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大诗人李白足迹所到之处;大儒朱熹写下《中庸序》之所。 宋代大诗人陆游曾任宁德县主簿。陆游留下文字赞道:“宁德为邑,带山负海。双岩、白鹤之岭,其高摩天,其险立壁,负者股栗,乘者心惮;飞鸾、官井之水,浪涛汹涌,蛟鳞出没……” 那么,就让我们来揭开这一方灵境的“庐山真面”。 第一章 蕉城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连山亘(gèn)北,大海入南”,背山而面海。身后之山,一如浪,迭涌而凝止;面前之海,恰似山,环水而入怀,不能不说是山与海的交响。 这海,因陆地给出的两只温暖、强壮的手臂而成形。一只由北向东而南,一只由西向南而东。沿着“宁德水道”二十多海里,世界著名的深水避风良港三都澳即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里,水深湾阔,口小腹大,永不淤积;主航道水深20至125米,宽3000米,50万吨巨轮可在最低潮时随意进出。 三都澳,位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台湾岛三地构成的三角形的中心。 孙中山《建国方略》称之为世界“最深不冻良港”。 文豪郭沫若为三都澳写下诗句:“良港三都举世无,水深港阔似天湖。”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德国旗舰“凯撒”号由东冲口进入,来到离三都岛不到三公里的海面,这或许是西方对三都澳天然良港的首次地理大发现。从此西方绘制的亚洲海岸线地图便显著地标示出:三都澳。 同一年,清政府自动开放三都澳为对外贸易港口。随后设立福海关。而英、美、德、俄、日、荷兰、瑞典、葡萄牙等十五个国家的20多家公司纷纷在三都设立洋行商号、码头仓库。当年中国最大的三家银行在此设立分行。大清帝国电报局在此铺设跨洋电缆。这里,成为福建通向世界最便捷的信道。 那个时候,远隔重洋的西欧商人,只要在信封上写下“中国·三都澳”,信件即可直接寄达三都岛。 如今,这岛上绿树掩映中,那风格迥异的欧式建筑赫然在目: 西班牙教堂。彩绘拱顶和彩色玻璃窗,仍然保持完好;座椅和跪板,依旧当年模样。 修道院高墙俨然,完整无损,却见历史风尘的涂抹,有着时空变换的惊奇。连同这一方天赐的水域,让人产生“三都也?世界也?”的幻觉。 不远处,在波澜相连的斗帽岛上,声名显赫的道教女神斗姥(mǔ),并不因为洋教进驻三都澳而断了香火;相反地,作为“先天元始之阴神”、“北斗众星之母”,具有主宰生命,驱邪救厄,移星易宿的神功,无论中西贵贱,至今仍护佑着人们在海上的航行、捕捞,体现了“尊阴贵柔、阴阳平和”的精神,自然有着慈祥仁爱的包容性。 海岸风光无限,由风浪剥蚀形成的奇岩异石构成了海岛的特殊景致,令骚人墨客留下佳言丽句,让童心未泯的游人流连忘返。乱石之中似乎蕴藏着深邃的内涵,教人沉思。你看,这方“螺壳岩”外实中空,可藏数人;“斗姥迷宫”是由无数巨石堆迭构成的特大洞窟,洞内百转千回。 澳内有盛产大黄鱼著称的“官井洋”海面。那“温暖性集群洄游”鱼类,每年随季节变化而进出浅海和深海,春季四五月间朝内海集结,岁末年初则向外海逸散。多少年,大黄鱼携带着澳内的讯息向外播徙,又怀揣着大洋的梦想回访故地。它们头部的“耳石”接纳了遥远的声波,牵引着蕉城人殷殷向外的目光。 如今,以大黄鱼养殖为主的网箱养殖业迅速崛起,七千户海上家屋栉比鳞次,十二万网箱绵延覆海,构成世界所罕见的海上“威尼斯”奇观。这个中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处于“世界不多,中国仅有”的深水良港三都澳,正开启着蕉城人自古而今潜在的开放性胸怀和前瞻性视野。 所以,三都澳——说是宁静的内海却就是浩瀚的外海,是山边海角却正是通向世界的航标。 第二章 这大自然的造化与人文的成型并非体现为单一的地理因素,蕉城人也不仅仅为地方的世界性历史而自豪。毋宁说,蕉城区的地貌是立体的,她的文化脉络也是立体的。沿蕉城海域的西北角河口溯流而上,当两岸葱茏、碧水潺潺的霍童溪引导我们,深入蕉城区的腹地,那灵秀的山水给人别有洞天之感。 此处便是霍童。“霍童”,既指称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又是方圆几十里奇峰峻岭的统称。 汉朝《列仙传》记载,周朝时有霍桐仙人居此修炼,故名霍桐山。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敕改为霍童山。 这里,大小山峰三十六,《白云经》云:“山高二十余里,延袤五十里,……气势所开不可究竟。”古人吟咏霍童山水的诗赞道:“万仞晴峰翠作堆,谁知有路接蓬莱。” “霍童之山多怪奇,大童小童峰突驰。”…… 说到山,这里包蕴了太多的历史之迷,积淀了极其厚重的宗教文化内涵。 霍童山是道教名山。古代道教典籍《天地宫府图》、《大宋天宫宝藏》、《白云经》、《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云笈七签》等将霍童山列为中国道教名山三十六小洞天之首,是中国道教南宗的主要发祥地,其历史可谓久矣。自周至唐就有韩众、茅盈、左慈、葛玄、王元甫、褚伯玉、陶弘景等二十多位著名道家名士在此修炼。唐时仗剑游侠的游仙诗人李白曾千里迢迢云游此地。 南北朝时期的梁大通三年(公元529年),此地就建有规模宏大的“霍林宫”,存世一千多年,唐宋时规模宏大,有一百零八根石柱,可见当年盛况。如今,新建的霍林宫内还珍藏着一方碣石为镇宫之宝。上刻“霍童洞天”四字,左下方一行小字为“唐天宝御赐”,是唐明皇所赐。 来到霍童,不能不走支提山。这山,层峦迭嶂,雄奇伟秀。由它的北峰远眺,让人顿生“俯世界之三千,观于象外;吞云梦之八九,罗之胸中”的感慨。 作为佛教胜地,这里有一座名闻遐迩的千年古刹支提禅寺。又名华严寺或华藏寺。 “支提”为梵音,意思是:“一切功德聚在其中”。佛教典籍《大方广佛华严经》记述有四大佛教道场,其中支提山为“天冠菩萨道场”。唐朝以前就有高僧四处寻访,经佗逻国和尚、天竺和尚以及高丽僧人元表、了悟禅师等禅门宗师的努力,受天启而寻至霍童山,于是由吴越王钱俶(chù)在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建成“大华严寺”。历朝历代多有御赐,遍历沧桑兴废,几经赐额重建,声名大噪,成为全国历史名刹之一。 于今,寺中珍藏的文物有:山门匾额“天下第一山”,为明代永乐帝敕赐;毗卢遮那佛像,为明万历年间宫廷以铜渗金铸造,重约千斤;铁铸天冠菩萨像,明成祖仁孝皇太后所赐,原有1000尊,现存947尊;明版佛教经书《永乐北藏》,共678函,6780册,为明神宗所颁赐,现为国内之稀本,至今保存完好,堪称镇山之国宝;京缎金绣五爪盘龙袈裟一件,明万历年间御赐。 除了这座气势恢弘的国家重点佛教寺院“华严寺”,山中寺院还有:那罗延窟寺、辟支寺、小支提寺、灵峰寺等等,与道教洞天并称“仙巢佛窟”,享有美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