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东湖 |
[游记]东湖 |
2008-05-22 163.com |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东湖 现在旅游都喜欢到外地,但作为上班族,除了几个长假可以达成这个愿望外,周六和周日这两天真来不及外出来一次悠闲的放松,因为时间太紧。 其实,年轻的我们有时会掉入一个旅游误区:如驱车几个小时,却只在景区呆上几个小时;走马观花,身心俱累,真的有钱花钱买罪受。旅游是为了放松,而在绍兴,这种放松的地方有的是,你没有感觉到外地游客都纷纷到绍兴来旅游。确实我们绍兴许多地方可以成为我们绍兴人周末放松身心的地方。如东湖、镜湖湿地、兰亭、柯岩、大禹陵,各有各的特色。如东湖的乌蓬、镜湖的芦苇、兰亭的竹林、柯岸的石景、禹陵的古松等。哈哈,但是许多绍兴人同我一样,都把我们绍兴的景点变成的盲区,我问过许多同事,大部分人都有5年以上没有去了,有去的,也是为了陪外地的亲友不得不去的。应了一问老话:容易得到的反而不珍惜。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重新去品味那其中的美景、去寻找那悠闲的一刻放松、去捡起那曾经拥有而已失落的那份回忆...... 2006年4月中旬的一个周六下午,我带着10岁的儿子驱车来到了去过许多次的东湖。东湖,我大约有10没有去了,在我决定同我儿子游东湖时,脑海里朦胧回忆起那时的东湖。从城南出发,沿着二环路,15分钟后就到了东湖停车场,付了10块钱的停车费,呵呵,有点贵,其实把车停在停车场对面也没有事,下次得省点大米了。由于东湖的进出口都是通过一个大门,所以停车场过去就是路旁两排商业房,都是叫卖绍兴特产,什么乌干菜、绍兴黄酒、香糕、等,旁边儿子边走边看边问:“爸爸,绍兴除的乌干菜、老酒、酱油、霉豆腐还有什么特产?”我被儿子问住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让我想的很多,绍兴的产业结构,几千年了,没有多大改变,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不提长产业结构的调整,靠着老祖宗留下的是不行的。 由于是下午,景区门口人不多,我们出示了旅游卡,就进去了,过了一座石拱桥,迎面而来的是一簇簇盛开了各种鲜花,只见游人在花丛中穿梭,只闻笑声,不见其人;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忽而展翅,忽而息歇。继续向前走,过一座小桥,忽然开朗,看到一个小湖,湖上是排列整齐的一溜乌蓬船,湖边水草众生,几个小孩在捞水草,好一幅和谐的水乡美景。在湖的西岸,新增了一个休闲的景点――攀岩,忍不住上去试攀了几步,忽有人来干涉,连忙下来,说不安全,要攀就系上安全绳,儿子拉着我走开了,并高兴的给我看他拍的我攀登的英姿,哈哈,还拍的不错,这小子有点水准了,不枉我平时的指点。 沿着小湖的西岸前进,又过一小石桥,步入一片竹林,林随着路转,竹林中竹声阵阵。过了竹林,是一片杉树林,林中有人工摆放的一些不规则的供游人们休息的石头,游人们三五成群,男女成双,或坐、或蹲、或躺、或立,在林中稍作片刻休息。过了树林,就看到了东湖的主景――清水塘。据说,东湖所在地,原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驻驾饮马,故被称为箬篑山。汉代以后,箬篑山成了绍兴的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又是采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并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劳动者取石还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四五十米处,日子一久,形成了长过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清末,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眼光独到,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山水相映的东湖。东湖经过百年的人工装扮,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后来,历届政府都对这个闻名于世的景区进行维护、修复,才形成了今天我们眼前的景区。 我们沿着石路继续前进,一边是湖,一边是山,人置身于其中,就觉得人也成为此景的一部分。真所谓:人在景中游,不知身是景,游客们的一笑、一言、一动、一静、一跳、一猫都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游动的美景、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一边是岸上游人的慢步细语,一边是湖中乌蓬的吱吱桨声,演凑成一曲优雅的乡村音乐。路的左边是清澈见底的清水,只见游鱼在水中戏耍;路的右边是东湖的又一景点――三洞,分别是:“仙桃洞”,因酷似半个桃子而得名;空谷回声,此洞下大上小,形状极似喇叭,故又称“喇叭洞”;陶公洞,要登上山,从上往下看,才看得清楚。 很快,我们来到了听湫亭和霞川桥。过了霞川桥,来到湖的东边,左边是白墙黑瓦的围墙。当时正在修路,前面是一群仿古建筑,里面经营着一些纪念品和一家茶馆兼饭馆。旁边有个渡口,我们随着一群大学生渡了河,就开始到了东湖景区唯一较险的华山一条道,为一条一米多宽的上山栈道,两边悬崖临水,陡峭险峻。
|
转自:http://blog.163.com/yuaob129%40126/blog/static/3159076820077271304377228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