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四祖寺 |
[游记]游四祖寺 |
2008-05-22 sina.com.cn |
我是倾慕废名文名专程过江到黄梅的四祖寺的。废名1901年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城,县城附近,东山寺、四祖寺、五祖寺、东禅寺这些佛教圣地自今仍香火不绝。有关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的故事,在黄梅家喻户晓,甚至弘忍大师本人就是黄梅当地人,中国禅宗正是在这里通过这些大师们的付法传衣而最终走向成熟。废名从小对黄梅的禅宗圣地向往之。在事隔近40年以后,废名在他的《五祖寺》一文中仍能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被外祖母带着上五祖寺进香还愿时的情景。 四祖寺原名幽居寺,后赐正觉禅寺,俗称四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双峰山(亦称西山、破额山),为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宗师道信(579-651)卓锡传法之处。四祖寺的主体建筑循中轴线依山渐次有天王殿、大佛殿、祖师殿。左右两侧列有地藏殿、大悲阁等大型殿堂共20余所。院外山林中散建有毗卢塔、灵润桥、鲁班亭、衣钵塔、普同塔、文昌阁等。千余年来,殿阁常新,辖区方圆八里,寺僧最多千人,曾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禅宗祖庭。然而近百年间,屡遭兵劫,殿堂十毁有九。累劫幸存的仅有院外的建于初唐的毗卢塔,北宋的鲁班亭、衣钵塔,元建的灵润桥、明月桥,和历代摩崖题咏石刻群等。此外,在双峰山顶及观音砦北有古城寨遗迹多处和石架塔一座。道信以前的几代禅师,在传法方式上均以“游化为务”。他们随缘而住,“不恒其所”,“行无轨迹,动无彰记”,“随其所止,诲以禅教”。道信改变“游化为务”的传统;入双峰山“择地开居;营宇立像,存没有迹,旌榜有闻”(《传法宝纪》),采取定居传法的方式。这一传法方式的改变,对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道信定居双峰山后,才出现“诸州学道无远不至”,门徒多达五百余人的盛况。一般说来,要形成一个佛教宗派,除了要有宗主和独成体系的教义外,还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徒众团体。道信之前,由于“游化为务”无法形成这样的僧众团体,只有在道信定居双峰山后,才形成这样的僧团,因而才开始具备一个宗派的基本条件。为保障徒众的禅修,道信在双峰山开创了农禅并重的禅风。《传法宝纪》载,道信每劝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莫谈经,莫共人语。”作即“作务”、“作役”,泛指一切生产劳动。“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说明道信及其门徒不是依赖官府供给或檀樾施舍,而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解决饥寒问题。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用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亦称"佛心宗"。相传为菩提达摩(南朝宋末人)创立,下传慧可、僧璨(can)、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时称"南能北秀"。北宗主张"佛尘看净"的渐修,数传后即衰微;南宗传承很广,成为禅宗正统,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中国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相传南北二宗之争,始自五祖弘忍选嗣法弟子。神秀作偈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以为得其禅之心要,故密授法衣,认可其嗣法地位。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841f67d010007sa36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