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武义郭洞古村行

[游记]武义郭洞古村行

2008-05-22    sina.com.cn

周五那天,好友陶雪亮来电,邀我周六若得空一起去武义“清水湾”泡温泉。一听说武义,忙回话:我晚上加个班,明天跟你去。武义走过三趟,温泉泡过两回,我心仪武义,更大程度上是在心仪着武义的郭洞。我知道,诗人陶雪亮此番去武义,肯定是要上郭洞的。

郭洞不是洞。郭洞是一个村庄。著名的中国文化古村落。

2008年2月23日这一个周六的上午九时,我们一行大大小小11人驱车前往武义。武义,位居浙江中部,与金华市毗邻,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历史悠久,素有“莹石之乡、温泉之城”之谓。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心中充满着期待与向往。孩子期待“温泉”,大人们则向往着“郭洞”。约莫十时,进入武义县城,按照行程安排,我们是先上郭洞,然后在村中用午餐,品尝郭洞的“农家菜”,再回“清水湾”泡温泉。

郭洞村距武义县城十余公里,因“山环如郭、幽邃如洞”而得名。层峦叠嶂,竹木葱翠,小桥流水,老屋苍苔,景致甚为优雅和静谧,故有“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锦绣映南山”之形象描绘。

一行人刚刚抵达郭洞的停车场,就有一村妇趋步上前,说是要我们上她家吃午饭,并且可以帮助我们省却每人30元的门票费用。我们便问午餐有那些风味小吃,答曰:有正宗的郭洞“土鸡”,有刚从山上弄来的“麂子肉”,还有特制的郭洞“竹筒饭”。听起来自然不错,就随了村妇去了她的家——地处村口溪边的“朋来阁”。稍事休息,便得妇人指引,开始走向大名鼎鼎的郭洞村。

有意思的是,为省却门票之故,村妇是带我们从村前的龙山森林公园一小路攀援进山,且神神秘秘地告诫我们千万不得大声喧哗,以免被景点管理员发现。一行人只得凝神静气小心翼翼地沿了那崎岖而铺满枯枝败叶的山间小道,仿佛游击队员深入敌后一样来到了半山腰,许是这里已属安全地带,村妇遂与我们作别,回家去为我们准备午饭了。

森林公园不大,也未看出有什么特别之处,倒是许多不同种类的百年老树频频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什么“皂荚树”呀,什么“南方红豆杉”呀,其年龄都在五六百年以上。它们遒劲而独立,粗硕的枝冠遥指蓝天,静穆着,似一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见证着郭洞的昨天和今天。我们站在高高的龙山之上,整个村落的轮廓尽现眼底。

据史料记载,郭洞人不姓郭而姓何,先祖可溯宋朝宰相何执中。相传,元代至元三年(1337),其后裔何寿之认定郭洞“山不深而饶竹木之富,水不大而尽烟云之态,是万古不败之地”,便离开繁华的县城和显赫的官府宅第,迁居郭洞。深谙风水生态之道的何寿之,仿珍藏北京白云观的学仙子争道宝图《内经图》“相阴阳,观清泉”,正方位营造村庄。砌城墙形成“水口”,建“回龙桥”聚气藏风,植村周树木善化环境,规划民居、通道并巧设“七星井”,构筑“山环如郭、幽邃如洞”之胜境。水口城门上的太极图,形象地反映了此地风水奇观,被世人誉之为“江南第一风水村”。自何寿之仿《内经图》营造郭洞风水村后,原有杂姓渐灭,何氏家族兴盛。郭洞及扩展周边村的何姓子孙,现有4000余人,而生活在郭洞的村中人,身健寿高,人均寿命高达85岁。

话说这先祖何执中,与我竟然有一些渊源,这是我不曾预料的。因之,我来到郭洞,感受定然与众不同。宋代的何执中是龙泉人,此刻的“寒江醉舟”也是龙泉人。我无从得知老先生的后代是如何辗转找到这里并发现了这一块风水宝地。但我们从同一方山水走出,除了“老乡”,或许还有另外的共同吧。何执中(1044——1117),字伯通,龙泉上河人。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初任台州、毫州判官。徽宗时任中书舍人、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兼侍读,一意追随蔡京。崇宁四年(1105),升任尚书右仆射。大观元年(1107),进中书门下侍郎。大观三年,蔡京罢相,代尚书左丞时,太学生以“寅缘攀附致位,碌碌庸质”,反对致相。政和二年(1112),蔡京复职,与蔡并任左右丞相。迎顺帝意,粉饰太平,深受徽宗宠信。有吏才,知世情,惜人才,宽民力,居富贵而不忘贫贱。政和六年,以太傅致仕,次年病卒。赠太师,后追封清源郡王。

自龙山下行,我们从后门进得村中。这郭洞村三面山环如障,双溪汇注,天赋灵性。难得北面留一平地,远处又有左、右青山相拥,恰好应了“狮象把门”之说。我们踏在了郭洞的土地上,无疑是踏在了一块难能的“福地”之上。郭洞的自然是奇绝的,但是,任何一个地方,哪怕再精致,如若没有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能供人尽情玩赏,那么,总是会缺少一些回味与遐想的。而郭洞所赋予我们的除了幽雅的自然风光,还有一种岁月难以磨灭的沧桑感。大片的明清古建筑,纵横的古老而幽深的明清古巷道,虽鲜见豪门深院,而村宅之完整和保护之完好,不可不说是一部从明到清直至民国的建筑编年史。

古朴大度的明代廊柱,精雕细刻的清代牛腿,颇受西洋风气影响的民国门窗,举目皆是。郭洞的村落布局,不及兰溪的“诸葛”和富阳的“龙门”,那么的八卦,那么的规模和大气,却以众多“水井”为轴,将郭上与郭下有机相连,自成血脉,也堪称经典别致。大局的铺排与有序的建筑,都一点一滴很是清晰地透露出郭洞先祖那不寻常的“环保”与“规划”理念。所有的这一切,不仅让我们感叹着先人的审美眼光,而且还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了无尽的创造和智慧,无尽的古老文明。

来到村中央,市井的繁嚣不绝于耳,它是如此分明地对应着祠堂的清幽与肃穆。一座气派非凡的宏伟建筑,高高矗立着,一分神圣,一分庄严。这就是名震遐迩的郭洞“何氏宗祠”了。我将此地称之为村中央,依据便是“何氏宗祠”的所在。因为,在我曾经到过的古村落中,“宗祠”的所在几乎皆为村子的中轴,不可动摇的中央地位,来自地理上的,来自精神上的。

何氏宗祠,建于明万历三十七(1609),总面积1060平方米,大梁下高4.64米。祠堂悬挂各类匾额30块,上书“敬教劝学”、“厚德戴福”、“嘉尚贤劳”、“忠厚相传”等等文字。当地人告诉我们,若不是“文革”中遭破坏,匾额多达94块。祠中最壮观者非36平方米古朴典雅的古戏台莫属,飞檐角,展壁画,精妙美观。可以想见,当年这古戏台是多么的闹腾与辉煌呀,紧锣密鼓,香火缭绕。穿行在整个祠堂内,一股强烈的“崇文尚德”民风气息,扑面而来。其中近门右面墙载有该村的进士、秀才和太学生之人数,依稀记得明清时共有进士2人,秀才114人。郭洞虽身处深山,而在400多年之前,就由第8代祖荆山公创办了私塾“啸竹斋”,清康熙年间,扩大规模改为“凤池书院”,并作读书歌一首——“一代绝书香,十代无人续。书不读,礼仪薄,纵有儿孙皆碌碌……”,世代传唱。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d0c4a01008d54.html67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