的亭阁更添诗意。放生池畔,园形重叠式的智者大师塔耸立半山腰。这座石塔是佛教天台宗国清寺开山祖师智顗的衣钵塔。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年),智顗法师应诏进京,行至大佛寺,他再也不肯前行,兀坐在弥勒像前,不进食,不吃药,只唱着"般若观音"的歌。40多天后,大师圆寂了!后人建"智者大师法塔"纪念之,印光大师为其作碑记。原塔在通往隐岳洞的栈道下,"智者大师法塔"的摩崖石刻至今犹存。 云堤尽头,一道粉墙把空间隔断。有人说,新昌大佛寺的布局蕴含着园林建筑的精妙之处,又有东方文化的审美意识。所以有诗曰:"僧过不知山隐寺,客来方见洞开天"。虽境断但意不断。墙里,天王殿的飞檐在修竹婆娑中忽隐忽现,大佛似已在望。快步进入粉墙右侧的石牌坊,一条笔直的石板甬道呈现眼前,似可直抵翠竹簇拥的大殿了。不料甬道尽头,又是一道粉墙挡住去路。大佛若即若离,似露还"藏"。沿着青石小径缓缓前行,看松鼠林间起舞,听僧侣苦行逸事,未尝不是一桩幸事。其间到一处摩崖石刻,米芾题字“面壁”,却不是让僧侣游人于此思前想后,面壁沉思,而是让此间的弥勒佛面壁悔错,因为别处的弥勒佛皆不上大雄宝殿的,而这里他却安然上座,抢了佛主释加牟尼的风头,当然这里的大雄宝殿也因此比地面矮了几尺。前行数步,穿过檐郎,方见大雄宝殿。顿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欣喜之感。 大佛静坐石穴,宝相庄严,气势非凡。佛像面容秀骨清相,婉雅俊逸,超然洒脱,通高16米,两膝相距10.6米,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我国早期石窟造像在南方仅存的遗迹,被誉为“江南第一大佛”。据说大佛的雕刻成功,在当时是一件极轰动的事,并引来四方善男信女虔诚的膜拜和由衷的赞叹。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为它写了长达2000多字的碑记,誉之为大梁王朝的"不世之宝,无等之业","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极尽赞美之词。 大佛原来端坐在一个石窟内!根据唐诗之路研究专家竺岳兵先生的研究,自公元200余年我国产生第一座石窟寺克孜尔千佛洞,至公元366年莫高窟开凿之间,被"中断"了一个半世纪的石窟历史是由大佛寺来衔接的。难怪竺先生的理论是"大佛寺是中国佛教走向繁荣的发源地"。沿着大雄宝殿西侧峭壁的古栈道,有三个依凭天然石窟建成的殿屋:隐岳洞是大佛寺开山祖师昙光的栖身之所,佛缘悠远;朱子亭,亭旁有摩崖石刻"天柱屹然"四字,相传为宋代理学家朱熹所题。亭中悬张着朱熹自书的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百世圣贤心",极富哲理。朱熹在洞中讲学著书,相传《四书集注》即成稿于此。洞前有朱熹种植的腊梅一株,人们称之为"朱梅",仿佛得道也似的,至今仍抽枝开花,生机不绝。濯缨亭,原为海岛观音岛,小憩其中,冬暖夏凉,清心爽意。洞前原有白鹇坞,相传为东晋高僧支遁放养白鹇之处。后人羡其飘逸,作诗赞曰:"朝看白鹇从坞出,暮看白鹇据坞归。森森绿树西峰下,片片白云迎日飞。固知野性恋山谷,咫尺之间还见稀"。在大雄宝殿斜对面,有一棵宋银杏,银杏树上寄生着女贞、榆、桂花与香樟等四棵不同品种的树,五树同茂,相亲相依,故称佛寺一奇。 近年来,新昌大佛寺扩展成大佛寺景区,其中又增添了众多新的景观,国内外游客、影视剧组纷至沓来。大佛寺景区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历代有大批的文人墨客吟诗题联百余处。整个寺院的建筑依山就势、迥异曲折、风格独特,是风景园林式寺院的典范,景区内山青谷翠,岩险石奇,池明如镜,修篁夹道,人工巧筑与天然野趣为一体,实乃观光朝觐、休闲度假的最佳去处。 |
转自:http://xcyhf.blog.163.com/blog/static/11610932007221801217/61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