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以色列游记(33)死海沙漠基布兹—犹太民族的合作垦荒精神—叶子游记 |
[游记]以色列游记(33)死海沙漠基布兹—犹太民族的合作垦荒精神—叶子游记 |
2007-07-16 sztvu.net |
[IMG]UploadFiles/2006-8/811820713.jpg[/IMG] 无论圣经如何记载上帝应允之地是那流着奶与蜜的地方,现今的以色列国土却是一个没有石油且大半是沙漠的贫瘠的地区,与围绕在他周围遍地是石油的中东其他国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阿拉伯世界冷嘲热讽。然而以色列人却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着农业奇迹、经济奇迹、军事奇迹。 我们在死海的道路两旁,时常看到一片片绿树丛丛的小型绿洲,还有一些耕田。沿路引水的管道始终伴随着我们,以色列是个水源缺乏的国家,然而自古耶路撒冷的引水工程就让考古专家叹为观止,圣经上对引水工程有所描述。 公元前8世纪,希西家统治时期,为抵抗亚述人围困耶路撒冷,他下令挖掘一条地下输水管道,从耶路撒冷以西一个名叫基训的泉源,将水引致城墙内的西洛姆塘中,因此粉碎了亚述人围困的企图,并将其击退。1838年美国学者罗宾逊根据圣经记载考古发现了这些水渠。 * 一路上始终伴随着我们的引水管道 [IMG]UploadFiles/2006-8/828874052.jpg[/IMG] * 如今,以色列人继续发扬着祖先的传统,在引水灌溉工程上他们有非常独到的设计。当中国确立西部大开发后,曾经多次派人前来以色列学习水利工程。 古人的引水工程启发了现代以色列人,而20世纪初期犹太人“合作垦荒”的思想则奠定了以色列复国的经济基础。早在1910年一批东欧年轻犹太移民,为了理想的犹太复国思想,在太巴列湖附近的德加尼亚创建了犹太人第一个“合作垦荒”的组织---基布兹,这种农村社会组织形式或许是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启发,正是基布兹组织形式解决了这种贫瘠的土地上的生存问题。 ] 贫瘠的山峦,这样的绿洲便是人间奇迹,想到了新疆,想起了石河子 [IMG]UploadFiles/2006-8/811820713.jpg[/IMG] * ]基布兹的基本特点是土地国有,集体管理,反对剥削,待遇平等,按需分配。在基布兹内部无货币分配,设有个人财产,没有贫富差别,生活集体化,家务社会化。每一个基布兹的规模在人口100-1000人不等,一般300-400人。基布兹实际上是一个平日劳动、战时战斗,即平战结合的微型社会,它的思想基础是平等和共济。最初基布兹实行子女与父母分居制度,子女要过集体生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布兹生活已经变成“以家庭为中心”,所有儿童都由他们的父母抚养并且住在家里。以色列开国元首本一古里安两次从总理兼国防部长的职位上退下来后,都直接退到内格夫沙漠深处的斯德波克吉布兹。 20世纪末,基布兹数目和基布兹人口略有减少,目前在以色列共有270个基布兹,大约有12万人在其中生活和工作,占全国人口3%左右,但其创造的农业产值却占全国的42%,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43%,因此它是以色列的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基布兹已经成为犹太民族精神上的另一个象征,它代表了犹太人们在逆境之中齐心协力、互帮互助、不惜一切代价改变环境、争取生存的精神。 [IMG]UploadFiles/2006-8/811822993.jpg[/IMG] * 中午我们来到死海附近的基布兹进行午餐,只见绿树成荫,附近竟然有那一片翠绿的田地,与死海的不毛之地有着天壤区别 [IMG]UploadFiles/2006-8/811200425.jpg[/IMG] * 这里的特别之处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在这里暂短的居住,享受各种休闲时光 [IMG]UploadFiles/2006-8/828166972.jpg[/IMG] * 午餐的餐厅大如食堂一般,人们自助领取着各种菜肴,坐在朴素明亮洁净的落地大玻璃窗下,我们一边品尝着原汁原味的农家菜肴,一边欣赏着死海的风光。隔壁就是出售死海美容等特色产品的商店,女人们在饱餐之后兴高采烈地选择着自己喜爱的物品 [IMG]UploadFiles/2006-8/811668635.jpg[/IMG] * 我们居高临下眺望远处的死海,风吹打着水面,死海涌动着,这里与大海、与任何一片水域有着那样的 |
转自:http://www.sztvu.net/oblog/user1/kjbb/archives/2006/1636.html53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