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山环如郭、幽邃如洞——武义郭洞村 |
[游记]山环如郭、幽邃如洞——武义郭洞村 |
2007-07-24 tuniu.com |
“山环如郭、幽邃如洞”的郭洞村,是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距武义县城10公里,与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清水湾毗邻。 有朋自远方来,5月7日同行六人,兴冲冲到那玲珑精致的郭洞去。 “双泉古里” 沿着溪边公路到了郭洞村口,一条爬满青藤横贯东西的古城墙,把古老的郭洞村与山外世界隔绝开来。古城门上方横批“双泉古里”、楹联为石刻“郭外风光古,洞中日月长”。古时城门是村民出入的通道,日开夜闭,如今成为游客进出的大门。古城墙内外还有几十株与古城墙同龄的古树,见证着古城墙的历史。 古城墙内有建于清代的水碓,是以前农村利用自然水力加工粮食的地方。里面石磨、手磨、谷砻、踏碓……等一应俱全。水碓塘边有水车,游客如有兴趣,可尝试踏水车抽水的农作。 城墙内景致 踏水车 水碓房里古老的故事 回龙桥 回龙桥始建于元代。此桥毁了修,修了毁。乾隆年间,在拱桥顶上建石柱方亭,与十里外的石苍岭、北山塔连成一条直线。 郭洞三面环山,平地北泻;双溪汇注,天赋灵性。“山为龙山,住则龙回。堰水作桥,龙回气聚……”一座跨溪而建的回龙桥,把这块宝地的风水包裹得严严实实。 回龙桥——郭洞、也是武义旅游景点的经典性标志 龙山原始森林 郭洞因山而美。村东龙山原始森林被誉为“绿色金字塔”,满山皆是六七百年树龄的参天大树。有许多到郭洞游玩的人其实是奔着这些古树去的。 郭洞村古代先祖族规严厉,如族人只有栽树的义务,没有砍树的权利。郭洞的子孙无论为官何地,经商何方,回郭洞都要带回当地的树苗栽种在龙山上。族人上山毁树严加惩罚:上山捡柴火要拔指甲,折断树枝要斩断手指,砍树要被斩断手臂,最严重的要被逐出族门。在严厉的族规约束下,800多年来龙山上没有被砍走一棵树。如今的龙山,满山是珍贵的名木古树,树龄达六七百年;树种丰富,有国家一级珍稀树种南方红豆杉和矩叶卫矛、虎皮楠、豹皮樟、红皮树、青冈栎、罗汉松、凸瓣杜英等古树名木135种之多,多为四季常绿树种,形成了遮天蔽地天然古生态林。龙山原始森林被誉为天然氧吧、森林浴场。 郭洞村是著名长寿村,村民身健寿高,平均寿命高达85岁以上。 700余岁的龙山古树 双溪流碧 郭洞也因水而俏。郭洞有两条小溪,双溪在村中汇合后又沿西山环村而流。那水很清,很绿,简直就是流动的翡翠。 溪边浣衣妇 明清古民居 郭洞之美还在于那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虽然鲜见豪门深院,但村宅之完整,保存之完好,可以说是一部从明代到清代直至民国的建筑编年史。古朴大度的明代廊柱,精雕细刻的清代木雕,还有受到西洋风格影响的民国门窗,让人惊叹不已。郭洞由相连的郭上村和郭下村两部分组成,道路纵横有序,均以卵石铺地,晴雨皆宜。6口水井,郭上、郭下各半。公用设施有一祠四厅,分布在村子的上、中、下三个部分,村民的祭祀、红白喜事等活动均可就近举行,郭洞的始祖似乎当时就懂得“环保”和“规划”了。建筑中最值得一提的当数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何氏宗祠,规模宏伟,气象肃穆。 深巷古风 何氏宗祠 郭洞村不姓郭而姓何。郭洞虽在深山,但崇尚教育、培育子孙立志读书,报效祖国的民风世代相传。400多年前郭洞第8代祖荆山公就创办了私塾"啸竹斋",清康熙年间改为“凤池书院”并作读书歌一首:“一代绝书香,十代无人续。书不读,礼仪薄,纵有儿孙皆碌碌……” 何氏家族文化深厚,宏伟古朴、保存完整的何氏宗祠,是郭洞家族文化的缩影。 (莲之悟 http://ykwyz.blog.sohu.com/45020253.html)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文章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根据您的意见给予其他的处理。 发表于 9点37分, 推荐给好友 ykwyz去过的地方 更多 还没有回复我来说两句 请先登录。 |
转自:http://www.tuniu.com/places/posts/6371066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