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湖北宜昌游记—仿古新建屈原祠—同程旅游博客

[游记]湖北宜昌游记—仿古新建屈原祠—同程旅游博客

2007-08-02    17u.com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1956年6月,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一词中设想的宏伟蓝图,在21世纪的中国得以实现。三峡大坝巍峨矗立,三峡库区即将蓄水,高峡平湖将改变库区人民的生活与命运。
由于三峡库区水位升高,库区内将有百万移民迁徙到新的地方。车流滚滚,人声鼎沸,移民们告别故乡,走向新的世界,落户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百万大移民的队伍中,有一位特殊的移民,他“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瘦细美髯,丰朗神秀,长九尺”。他是谁?他生于公元前340年,在1953年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与法国作家拉伯雷、古巴诗人马蒂及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并立于世界。
他是屈原
前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参观秭归屈原祠时,听说因三峡库区水位升高,百万人移民,秭归县城和屈原祠都要搬迁时,曾恢谐地说:屈原是个老移民啊!
屈原与秭归
自宜昌溯江而上,进入长江三峡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两岸夹奇崖青峰,猿声何啼处,轻舟过万山,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故里湖北秭归迎客到来。秭归因为诞生这位世界名人而声名遐迩。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秭归建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谓中华古地。
秭归虽然偏僻,“但东通吴会,西接重夔,南达荆郢,北抵襄樊,洵所谓重地之咽喉,长江之锁钥也。”(《归州志》)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mǐ米)氏,居丹阳。秭归城东7里的鲢鱼山遗址,就是熊绎最早建都丹阳的旧址。据《史记·楚世家》的记载,秭归是楚最初建国的地方,楚国的祖先和一切芈姓公族都是秭归人。秭归成县,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郡县,置南郡,辖秭归县。
秭归在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成州治,称归州,辖秭归、巴东两县。之后,随着历代王朝的变更,统治者们出于各种时代与利益的考虑,秭归时而为州,时而又为县。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归州升为直隶州,辖长阳、兴山、巴东、恩施四县,并辖容美、龙潭等19土司。管这么多县及19个土司的秭归,当是历史上最兴盛最威风的时候吧!那时的归州,定是繁华而又热闹的。但好景不长,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秭归又降为县,不再辖县了。自那时到现在,秭归就一直为县,分属宜昌市管辖。
秭归为什么叫秭归,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未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秭归。”姊与秭音,可以通用。这种说法出自《水经·江水注》所引袁山松说。第二种说法是楚子熊渠封嫡嗣熊挚为夔子而居夔子国,为楚的附庸。后来楚成王熊恽把夔子灭掉了。“楚人灭夔,以夔于归。”秭归乃子归之意。第三种说法是“夔”与“归”音相近,是一音之转,夔国就转变成归国。《水经·江水注》引宗忠说,“归即夔,归乡,盖夔乡矣。”
秭归因为有屈原,秭归人谁不以屈原为荣。在秭归,随便问一个人,是农民是市民或是干部,是老人是妇女或是儿童,即使是没上过学的文盲,秭归为什么叫秭归?他都会告诉你,屈原的姐姐叫女媭,嫁在外,听说屈原被放逐回乡,也赶回家乡,照顾弟弟的生活,安慰那颗悲苦的心灵。乡人感其诚,因而姊归就叫秭归。“秭”与“姊”,另一种说法是希望禾稼丰收,老百姓将女旁改成禾旁了。秭归人对于他们县名的解释,不存在另外的说法,秭归县名怎么能与屈原没有关系呢?秭归就是屈原,屈原就是秭归。那种把秭归的得名与屈原分离开来的说法,是胡说。
秭归县城不大但古老,县城名叫归州镇,风光幽丽,峡味十足。它依山垒房,临水搭楼,整座城池就如一个巨大的葫芦,因而又称“葫芦城”。滔滔江水舔着葫芦肚,巍巍青山把着葫芦把,归州躺在山水之中恬静安详。
秭归县城临江的一条老街,栉比鳞次的青瓦板壁吊脚楼,土墙茅屋依旧,这里曾拍过许多电影。街上的茶馆商铺比比皆是,沏上一杯清茶,沾上一杯包谷酒,就着江风峡涛和青山的秀色,去品味楚文化的幽深,去体验古城的醇味,那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人的品性得到一种提升。
秭归城好,秭归的女儿美。秭归是“楚大夫屈原故里”,也是“汉昭君王嫱的故里”,两块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镌刻的石碑并立在“屈原故里”的牌坊边。昭君出塞和番,昭君是美人。现人言昭君是湖北兴山人,也不错,但当时秭归与兴山本为一县,宋《太平寰宇记》载:“兴山县,本汉秭归县地,三国时其地属吴。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县之北界立为兴山县,属建郡。”昭君实际是屈原的老乡。
出古代美女的地方,一条香溪的滋润,无数大山的孕育,秭归的女子一个赛一个的俊俏标致。肤色鲜灿,身材修长,四肢匀称的姑娘们走在县城的石板街上,头上别朵山花儿,背上背个竹背篓,可脚上穿的是高跟鞋,下身穿条牛仔裤,婀娜多姿如摇曳的花朵,那是秭归城里亮丽的风景。
秭归,有千古伟人,有绝代美人,有名山胜水,有归峡三绝: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舲峡;有归水四险:青滩、泄滩、黄魔滩、崆舲滩,还有仙女山、玉虚洞、九畹溪、流来观、五龙温泉等处溶洞。
秭归是柑桔之乡,柑桔产量占湖北全省的三分之一。每当金秋10月,峡江两岸,红桔高桂,压满枝压满山,特优品种脐橙、血橙、夏橙、桃叶橙香飘四野,驰名中外。
秭归人杰地灵,秭归山河尽秀,秭归是一颗峡江上的明珠。
三峡大坝的矗起,秭归是库区第一县。我这里说秭归,道归州,也是一种文字的纪念。三峡库区蓄水之后,秭归老县城归州古镇将沉入水底,那吊脚楼,那青砖瓦舍,那石级街道,将永沉历史。
说了秭归,就要说屈原,屈原与秭归在人们眼中心中是勿需分离的。提到秭归就会说起屈原,提起屈原就会说到秭归。秭归因屈原而增色。
从秭归老县城归州镇沿江下行9公里,就是那条天下闻名游着桃花鱼儿的香溪,再沿美丽的香溪溯流而上22公里,到了秭归兴山两县交界地游家河。这里两岸连山,香溪在山脚下淙淙吟唱。走过香溪上的钢缆木板吊软桥,就进入了通往乐平里的惟一通道七里峡。
七里峡幽谷深渊万丈,悬岩峭壁千仞,在绝壁间凿出的一条窄小的人行道,犹如系在山腰上的一根带子。沿着那条带子进峡,说是7里,可得大半天攀援。人累点,但能欣赏到天如盖在峡谷口的一块蓝玻璃,玻璃边的苍松古柏在云端里如飘葱蒜,烟雾从脚下升起,瀑布自山顶抖落,野草摇曳晶莹露珠,野花笑脸迎着蝴蝶。置身此峡谷,忘忧忘累,一意前行。过半峡,几户人家,依山垒房,临水搭楼,唐代诗人王维到这里,都要“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走过半峡,走过狮子岩屋,趟头道水,踏雷劈石,曲径通幽,豁然开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就是乐平里。村落点点,炊烟袅袅,阡陌纵横,田水如镜,好一个桃花源似的小盆地。
小盆地边沿,有一条漆纹斑驳的大牌坊,上书“乐平里”三字,穿过牌坊,田头有块大青石碑,碑上“楚大夫屈原故里”几个隶体字是郭沫若夫人于立群女士所书。
晋人庾仲雍《荆州记》载:“(秭归)县北一百里,有屈原故宅,方七顷,累石为屋基,今其地名乐平。宅东北有女媭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东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说:“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
乐平里有屈原庙,“屈原庙”三字为郭沫若手书,庙内有高4米的屈原塑像。原庙建于明代,由于常年失修,庙宇倾斜,秭归县政府于80年代拨款重建。屈原的故宅宅基在乐平里香炉坪上。乐平里有响鼓岩与擂鼓台,还有珍珠帘、照面井、读书洞、玉米田,这些地名与景点都有与屈原联在一起的传说。
《归州志》记述:“耕牛不加绳索,转环听使,驯如也。凡牛穿鼻,用小横木加绳于右,耕者以右手顺势导之,方无越畔。此乡牛不需绳引,如售至别乡,亦仅三日,自后非绳不利;如他乡牛入三闾之境,过三日后亦不必引绳,而自然贴服。噫!屈公忠可格天,诚能动物,至今二千余载矣。”
乐平里属三闾乡,这盆地之中耕牛不用鼻绳自动转弯听人指挥我是亲眼所见。关于这个现象的传说是,屈原年青时赴郢都做官,背书简而行,忽然捆书简的绳子断了,竹简滚落一地。这时正在田里耕田的老牛眸声鸣叫,不肯前进。牛主人明白老牛意思,解下牛鼻绳,在河里洗净,帮屈原捆好竹筒。从此之后,乐平里的耕牛就不用鼻绳了。
郭沫若先生根据《离骚》中的诗句,考证出屈原出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宣王三十年)的夏历正月初七,又根据屈原的作品《哀郢》考订屈原卒于公元前278年(倾襄王二十一年)的五月初五,享年62岁。
屈原在《离骚》中称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代啊)。”古帝高阳氏有一支六代孙季连,季连的后裔叫鬻熊,其曾孙熊绎在周成王时被封于楚。春秋初,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被封于“屈”,瑕的后代姓屈,屈原属于屈氏一支。这样说来,屈原和楚王族是同一个始祖,沾了皇族的边。他的出生是高贵的。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的中晚期,这是中国初期封建社会分裂割据逐步走向集中统一的过渡阶段,也是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阶段,这个转变斗争激烈,到战国中晚期已达顶点。当时的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中,秦最强,齐最富,楚最大,在兼并的战争中,只有秦齐楚三国势均力敌。但当时齐在政治上正走下坡路,而最有条件统一中国的只有秦国和楚国。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当时七国之间的外交政策就是“合纵”与“连横”。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青年时代就学识深厚,见闻博洽,“入则与王图仪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20多岁就官居仅次宰相的左徒。他才华横溢,一心一意地辅佐怀王励精图治,大展宏图。他面对以怀王幼子子兰为首的腐败贵族,针对楚国的具体实际,在内政外交上提出了改革政治,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等一系列重大的进步的主张,实行变法,这就极大地妨碍了腐朽贵族的利益。腐朽贵族集团把屈原当成敌人,他们在楚王面前进谗言,使得“王怒而疏屈平”。屈原名平。屈原被疏远后,担任有职无权的闲官三闾大夫,但他仍然死谏强聒,与腐朽贵族进行斗争。
怀王十六年,秦派宰相张仪入楚,用重金贿赂怀王爱姬郑袖和薪尚、子兰、司马子椒等人,张仪表示,只要怀王与齐国解除“纵亲”关系,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怀王在薪尚等人的附合怂恿下,即派人去齐断绝关系。楚齐关系断绝,怀王派人去秦接受商於之地,张仪不认账,说是答应给六里地。怀王大怒,起兵伐秦,但被秦大败于丹阳,斩首8万人。楚王再兴全国之兵来战,又大败于蓝田。楚王无奈,又请回屈原,派其去齐国重修旧好。屈原对齐王晓以大义,苦心劝说,终于重建了齐楚联合战线。秦国最怕的是齐楚携手,又派张仪赴楚,昏聩的楚王又被张仪说服,再叛纵约,与秦合亲。屈原力谏,得罪楚王,被贬至汉北,6年后才回朝庭供职。
怀王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伐楚,声讨楚违背纵约。怀王二十八年,秦与齐韩魏联合兴兵伐楚,大败楚军,杀楚重将占重丘。怀王三十年,秦占楚国八城。秦昭王下书约怀王在武关会面约和。此时屈原已回朝庭,力劝楚王别中计,怀王不听,去了武关,就被拘禁送入咸阳,要他割让城池。怀王不从,3年后死于秦国。
怀王客死于秦,倾襄王即位。屈原悲愤不已,写《招魂》呼吁怀王的灵魂回到楚国。倾襄王比怀王更昏聩无能,在亲秦派的包围之下,把屈原逐出朝庭,永久流放到荒僻的江南去了。
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杀烧抢掠,捣毁楚先王陵墓。公元前223年,楚终被秦所灭。郢都被陷,遭放逐9年的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披发行吟泽畔。于楚王的失望,痛家国的不保,这年的五月初五,屈原跳进了滚滚的汨罗江。
屈原不但是个爱国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开创先河的爱国诗人。他所创造的《楚辞》,是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座艺术高峰。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26篇。
屈原的精神是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坚持真理,反对邪恶,屈原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代的文人大家。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引淮南王刘安语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对屈原推崇备至,李白诗:“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诗:“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诗丽句不为邻。窃攀屈宋宜方架,恐与齐梁作后尘。”
宋代词人苏武、辛弃疾、李清照,清代小说家曹雪芹、蒲松龄等,无不深受屈原影响。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鲁迅说屈原的作品“影响后来的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屈原作品“逸响伟词而卓绝一世。”
郭沫若精心翻译了屈原的作品,撰写大量研究屈原的论文。1942年元月2日至11日,郭沫若仅用10天时间便写成了气魄宏伟的五幕史剧《屈原》,经金山、白杨、张瑞芳等艺术家日夜抢排,在国统区重庆上演,用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假抗战真反共的反动行径。
千载屈原祠
2002年9月初,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早饭后,秭归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魏启扬和县文联主席韩永明,带我一起,登车秭归新县城茅坪镇出发,沿着长江南岸的一条宽阔的公路西进,去踏访即将搬迁的屈原祠。公路沿江傍山,山坡上新建的一幢幢两层或三层的民居,白墙青瓦,分外显眼引人。魏启扬告诉我,这是库区移民的新居,房屋都是国家统一建的,楼房的样式仿古风,有民族特色。
轻车平路,风驰电掣,车窗外的江流与绿树青山一晃而过。当行至归州区域时,路面突然的变差,大坑小坑凸凹不平,三菱吉普车颠簸得十分厉害。魏启扬说,这些路很快就会被江水淹没,所以没有重修的必要。车行一个半小时,来到了江边的汽渡码头,刚好赶上汽渡船靠岸。在船上。我见到了特地从县城赶来陪同我们的屈原纪念馆的馆长梅云来。梅馆长本可以坐我们的车,但刚好凤凰山文物复建群施工单位的工程师和监理也到屈原祠,所以他们另乘一辆面包车。船很快到了江北岸,汽车爬很陡的坡,拐过几个之字急弯,朝山腰爬去。很快,我们看到了屈原祠的高大山门和掩在绿荫之下的屈原纪念馆了。
在山门前的平地下了车,沿着石级进山门。没有一个游人,纪念馆的几个工作人员坐在门洞里聊天。旁边是售票的窗口,那门已经破了,通高20米的立面牌楼依旧,绿色琉璃瓦、龙吻、鱼吻的屋角依旧,牌楼正中的大宝瓶矗起一种庄严。天明堂中“屈原祠”三字依然显出郭沫若书法的苍遒,襄阳王树人所书的“孤忠”、“流芳”四字分嵌左右额枋。大门门楣匾额上“光争日月”四个金灿灿的大字,是我的朋友张秀所书,张秀写这四字时还是个18岁的女孩。老归州镇的县城已搬迁走了,新的归州镇政府也换了一个高处山坡重建,古归州在拆迁的爆破声中只剩下一片瓦砾,而游人欲再睹屈原祠,交通可是十分的难了。管理的人说,他们的责任是留守,偶尔接待少数几个如我辈有任务者。这天我来的目的是采访,因为我要写即将搬迁的屈原祠,而梅馆长带来的两个专业技术人员,他们要考察现在的屈原祠,将来好重新复建。
这个位于向家坪的屈原祠,我曾来过两三次,那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的屈原祠多么热闹啊,前来参观拜谒的人络绎不绝,人们崇敬屈原热爱屈原,过去是文官至此下轿,武官过此下马,后来是凡来三峡秭归的人,无不来此参观,连江上过往轮船经过此地,都要鸣笛三声,以示问候。再看看如今的屈原祠,可谓门可罗雀,心中涌起一股苍凉之感。但想到一座新的屈原祠即将在新县城复建,我相信那一定是更加宏伟壮观,就像我来时在沿江大道边见到的移民新居一般,既保持了原居的风格,又比原居宏伟漂亮十分。
在山门与屈原塑像之间一张圆形石桌边,我坐在石凳上,与屈原纪念馆的梅云来馆长、余波副馆长进行了交谈。周围十分的安静,庭院中树荫匝地,我们的交谈穿过岁月的烟尘,走得很远很远,又回到很近很近。这种采访真是一种享受啊,我的笔不断地在采访本上记着。
据文献记载,屈原自沉汨罗江后,湖南的汨罗建屈原祠最早,始于汉代。屈原故乡的屈原祠,记载最早的是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当时石神策将军王茂元出任归州刺史,喟叹屈原“诞灵是所,庙貌无睹”。于是王茂元就在归州城东5里的屈原沱建造了一座屈原祠,并作《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序中赞扬屈原“义特百夫,文雄千古。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厉贪。”碑铭文采洋溢,后收入宋代四大书之一的《文苑英华》中。
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尊封屈原为“清烈公”,将屈原祠修复后更名为“清烈公祠”。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至1328年)知州王木儿哥不花,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知州密儿呵玛相继重修。据说密儿呵玛和归州乡老正研究修葺方案,愁没有合适的木料,突然江水暴涨,江面漂来了许多木料。密儿呵玛招募江边善泅者,一下子捞得柏木数十根。这些木料大的用来作柱子檩子,小的用来作椽子,门堂寝室的木料全都够了。《归州志》录湖广儒学提举黄清老所撰《清烈公庙记》记述此事,祠修好后,“民欢呼曰:我侯兴土木,财不伤,民不扰,神输鬼运,阴或相之,荪壁芷坛,桂栋兰寮,无以加也。”
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归州知州孙鹤年走马上任,“谒大夫祠,恻然悯焉,思与修之。”但看归州之地,“地瘠民贫,财力无出。”于是孙知州便“铢积锱累”,“凡若干缗”,一点一滴地储蓄了一年,总算差不多可以动工了。恰好此时孙知州要离归州去京述职,便把全部的积蓄拿出来,交给很有声望的老者王一正,让他全权负责修葺屈原祠。王一正对此事十分负责,他“奉命维谨,取材于民,鸠工于圬,扶持督率不间,朝夕于是……不越三月,祠宇一新,”改称“三闾大夫祠”(明万历四十三年《归州志》录胡稳撰《重修三闾大夫祠记》。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归州知州王景阳再修,次年落成,改称“屈公祠”,有《重修屈公祠记》。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湖北学政凌如焕四去归州,颂屈原为“第一流人”,“无双国士”,捐金增修屈公祠,第三年落成。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归州知州王沛膏再修。刚好湖北学政吴省钦以施南府考察归来,路过归州,同王沛膏一道参拜屈祠,将新祠改为“楚屈左徒庙”,并撰《修楚屈左徒庙碑记》。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归州知州李炘再修。屈原像按《屈原外传》所述“瘦细美髯,长九尺”重塑,并更名为“楚左徒屈大夫祠”。
民国时期,川军、棒匪横行乡里,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在屈大夫祠边的三门洞一带昼伏夜出,百姓不得安宁,行人不敢路过,屈大夫祠荒芜破败近于废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3年和1965年两次维修屈大夫祠。
历代修葺的屈原祠,经千载岁月的磨洗,与秭归与热爱屈原的人民相依相连,座落在秭归城东5里的江边“屈原沱”山丘上。屈原在汨罗投江之后,传说有神鱼负尸回归故里,在此上岸,因而前人将屈原祠修建在此,以炳千秋。宋代诗人陆游的《楚城》诗曰: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陆游的诗既缅怀了屈原,也对屈祠地理位置作了精当的描写与记叙。
1976年,因兴修葛洲坝水利工程,库区水位升高,屈原沱受水淹。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屈原祠迁徙到县城东3里的向家坪。迁徙后的屈原祠,占地14 000平方米,倚山面江,坐北朝南,与江南的楚台山、牛角山、芙蓉山、笔架山对峙相望,整座祠宅被掩映在一坡黛色桔林中,古朴清幽,壮观肃穆。迁徙到向家坪后将原来的各种叫法统一为“屈原祠”,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每年接待游客十几万人。
屈原祠与屈原纪念馆是合二为一的,一班人两块牌子。我和梅云来馆长与余波副馆长的交谈近两小时。这是两个老文物了。梅原是剧团演员,1985年到屈祠,1986年任副馆长,1989年任馆长,屈原祠是他的家是他的寄托是他的事业与精神支柱。余波18岁就从事文物工作,到复旦大学文博专业进修过,他与梅馆长配合默契,他们共同领着纪念馆的职工们,把屈原祠管理得井井有条,热情接待国内外游客,把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向四海传扬,他们是一群值得尊敬的默默奉献者。关于他们如何爱护文物,如何征集文物如何保养屈原祠的事迹,有很多,他们说不要写他们,这是他们应该做的。
沿着我们坐着的石桌旁的石级,走上一个平台,我们面对的是屈原塑像,基座为花岗石,高2.5米,铜像高3.92米,重3吨,由湖北美术院王福臻、朱达成设计,武汉锻热处理总厂总工程师叶学贤监制,武汉精密铸造厂承建。80年代总造价99 800元。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的变迁,设计者在结构上留有余地,只要切断地脚螺丝就可将铜像搬迁。屈原铜像低头沉思,顶风徐步,正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铜像之后,是屈原陈列馆,白墙琉璃瓦,建筑面积640平方米。正面匾额上有郭沫若所题“屈原纪念馆”五个金灿灿大字。馆分两层,下展厅是纪念屈原的展览,通过历代版本及各国翻译的《楚辞》和楚辞注书以及绘画、书法、诗词、乐曲、照片和大量研究论文,反映了屈原光辉的一生。展厅里有一尊屈原石像,高1.03米,重500余斤,为明嘉靖十六年归州百姓捐款所刻,是我国今存最早的屈原石像。像座侧有铭文,记载了刻像缘起及捐款人姓名,刻像匠人陈伯伏。屈原石像雕刻精美,浓眉大眼,两耳垂肩,脸含笑容,一副佛像。此像出自民间匠人之手,实是珍贵的文物。
纪念馆上展厅是秭归境内出土的文物,其中珍贵的有越王州勾剑,是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侄孙的一把自用剑。战国铜墩,由盖、底两部分和合而成,呈球状,上下均有三个S形环纽支撑,通体密布潘虺纹,纹饰细腻美观。此铜墩为2400年前的文物,堪称国宝,曾于1988年6月被盗。后在美国纽约索斯比拍卖行公开拍卖,底价800万美元。我国公安部门通过国际刑警,终将铜墩追回。另外还有文物楚国编钟3件、虎钮錞于、巴式戈矛剑等等。
纪念馆再往上行,是屈原墓。屈原墓实为衣冠冢、《归州志》载。“古有招魂而葬之礼,凡体魄不可得,及道远难以返榇者,往往具衣冠而葬之。”“大夫既沉之后,魄虽葬于湘淑,魂宜返其故居。宋玉景差诸人,遂赋《大招》,奉衣冠而安厝于此耶。”衣冠冢原在屈原沱老祠的后侧,1976年随祠同迁。衣冠冢结构为三排六柱八字开扇,占地120平方米。墓上青狮白象,鱼吻翘尾,墓前拜台上有一用用(寿)字石香炉。外石柱镌有“汨水怀沙千古遗恨,归山枕抽万世流芳”的楹联。四根内柱的楹联是“璀巍丰碑矗大地,凛然浩气贯长虹”,“千古忠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忧。”这后一副楹联是乐平里骚坛诗社农民诗人谭光沛所撰。墓门后为石砌墓圹,内室设红漆楚棺,置于一巨型莲花台上。外室隔墙正中有一方孔,可以窥见内室“烛光”融融,“香烟”袅袅和一具红棺。屈原墓最早见诸文字为北宋邵博《闻见后录》:“归州屈沱,屈原故居也。上有屈原祠、墓。”据此推算,屈原墓也有千年历史。
屈原祠内东西建有碑廊,呈南北走向,建筑面积270平方米。碑廊内竖有96块青石碑,上刻屈原《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22篇著作,同时还刻有历代修建屈原祠和屈原墓的碑记以及李白、杜甫、元稹、张祜、陆游、苏轼、文天祥等人歌颂屈原的诗句。
屈原祠开放后,曾接待过许多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及外宾,江泽民、杨尚昆、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田纪云等先后到过屈原祠。1994年9月16日,江泽民总书记登上屈原祠,在屈原祠参观瞻仰53分钟。讲解员讲解时,江泽民听得非常认真。当行至碑廊时,江泽民读起碑上的《离骚》,吟哦嗟叹,十分专注。在纪念馆陈列室,女讲解员唱起了《招魂曲》:
魂兮归来哟!魂兮归来哟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
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极。
东不可住啊,东有弱水无底,
南不可去啊,南有豺狼狐狸。
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里,
北不可游啊,北有冰雪盖地。
三闾大夫啊,英魂回故里。
江泽民被具有楚风而苍凉的《招魂曲》打动,连说唱得好唱得好,并表扬讲解员讲得也好。江泽民并与纪念馆的同志在屈原塑像前合影留念。
这首《招魂曲》,梅云来馆长把开头的几句唱给我听了,那曲调幽远苍凉,情深意悲,有一种撼人心魂的力量。这《招魂曲》是家乡人民为她值得骄傲的儿子屈原唱的。
下午,我们结束采访,一行人离开了屈原祠。回首瞻望,寂静的屈原祠留在午后的树荫里。不久,三峡库区的水位将上升到175米,江水将淹到屈原塑像的脚下。屈原大夫,你也要移民了。
再见了,向家坪的屈原祠,我们很快会在秭归新县城见面的,但那时你会是一副崭新的面貌。
秭归新城迎屈原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同年12月26日,秭归县人民政府在茅坪镇剪刀峪举行新县城建设奠基仪式。作为三峡库区第一县的秭归,其县城的东迁迫在眉睫。
2002年5月和9月,我两次到秭归新县城。湖北省内的县城我到过不少,但如秭归新城这么漂亮这么大气这么宏伟的,我没见到过。街道宽敞,楼房林立,设计现代,住宿的宾馆达到三星级四星级了。新县城离三峡大坝仅1公里,和副坝相连。登上凤凰山顶,三峡大坝尽收眼底。老县城归州,随着一声爆炸不复存在,新县城在于新在于大,古归州在于它的文化在于它的历史蕴含。走在行人不多的大街上,我想起了老县城的旧城门、吊脚楼、石板街,和街上背着小背篓如一朵带露山花的秭归少女,不觉有些怅惘。三峡大坝是于国于民有利的大工程,不可不建。老秭归县城因建三峡不得不迁徙,而且是江北迁到了江南。新县城虽新,但那历史的文化的内蕴还要慢慢的积蓄。
屈原呢?屈原故里呢?屈原祠呢?秭归新城要屈原。没有屈原,还叫秭归吗?秭归县城迁徙,而屈原不迁徙,那是什么迁徙?县城搬走了,古归州沉入江底,难道还让屈原大夫孤零零地留在向家坪,让江水淹至他的脚底!
争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说屈原祠是仿古建筑,花那么多钱,搬迁到新县城有什么意义这种话的人是谁,我们今天去追究也没什么意义。但这种争论确实有过。说这话的人也许太看重他们自己的一行,而对历史文化没有多少兴趣。他们可能认为那些庙呀祠呀坛坛罐罐呀没有多大用处,又当不了饭吃,花四五千万元去搬迁,不值。
纪念馆长梅云来说起反对派来是一脸的苦笑。但他立即眉飞色舞地说起支持搬迁的人。秭归县委县政府及全县人民是强烈希望屈原祠搬迁的。在专家论证会上,专家们是支持搬迁的。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搬迁到新县城建祠,纪念意义深远。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到屈原祠时,两手相拱作揖势面对屈原铜像。杨尚昆说,屈原是中国文化的祖宗,应该搬迁。给秭归新城题字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写完了“服务大三峡,建设新秭归”后,连说两遍:屈原祠应该搬!屈原祠应该搬!国务院委员李铁映、文化名人谢添等,在参观屈原祠之后,都说,搬迁了好,屈原是文化名人。
秭归新县城,如果没有屈原祠,是不完整的。秭归县委县政府领导文化局的各个部门,大家齐心协力,从1991年开始,就跑国家文物局,跑三峡规划办公室,提供搬迁的可行性报告,跑立项。梅云来馆长说,那时三天两头到武汉上北京,深怕屈原祠搬迁的计划立不了项。后来长江水利委员,国家地质部的有关专家考察了地质地理情况,长委鉴定,地质大师崔正权签字:建议搬迁。
1999年10月,国家文物局,国家三建委同意了湖北省文物局和 秭归县政府的意见,屈原祠及秭归地面24处文物集体搬迁计划正式立项。这时,秭归人民放心了,梅云来馆长也放了心。
秭归县政府拿出了县城东面最好的地方凤凰山作为文物搬迁区。屈原祠及另外包括江渎庙、民居10处、石桥4座、城门2处、牌坊1处等24处搬迁的文物将在凤凰山相聚。凤凰山三面临水,面对三峡大坝,居高临下,占地150亩。24处文物的复建,建筑面积将达1万平方米。
从老屈原祠采访回新县城的傍晚,魏启扬、韩永明、梅云来和我一起上了凤凰山。凤凰山上,除了已建好的江渎庙外,另有几处老民居正在复建。那些拆卸下来的古建筑的石材与木料,一块一根编好了号,码在一边。
凤凰山真是一块风水宝地,背对县城,毗邻大江,眼望大坝,览尽江山秀色,阅尽人间情怀。我们到了预留给屈原祠的山坡处。目前这里还是林木葱郁,屈原祠将依山而建,附属的离骚楼、桔颂楼、天问台、九歌浮雕等将拔地而起,形成一个集楚文化之大成的屈原公园。屈原公园占地30亩,比屈原祠占地面积大三分之一。屈原公园与其它复建文物联成一体,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文物复建群,成为文化与旅游结合得最好的龙头基地。三峡库区第一县,将成为三峡旅游中最耀眼的第一颗明珠。
屈原祠什么时候开始迁建?什么时候可以建成?梅云来馆长说,这要由省文物局三峡办公室的人回答,所有的复建工作都将由三峡办负责,他们建好后交钥匙给我们。
回到武汉,我找到设在湖北省文化厅五楼的省文物局三峡办公室。三峡办的余萍女士接待了我。在这里,我看到了由北京建工建筑设计院、机械工业部规划研究院工程设计所汤羽扬等人设计的屈原祠设计方案的鸟瞰表现图。我兴奋了,好壮观好漂亮的一个崭新的屈原祠啊!
新祠考虑到长江江面的可视性,将建筑群建于黑石弯的山梁上。由凤凰山景区的沿江路,经屈原故里牌坊可达屈原祠入口牌楼门。由入口牌楼门至屈原墓,纵深线深127米,面阔45米,院落面积约1万5千平方米。包括在建筑群东北侧黑石弯桔颂园、水面以及管理用房,原则是控制总占地面积与原屈原祠基本相同。
另在入口大门以东建停车场、广场,为中段各项旅游设施服务。
建筑群面向东南,有山门、两厢配房、二道门、屈原塑像、两厢碑廊、纪念大殿、屈原墓等组成。
山门,严格按原屈原祠山门复建。
二道门,新建,增加层次感,减少进深太大的感觉。
屈原铜像,从原屈原祠搬迁,基座按原样重建。
碑廊,重建,碑从原祠拆迁重嵌。
纪念大殿,纪念大殿是建筑群的高潮,采用重檐歇山的形式,钢筋混凝与木质相结合的仿古大殿为五开间,建筑面积为645平方米,分两层,高15.5米。
屈原墓,从原屈原祠迁来,保持式样与风格不变。
围墙,在划定的范围内建围墙,目的是保证文物物品的安全。围墙与建筑群相协调,灰墙灰瓦顶,可作漏空花窗。
屈原新祠,我已经看到你的蓝图了,快了,这蓝图很快就会变成现实,屈原祠即将矗立在凤凰山上。
三峡办的余萍女士告诉我,屈原祠复建的准确的说法是:仿古新建屈原祠,不是整体搬迁。因为原祠也是1976年用钢筋水泥建的,没有文物的意义。但原祠的部分构件是要迁到新祠去的。
啊,仿古新建的屈原祠,你已准备好了,将横空出世。
秭归新城,已张开了双臂,盼望屈原的到来。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15344.html55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