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武义俞源印象 |
[游记]武义俞源印象 |
2008-05-02 bokee.com |
武义俞源印象 (我在武义县城熟溪桥前的留影。武义熟溪桥始建于宋开禧三年(1207年),为重檐歇山顶亭阁廊桥,气势磅礴宏伟、设计巧妙为江南所罕见全国文保单位。据《武义县志》载,桥全长139.87米,宽4.85米。九孔桥墩用石砌,桥中亭阁为重檐歇山顶,可坐可站,还有长廊可依。中通车马,边供人行眺望。浮雕栩栩,气势磅礴,不仅能遮日避雨、防雪抵雹,而且设计精、技艺高。) “双溪九陇环而抱,云可耕兮月可钓,翠草凝香黄犊肥,银波弄影金鱼跳……”这首明朝进士俞俊写的“俞源八景歌”深深吸引着我探访这座尘封了600余年的如同迷宫一般的古村落。 俞源太极星象村位于金华市武义县西南部的俞源乡,距县城20公里。该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奇异的布局,罕见的古建筑群和精致的木雕、砖雕,以及一个个不解之谜而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据考证俞源村是明朝开国帝师刘伯温“按天体星象排列”设置的村落,村口设有直径320米,面积120亩的巨型太极图,村庄内主要的二十八幢古建筑是按天空中的星座排布的,村中还有防火、镇邪用的“七星塘”“七星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村口大门 小桥流水人家 俞源村三面环山,北面是一条弯曲的峡谷,一条小溪绕村而过。村口两株古樟,长得郁郁葱葱,两人方可抱拢。我们一面感叹古人真是会挑地方,选了一个如此山青水秀的地方,结庐而居,一面走进村子。村里人的姓氏以俞姓、李姓为主。许是地域偏远,村里鲜有客人,村人们好奇地打量着我们。 进了村,首先看到的是俞氏宗祠。宗祠大门两侧,用黄漆刷着“事在人为,人定胜天”八个字,带着那个年代的特定气息。 宗祠内堂 我们在祠堂里转悠,宗祠里有文介绍村子的由来。据说当年刘伯温与俞氏的第五代传人俞徕为至交,俞氏家谱记载,刘伯温曾在俞源村小住。当时村里非涝即旱,瘟疫流行,颇有点民不聊生的意思。刘认为俞源村外围有十一道山峰环绕,是为福地,但村中溪水直行,将瑞气泻尽,若改直为曲,以太极图布局,设黄道十二宫村,住宅依星象排列建造,可以求得发达。俞徕将此载入家谱,经过几代人的营造,渐成气候,以后果然家族兴旺,人才辈出,成为四方羡慕之风水宝地。后人为记念这个俞氏祖先,便修了这个祠堂。祠堂里还供列了其他俞氏先人的牌位。 祠堂内戏台 村里人家,门不落锁。吱吱哑哑推开厚实的木门,走将进去,只见天井中的地坪用小卵石铺就,缝隙间长着细嫩的小草和暗绿的青苔。鸡狗们也在院里悠闲地晒着太阳,看见来人,懒洋洋地瞅上一眼,也不哼哼,接着再睡,极具绅士风度。 村尾双溪交界处有个"洞主庙",是江南著名的圆梦胜地,鼎盛时期,曾有几千人自带睡具在庙四周过夜,以求圆一个好梦。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六附近的村民还会到这里举行各种传统活动。算了一卦,说此生衣食无忧。我想便是在这儿男耕女织,养儿喂鸡,遁入田园,度过一生吧。 声远堂 在这么一个“山静似太古”的小村里,我真想在这儿呆上一生,闲来晒晒太阳,泡壶清茶,捧本杂书,过过“日长如小年”的日子。 声远堂内景 声远堂内的冬瓜梁会随着天气变化变色 伯温草堂 马头墙 门墙 马头墙外的刺槐 桃花一簇开无主 攻略: 到俞源,可坐金温线火车在武义站下车,从武义到俞源搭车需四十分钟左右,也可坐汽车到金华市,然后再去俞源。村里有旅舍,十元一人。但最好自带睡袋,在村人家借宿,付二三十元搭伙住宿费,感受一下浓浓的乡情。外面的世道人心不古,而这里古风犹存。 俞源村还有许多不解之谜,自刘伯温为俞源改溪设太极河之后,600余年来未发生过一次洪灾;“商坐楼”边有口井称“气象井”,天晴水清见底,井水变浑浊定要下雨;“声远堂”沿口桁条上九条木雕鲤鱼会随气候变化而变色;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是“圆梦节”,这天心降喜雨,即使大旱年头也不例外……
|
转自:http://weixiaodeqiuyu.bokee.com/viewdiary.24278473.html46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