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秭归屈原故里旅游/秭归屈原故里游记/秭归屈原故里评论/秭. |
[游记]秭归屈原故里旅游/秭归屈原故里游记/秭归屈原故里评论/秭. |
2008-06-10 luopan.com |
轉貼屈原故里纪行 (匿名) 金秋时节,船过三峡。我们一行五人踏上了前往湖北秭归屈原故里寻根祭祖访游的旅途。 客轮在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峡江上疾驶。黄浊的江水犹如飘飘扬扬的绸带伸向无边无际的远方,好一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雄浑气势。两岸锦绣风光尽入眼帘,我们的思绪亦如江水一样澎湃激荡。数千年来,长江就象一位伟大的母亲,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滋养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早在三千年前,我们的巴楚先民就已在这条古河道上生息繁衍。而今,当我们沿着这条历史的长河,前往在华夏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楚文化发祥地,去瞻仰先祖屈原的遗迹,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船行在波涛滚滚的长江三峡上,犹如在一条文化意蕴深厚的历史长廊中漫游。鬼城丰都的奇谈异事,云阳张飞庙的历史传闻,巫山神女峰的美丽传说,都给人留下不尽的回味。身处奉节,更能体悟到诗仙李白当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境和情趣。几个小时后,我们就到了目的地——秭归。 走下客轮,巍然屹立山中的屈原祠遥遥相望。沿着山间的石梯,我们来到祠前,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山”字形牌坊和牌坊中央“日月争光”四个大字,昭示着先祖屈原的光辉人格和伟大精神象日月一样光芒四射,照耀人寰。步入坊门,首先看到的是由青翠的万年青组成的“求索”二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祖屈原的这句千古绝唱曾被多少文人墨客吟诵过,又曾激励多少仁人志士拼搏求索,去追求崇高的理想,美好的人生啊!正是先祖屈原这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求索精神,使得他继承了“好修”的传统,养天地浩然正气,探宇宙自然奥秘,用毕生心血,将高文化、高功夫、高智慧结晶为一体,熔铸了千古不朽灿烂辉煌的诗篇《楚辞》,成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 走过阶梯,头戴云冠,腰佩陆离长剑,面容消瘦清癯,目光深沉静穆的屈原铜像便展现在眼前。先祖那种“秉德无私参天地”,正气凛然、堂堂正正做人的德道德风范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他仿佛深情地凝望着长江,凝望着从长江上乘船前来瞻仰访游的人们,又象是亲眼看护、守卫着这疆域千里的故国门户…… 铜像后面座落着一栋别致的二层楼房的屈原纪念馆。走进馆内,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图文并茂的有关屈原生平事迹的介绍,摆放有许多珍贵的图片及文物。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张毛泽东主席将《楚辞集注》作为国礼,赠给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巨幅黑白照片。馆的中央摆放着一尊雍容富贵、仪态高雅的屈原石像,与众多面容消瘦的屈原像风格迥异,寄托了人们对先祖屈原美好的祝愿。整个纪念馆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展示了屈原光辉坎坷的一生,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无比热爱,对美好大自然的深切依恋。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人们都敬仰他,爱戴他,怀念着这位世界文化名人。他的爱国思想、光辉人格、求索精神滋润着无数炎黄子孙的心灵,激励着人们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走出纪念馆,馆的右侧排列着屈原的辞文碑刻,如《离骚》、《九歌》、《九章》、《天问》、《远游》等,共二十五篇,作为历史,流传后世。从纪念馆左侧走过去,上几步台阶,便到了屈原墓。墓不是很大,但修缮保存完好,朴素而清雅。当我们一行站在墓前瞻仰祖先,闭目敬拜时,天开始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雨点洒在脸上,飘在身上,仿佛再现清明时节祭奠祖先的气氛,更增添了我们此行寻根祭祖的意蕴。浏览完屈原祠,徜徉秭归县城的大小街道,感受这里的乡土人情,民风民俗,让人乐而忘返。 翌日,按原定计划,我们准备乘船回川。也许我们此行的旅程还未走完,当我们在秭归港口候船时,再度与担任导游的那位年轻人相遇。很自然地,我们又谈起了关于屈原的话题。言谈中,他向我们透露:当地有一位对屈原颇有研究的王先生,他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屈原故里纪行(下) 2007-06-20 19:12:03 标签:屈原 屈原文化 屈原故里 寻根祭祖 会晤王先生,我们获悉了关于《屈氏族谱》方面非常宝贵的信息:八十年代初,在秭归香溪河畔几千户屈姓聚居的屈家村,曾发现一本《屈氏族谱》。该谱序注明:大夫屈原至明代屈轸已五十六代,到民国已有七十余代。无疑,这充分表明了屈原是有后代的。 说起族谱,我不由得想起:96年初夏,在成都,我有幸拜访了中国屈原学会汤会长。汤先生告知:1982年,在秭归举办了全国性的屈原学术会议。参会期间,他亲眼看过这本《屈氏族谱》。该族谱现存放在秭归屈原纪念馆。 我们有意想看看这本弥足珍贵的《屈氏族谱》。于是,在王先生的引见下,我们见到了秭归县委宣传部谭部长、文化局梅局长、屈原纪念馆梅馆长等人。宾主欢聚一堂,友好交谈,气氛热烈。 谈及这几年海内外不少的屈氏子孙回乡祭祖的寻根热,他们神采飞扬,如数家珍。去年,河南邓县一屈姓家族男女老幼24人来到屈原故里寻根问祖,凭吊先人,其行迹甚是感人!身在异国他乡的美国湖北联谊会会长,也曾多次远涉重洋,回到故乡,来到秭归,祭拜屈原。同时,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在海内外积极推动着屈原文化的研究、开发……近几年,寻根热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巍然兴起,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比较普遍的文化现象。 谈到屈原纪念馆的建设,梅馆长欣慰地告诉我们: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长江沿岸许多文物都将得到妥善保护。作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屈原祠也将进行历史上的一次大迁移,随秭归县城迁往新址——茅坪,修建一座占地数百亩,投资数千万元的屈原公园。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在二十一世纪向海内外游人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屈原文化。 翻阅《屈氏族谱》,我们心潮难平。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本关于屈氏家族来龙去脉的族谱。 第三天,晨曦初现,我们决定前往屈原的诞生地——乐平里。汽车带着我们的无限思绪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驶向远方。大约半小时后,前面清秀峻岭的峡谷中流淌出一条清澈的小河,给这深旷的山野增添了无限生机。开车的司机饶有兴致地介绍说:这就是香溪河。原来,它只是一条极其普通、平凡的小溪,因昭君曾在溪中浣纱而闻名。香溪碧水明洁如镜,秀丽多姿,仿佛和着昭君倩影一起汇入长江,奔向远方……虽然对“昭君出塞”的故事早已熟知,而今亲临昭君故乡,更使我对人杰地灵的秭归增添了一份热爱亲切之情。 不知不觉中,车已行驶到曲径通幽的七里峡口,我们下车走过吊桥,一条曲折的山路出现在面前。我们换车前往乐平里,刚驶出不久,车忽然熄火,或许这是一种自然的安排吧!这天,阳光灿烂,晴空万里,步行前往拜谒祖先,更显一份虔诚。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山路跋涉,穿过一条不算很长的隧道,再拐过一道弯,眼前豁然开朗,画卷似地展开一方四面环山的山中平原。不远处,写有“乐平里”三个金黄色大字的牌坊,在阳光下显得更加古朴、雄伟。放眼望去,山上到处栽种着桔树,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沉甸甸的柑桔在和煦的阳光下摇曳,显得更加诱人绚烂,难怪秭归历为柑桔之乡。此时,楚辞名篇《橘颂》在我的脑海中倏然浮现: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先祖以橘喻人,这里面的做人内涵又是何等的深刻啊!乡村农舍错落有致地排列,乡民们在田间怡然地耕作,学校不时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好一派田园风光!这也不正是从某种意义上体现出了场能信息的融融似春,和谐自然吗!
|
转自:http://www.luopan.com/travel/review_detail/2833764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