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白兆山旅游白兆山游记白兆山评论白兆山周边酒店白兆山图片. |
[游记]白兆山旅游白兆山游记白兆山评论白兆山周边酒店白兆山图片. |
2008-07-22 163.com |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白兆山旅游 / 白兆山游记 / 白兆山评论 / 白兆山周边酒店 / 白兆山图片 / 孝感自助游攻略 / 孝感旅游线路 白兆山又名碧山,位于安陆市西北部15公里,主峰海拔不足四百米,北陡南缓,三面为大平地,远望一峰突兀,巍峨壮观祖师顶上的古银杏树,相传为李白亲手所栽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大诗人李白在白兆山开始了久隐安陆,蹉跎十年的漫长生活风景区内游览景点甚众,主要有:桃花岩或曰桃花洞,上有千年银杏,下有绀珠美泉,左有读书台,右有笔架山,桃花岩未居其中,众星拱月,响映成趣还有与李白有关的白兆寺太白堂洗脚池长庚书院等遗址遗迹,1992年,白兆山被国家批准为森林公园. 在白兆山太白峰西麓有一处桃花崖,即桃花洞,又称谪仙桃崖李白寄寓安陆时曾到此游览因人称李白为谪仙人,故以谪仙名崖桃花岩地势险峻,一窍从峭壁百仞中腾出,风貌奇特历代文人寻李白足迹,亦以桃花岩为游览胜地,留下不少动人诗篇崖下入口处高3米,宽1米,洞内有一平崖,约8平方米洞呈斜状,向上攀援4米,可出崖上洞口洞中有数级石阶,拾级而入,洞内尚有一线通天洞门面临桃花沟,桃花沟佳木繁荫,清泉潺潺洞旁有白果树,古朴苍劲,传为李白所植;李白安陆自兆山桃花崖寄刘侍御绾诗,曾对这里的景色进行了描绘:两岭抱东壑,一嶂横西天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安陆,桃花岩成为他主要游憩之所 在白兆山太白峰西麓斗笠岩其岩下有一泉,名为绀珠泉又称万珠泉,俗称龙王井长年碧涌,每当晨起,常有白色云雾盘旋于上,因以泉名位于白兆山后山脚泉水甘甜清冽,为茶道上品李白也曾饮于此历代官府每逢庆典,便令人到此泉取水,亦能品尝到绀珠泉水为荣周围奇石错落,小径婉蜒,树掩藤蔓,苍翠欲滴,风光旖旎历代文人墨客,多在此岩壁上题刻,或赞此处山水风光之美,或抒景仰李白之情现存最完整的有三处,分别为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题刻书法多为行楷,结体疏朗,笔力刚劲,刻工精细,字迹清晰可辨在白兆山太白峰桃花岩下左侧因其水映光献彩而名 白兆寺:白兆山在唐时有寺,叫般若寺,李白曾居寺内宋代称白兆寺,白兆寺南对峡谷,北靠青山,浓荫蔽天,曲径通幽李白安陆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诗中曰:水退石上热,风生松下凉描绘白兆寺周围的风景原寺建筑宏伟,雕梁画柱,富丽堂皇可惜白兆寺被后人拆除,但此寺长存的明万历年间所刻李白诗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残碑,清道光三年间刻李翰林像残碑,清代陈中龙重修白兆寺记全碑,至今还藏于市博物馆中 读书台:在白兆寺前,是一座高三丈许的土台,人称李白读书台,此台三面环山,一面临谷,登山遥望,山光泉影一览无余 洗笔池:又名洗墨池池中水色如墨,取出清澈无尘传说原为一小池,无泉眼,因李白在池中涮笔,笔有神功,泉眼顿开,池水自涌当地认为此泉能使人聪颖慧敏,家中有学童者,常取泉水让学童饮用,以助书文长进 太白林:位于白兆寺南两里许,是一片方圆数丈的平岗岗上苍松翠柏,为休息纳凉胜地即使是万木萧萧的秋冬季节,这里也是浓荫如盖,千苍万绿李白读书疲倦之时,常小憩与此相传李白上京应试,文章锦绣,但未贿赂考官,落第回家在此歪脖子树下遇一老翁,老翁向天向地各喷一口水,驱走蚊蚁,讥李白万语不及一杯水,劝他在此隐居至今树下蚊子蚂蚁绝迹这里今存有明万历年间留下的唐翰林李白旧游处石碑一块,使此处景致,更添幽雅 李白在白兆山的遗址遗迹,由于历经沧桑,破坏严重,可观无几,为了纪念李白,1987年安陆人民在城西郊大凹山,修建了李白纪念馆纪念馆为仿唐建筑格局,由门楼碑廊太白堂成列室游厅水榭等组成的建筑群体绀珠泉读书台等十多处遗迹,已建成了纪念亭纪念碑那棵高耸在白兆山顶上的古银杏树,也枯木逢春,绿叶满冠,常年张开双臂欢迎远道而来的游人 相传李白读书桃花岩时,食用皆取此水其饮潭猿相连诗句即指此处系一天然水潭,长3米,宽2米,深2米底部泉水上涌,冲起串串水泡,宛若无数明珠,此漫彼现,从不间断,日照月笼,闪金耀银,十分夺目早年,邑人用砖石将潭壁修砌整齐,作为诗仙遗迹之一,供人观赏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市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既然有酒中仙诗仙,那他长住的地方一定出名 白兆山又名碧山,位于湖北省安陆市西北的烟店镇,属于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大洪山余脉山上溪流潆绕,森林茂密,古木参天清泉漂流,往来鱼跃,纵横翠竹摇摆,上下鸟声稠杂,小桥虹跨,景色清幽从山顶北望,石岩山大安山仙城山寿山,都是峻岭高山,奇峰峭立,直插云霄南眺古城云梦,千里沃野,一派生机盎然 如果就白兆山高度而言,其主峰海拔仅380米左右,谈不上雄伟壮观它之所以小有名气,主要得益于李白这位诗仙曾经酒隐安陆十年,当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了 观山则情满于山 因时间关系,那次我们到白兆山的时候是夜晚 远看白兆山是那样的沉醉,好象在月光下喝了用浓浓夜色制成的水酒,雾霭袅绕 郊外的晚上看不到太多的东西,到处能见到的就是极好的月光 空旷的水田,静静的池塘,倒映着岸边的柳天上的月 种在溪边的芭蕉婀娜如绿裙女子,那潺潺的流水声如笛声十分动听沿山路缓行,只见曲径幽深,竹林丛茂,左右苍松掩映,两行翠柏参天远处的蛙鸣,不是低一声高一声的传来更显得空山的寂静 山是多情的,是山的情愫感染了我们,而并非是我们人为地将情附加于山 山顶满天星星,耳听山风阵阵山路浸透着凉爽,抬头望明月当天,银河婉洁 金风举暑,红叶飘零,秋宵耿耿,月魄清清好一个天凉好个秋的夜晚恍然感到这山似乎潜藏着许多神秘 想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来到安陆在此间,给后人留下了山中问答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卿馆等上百篇脍炙人口的诗篇和诸多的遗址 宋代安陆诗人李道儒留下的诗,可算是李白在安陆白兆山的生平写照了诗是这样的:地势下临郧子国,山光遥射楚王城,惟有桃花岩上月,曾闻李白读书声 这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李铎为安陆李白纪念馆撰写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气势磅礴,将李白的诗名才气同碧山涢水联系起来,完全符合李白在安陆活动的实际情况碧山涢水是李白在安陆10年间主要活动的地方清奇古朴的碧山陶冶了诗人的性灵,明媚秀丽的涢水赋予他艺术的源泉 碧山,又名白兆山位于湖北孝感的安陆市城西15公里处,属大洪山余脉,主峰祖师顶海拔379米,绝壁千仞,古木参天从顶峰北望石岩山大安山仙城山寿山,奇峰削立,直干云宵;南眺则是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所描绘的古云梦泽,如今已是千里沃野古人对碧山的地理位置十分赏识,明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说它北控三关(平靖关九里关武胜关),南通江汉自古以来,这里即为淮汉 间兵家必争之地涢水,又名清发,发源于随州西南之大洪山南麓,经广水进入安陆境内涢水不像长江一泻千里,也不像黄河湍急浪高,而是在两岸垂柳的掩映下,以它清幽的韵味体现自身的美学价值碧山涢水相映成趣,一静一动,一俏一媚正如清代学者李守孺所称赞的:涢水浓于酒,碧山俏似诗碧山涢水就是以她绮丽的风光吸引并哺育了像李白杜牧刘长卿韩愈赵嘏罗隐苏轼郑獬曾巩欧阳修宋祁秦观黄庭坚这些在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诗人和文学家这些人中,李白尤为人们熟知和推重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27岁的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来到安陆在这里,他同唐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并生下一儿一女现在虽然还不十分清楚李白同许氏联姻的细节,但可肯定的是,许氏家庭乃唐代安州地区的望族,当时江淮间即有贵如郝许的民谣郝,指郝处俊,许圉师的外甥,也是唐高宗时的宰相许郝两家在全国各地为官者达十数人由此看来,李白同许族攀亲,意在以此为跳板,以实现其安邦定国辅佐君王的政治抱负他在安陆时的作品基调可以说明这点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是李白初来安陆时的作品文中借山神的口吻,以诙谐的笔调,对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行动纲领作了明确的表白: 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戏沧州,不足为难矣这是一个非凡的理想诗人的抱负是不用世则已,要用就要干一番大事业他希望能以布衣而为卿相,直接辅佐天子在唐代,人仕途径多种多样,有通过考试人仕的,有凭特殊关系而登庙堂的,有经人引荐而居高位的李白觉得自己具有同一般知识分子不同的超人才能,如果按部就班地通过考试而登仕途,这条道路太缓慢太平庸了因此他定居安陆后,采取了上书干谒以求汲引,闲逸隐居等待时机这条捷径李白在安陆干谒的范围十分广泛,上至朝廷达官,下至州郡小吏,都是他上书求荐的对象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北至雁门,南达湘沅,东临越中,西抵武功,几乎跑遍了全国,而且百折不挠上安州李长史书是他来安陆不久的作品,从文末可看出他递送行卷(唐代习尚,文人把所作诗文写与卷轴,投送朝中显贵)的痕迹,他希望李长史能够详览与韩荆州书是李白开元年间从长安回来后的作品,尽管他在长安干谒不遇,但并没有心灰意懒,仍然是心雄万夫,希望一登龙门他向韩朝宗毛遂自荐,愿委身国士,以便扬眉吐气激昂青云送戴十 五归衡岳序是他离开安陆前不久的作品虽然严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将他的理想砸得粉碎,但他仍大讲修身治国的谋略很明显,这正是他事君荣亲思想的反映李白在安陆进行干谒活动时,由于始终保持自己的人格,恃才傲物,因而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一些人从他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可以看出,裴长史是个月费千金,日宴群客,出跃骏马,人罗红颜的地方恶吏,在安州作威作福,李白虽曾投书门下,但绝无谄媚之辞,并在书的末尾说:自己要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他在安陆10年的诗文中,常自比为鲁仲连范蠡和诸葛亮,丝毫没有低三下四的痕迹在上书韩朝宗时也是这样 李白在安陆期间确立了他的人生理想,这种理想不仅是他在这10年中奋斗的目标,也是他终身的行动纲领,后来离开安陆也一直坚持他的理想如天宝元年,他奉召人京;至德元年,随永王东下;上元二年,李光弼出镇临淮,收复失地,他以61岁高龄仍请缨杀敌,都是为了实现在安陆时所树立的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 但是安陆10年毕竟是李白在政治上失意的10年,他晚年不无辛酸地回忆道: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现在看来,情况也不完全是这样在这10年间,他上书干谒,以文会友,结识了许多豪贵和文入学士,赢得了社会声誉,为其天宝年间奉诏人京和以后一系列的活动打下了基础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在这10年中,他还为后人留下了上百篇诗文,成为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
转自:http://axsy1968.blog.163.com/blog/static/83116841200852111272821269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