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我在武义看见山 |
[游记]我在武义看见山 |
2007-07-24 ctrip.com |
题 序: 在写这篇游记的时候,我想说两句跟某个景点无关的话,而它与我的旅行生涯有牵连。 当我还在襁褓之中,父母便接受祖母要求,给我这个长孙女算了一卦:那卦说,这姑娘原本是个男儿的命,注定了要到处行走,并不能困守在一个家里…… 于是父母将我过继给了亲戚家做女儿——他们恐怕在家里养不活我。 我长大了,尽管体态是迷你型的,但心思庞野,自有一番不让须眉的抱负。 幼时家贫,而家教甚严,除了写作,绝不能有第二种发泄情绪的方法。大学毕业后,靠着自己的打拼,稍有了些扬眉吐气的感觉,于是久藏在心底的四方驰骋的心便渐渐地燃烧起来。 我决定要旅行——至于为什么要旅行,如何旅行对我这般重要,倒并未曾细思。便有人问起,也只是说:无非多些写作的素材罢了。 直到我遇到一个做旅行社的朋友。 他邀请我给他的旅游网站做文化顾问,我从尽职于工作的角度出发,终于有了一个理由,坐下来,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思考这个问题。 我写了如下这段话,作为这个旅游网站的“文化序言”,也作为我对自己以前、现在和未来旅行生涯的一种评判。对于我的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和我的曾经幼稚、现在渐渐成熟着的游记,应有助益: 旅行,不同于漂泊,她是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修炼! 青莲居士为什么要仗剑江湖?如果没有旅行,李白还会有囊山括海的诗篇吗? 三毛为什么要去撒哈拉?如果她从来只在台湾,她的心情还会被那么多人牵挂吗? 玄奘和尚取经,为什么要跋山涉水,步步走去?如果没有在路上的旅程,他的故事还会如此厚重吗? 马可波罗为什么要来中国?如果没有这段行走,如今,谁会记得他?谁会为他争论? …… 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几乎都和旅行有着或多或少的牵连! 祖先交代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话是有深意的——旅行,不同于漂泊,她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状态:一种文化修炼! 懂得旅行,你才会在陌生与熟悉间,找到故乡;懂得旅行,你才能在参照物的不断改变中,看到自己! 在不同年代、不同故事的遗留里穿行,常常能使人在一瞬间改变对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理解。这种瞬间的顿悟,你无法从旁人的游记里获得,很多细致的情怀,必定要亲自去体验。 所以,从当下开始,打开视野、拓张襟怀、改变节奏,怀揣起你的热情,以各式美丽的方式,去亲近自然,向不同的文明积淀中挖掘同质的文化——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片片段段,收获感知和感动,何如?! 无论人文、无论山水,当你随脚踏入,便能够发现隐藏在什么下的、你心灵深处的、那个童年的、故乡的影子…… 你也终于会明白:旅行,不是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缅怀一段逝去的历史,品尝一些别样的滋味;而是要往那从未到达的旧地,寻找似曾相识的记忆,重温梦魂深处的甜酸——懂得旅行,你才会在陌生与熟悉间,找到故乡;懂得旅行,你才能在参照物的不断改变中,看到自己! 这就去,去旅行,去改变,去休息! 我们用有形和无形的规则把自己囚禁着,在周而复始的劳作中,每年每月每日、每时每分每秒,被尔虞我诈算计,被成败得失纠缠。 你需要改变,你需要休息——你需要旅行! 旅行的过程,就是改变的过程,就是休息的过程。 她不是奢侈品,而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所以,这就去吧,去旅行,去改变,去休息! 2004年11月6日,我的“天地青年俱乐部”组织了成立以来的第四次集体活动。一行12人,乘坐郑大哥的车,怀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来到珍珍的家乡——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开始了两天一夜的旅行…… …………………………………………………………………………………………………. 正 文: 听闻武义素有“萤石之乡、温泉之城”的美誉。然我此篇所要纪录的,即非萤石,也无温泉——而是山峦! 也许生长在大上海的缘故,见到山,总会不自禁地倾慕,所以淘洗旅行印象,终于得出了些许关于山的体验。 【龙山——山路弯弯】 龙山是新近红起来的郭洞生态村边的一座山林,也是浙中难得一见的原始森林。 进山时我们讨价还价,争取到一个免费的导游来带路讲解。因为这导游的讲解,我们没有错过看似寻常却奇绝的风景,知道自己一路上走过了种种稀世珍奇,触摸了百年植物精灵。 无论是经历不平的甜、苦槠,还是亘古沧桑的红豆杉,都有抵御风雨、催化变迁的神奇能量。造化公正,自诩万物至尊的人类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但无论甜、苦槠,还是红豆杉,都不是龙山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 那什么才是呢? 是那弯弯的山路! 爬龙山,不是笔直向上,而是围着山梁一圈一圈迂回盘旋。 石阶简陋,宽窄不均:刚踩到块大石,以为可以稍事轻松,下一步却马上逼近转折,盈盈不足落脚;前一秒钟向东行,下一秒钟已经掉头向西。眼睛的前方常常不是路的所在,我只盯着脚,感觉自己在绕山打转,偶然抬头,袭上一阵眩晕。回首,见大伙儿也正蜿蜒爬着,顿有所悟:想这龙山无非百米之高,上山的里程却何止千米,为什么不节短距离笔直上去,而要曲曲折折,转弯抹角?! 古人有训,“欲速则不达”,任谁也可以想象,笔直走,除非传说中的轻功高手,否则,哪一个能到得了山顶? 反而这般弯弯绕绕,只消三两分恒心毅力,即使不惯爬山的小女子如我,也能看到至高风景。 爬山如此,生活亦如此。 我活着的这26年,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靠近自己心中的理想,也算是个格外努力的人。然一路上坎坷艰辛,没有任何一件收获来得轻易,没有任何一项成功到得直接——看这弯弯山路,仿佛别有寓言。 不仅我,相信很多人,面临山路弯弯,自当别是一番心情。 【石鹅岩——山天一色】 到石鹅岩已经黄昏,为赶在景点关门前返程,我们便坐船观景。 坐船观景,身无疲累,感受便与龙山的攀爬大不相同。 船舷低浅,看水流疾退,以为自己便在湖上滑行;耳边山风吹袭,带着丝丝缕缕的秋寒;未已抵一岸,12人下船爬山。 只觉山径如肠;黑暗中草虫啾啾,偶有不知名的小东西从脚边仓皇窜逃;途径一处,见山岩与大树蔽天,止剩一线,颇为壮观…… 因看不到其他游人,便另有了些夜间探险的刺激。众人呼喝响应,满山都是我们一行的笑谈。 石鹅岩不高——其实我们也不清楚是否到达了其最高处,只看眼前路绝,不可再行,便原路下山,乘船返回。 船行中,闭目沈思,便想起中学时在语文课本中读到吴均的《与宋元思书》,记得开头那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天山共色…任意东西”,于今甚有所感。 【小黄山——山歌清越】 爬小黄山,至一木亭,见继续向上的正式山道已经断绝,山岩边摆着一块警示牌,上写:以上山路未经开放,游客止步。 同伴们坚持要往上爬,我见这木亭精巧,被山峦群树环抱,忽然想起一桩心愿,便说:你们去爬,将行李留在亭中,我来看守。 有人鼓舞我同上,我无法,便以疲累为由婉拒。 伺大伙儿渐上渐远,我张开双臂,深吸一口气,心下有了计谋得逞的快感。 十多年前,看黑白电影《阿诗玛》、《刘三姐》时,还没有任何人告诉我“你是个会唱歌的女子”,我便有了最初的向往:要在山里好好地唱一次歌。 本来策划了几个小游戏,预备大家进了山来进行,中间涉及才艺表演,我猜度自己总有机会在不尴尬的情况下,一圆在山里唱歌的心愿。 可惜人心非我心,大家纷纷说要把时间花在游山玩水上,游戏留待日后再做。 正遗憾,亏有这块“游客止步”的牌子,给了我一个难得的机会。 山中人烟罕至,远远的,传来山下人家招呼游客的声音、鸡鸭奔逐的声音、两旁头顶风吹树叶的声音、野果坠落的声音、蜻蜓从这个枝头飞向那个枝头的声音、山坳间泠泠山泉的声音…… 我觉得自己的心向着它们一点点张开,靠近,又靠近,直至紧紧相拥。 那些美丽的旋律慢慢升腾起来,先是小声哼吟,随即悠扬低唱,终于放喉高歌——山下的和山上的都离我远远的了,只独个儿歌舞,我兴奋地听到自己的心脏通通地跳,孩童般一支又一支地唱,从民歌到戏曲,从生腔到旦角,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唱什么,只有一阵阵的欢乐被大脑传递向四肢百骸。 在这一刻,我真正成了天地之间孕育的精灵,自由自在,无拘无素…… 若非26年的道德教化,我甚至想把衣服都丢掉,跳到山涧中,与自然亲吻——其实,具体做什么、唱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酣畅地发泄与表达带来的快感。 快活与无拘束总是难得来、迅速去,我听到山上传来伙伴们回程的声音,立刻收敛姿态,恢复淑女模样,假装俯拾山果,心下,却久久不能平静! 下山的路上,大伙儿笑谈山顶风景,数落我“脱离群众”,而我呢,耳边仍然萦绕如春江水般清越的歌声,那是我渴望远离城市束缚、归向自由本真的呼喊。 选择不同的山路,自能看到不同的风景,感受不同的情致! 【刘秀垄——山峦妩媚】 刘秀垄,绵延5公里,奇岩险峰,竹海蕴秀。山上有刘秀避难的古迹,山下有现在农庄的生息——兼具山区的地貌特征和平川的田园风格。 刘秀垄是我们本次武义之行的最后一站,也是给我带来最多感触的一站。 ::山廊如常:: 经过了两天的奔波和攀越,爬刘秀垄时,难以一鼓作气,几个女孩累得想打退堂鼓。这时走在前头的人看到一个亭廊,便大喊:“到了、到了,前面有个亭子”。这话有些曹操行军中所用“望梅止渴”计的功效,大伙儿果然又有了精神,很快到达。 从地图上看,这个竹亭叫做“清风廊”,是到天梯前的第一个驿站。 如果你曾经爬山,一定知道:其实所有作为景点的山,一路上多多少少都会有几个供游客小憩或补充给养的亭廊——因为每个爬山的人对山间的亭廊都会有一种需要。 就象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生活的疲劳后,会渴望找个地方休息或者调整。 清风廊和其他山中的亭廊没什么大分别,但在那一刻,它是我眼中最好的亭廊。 ::山峰陡峭:: 穿过清风廊,紧接着上天梯。 天梯是一小段笔直向上的山路。我们手脚并用,由一位男生带头,五位男生压后,女生居中间,安全迅速地通过了这一关。 虽然实质上这是最险的一段路,但我们用时短暂,简直没什么可说的,唯一留在心间的,是面对困难时摒弃一切杂念,互相鼓励、互相扶持的感动。 爬山需要互助,生活也是如此。 这正是我耗费心力办“天地青年俱乐部”的宗旨,也许以后,我可以为这个宗旨取一个别名,叫做“天梯精神”! ::山峦妩媚:: 过了天梯,接下来的路便好走多了,我们很快来到 “刘秀观海”之空中走廊。这里显然是观看整个刘秀垄的最佳所在。 东晋孙绰兴公在《游天台山赋》中说:“太虚辽阔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 刘秀垄大概就是这样形成的吧。 刘秀垄虽然以刘秀名之,甚至山下的村庄也叫做“刘秀村”,但它的美实质上应该跟刘秀没什么关系,那是纯乎天然的杰作! 大概刘秀是个名人的缘故——一个地方若流传了些跟名人有关的传说,那么便会陡然间身价倍增,被围上围栏,成为景点,开始售票参观…… 我来刘秀垄,并不想了解刘秀在这里的故事:要知道,一切的故事,经口口相传,必然变味。每一个故事和传说中都存在太多的穿凿附会和凭空臆测,实在,主观的成分要远大于客观。 我来,只是为了爬山。 为什么爬山?因为山在那儿! 不记得什么时候看到过这句话,总之是英国的一位登山专家在二度攀登珠峰后说的。 “因为山在那儿”,咀嚼起来大有中国禅宗的哲学意味。 这句话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中国的老法师们从来都不兴把禅理剖析清楚了喂给求法者的,那么我也不必破例——你爬了山,自然便明白。 其实刘秀垄的至高点也只是200余米,或许难入方家之眼,许多爬山爱好者都不会选择这里来攀登。但,君知否?当我站立此间,俯瞰山下,见茶园稻田,谷堆村舍,忽然觉得自己脚下踩着整个世界,油然而生旷达之情。 我还没有登过五岳、黄山,走来走去,不过在上海周边这些小山间逡巡,但很多登山的感受,我想,并不会差得太离谱。 环顾连绵山峦,它雄奇而不失其秀,壮阔而不乏其丽。 想起江南名妓柳如是的那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顿觉这山有了无限的柔情,而我,也陷入了对自己的陶醉中…… …………………………………………………………………………………………………. 后 记: 各花入各眼,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武义。 你若去看武义,则切莫受这篇游记的影响。 正如我在题序中写的:“旅行,不是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缅怀一段逝去的历史,品尝一些别样的滋味;而是要往那从未到达的旧地,寻找似曾相识的记忆,重温梦魂深处的甜酸……” 我们在旅途中看到的,无非是自己,是自己的故乡,是自己的记忆,而非其他。 我看我的,你看你的! =========================================== (在武义,我和老树) |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332723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