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转帖:湖南汨罗江游记(作者:若愚)—心路社区— |
[游记]转帖:湖南汨罗江游记(作者:若愚)—心路社区— |
2007-08-05 xnlu.com |
一江两“诗魂” 汨罗江畔,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汨罗江不大,甚至可以说只是一条被称之为“江”的河,不过,这却是一条秀美的江,两岸青山碧野,江水平缓清澈。 人们常说“一江春水向东流”,然而,汨罗江却独自西流,如此的与众不同,很像一个人傲岸不羁的性格,这个人就是两千多年前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 公元前277年五月初五,楚国郢都失陷、宗庙和陵墓被毁的消息传来,这位被流放的古稀老人,再也不能忍受“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背绳墨以追曲”把国家引向灭亡绝境的悲剧发生,身裹素缟,腰悬长剑,悲壮地屹立在汨罗江岸,仰天长叹“举世浑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纵然抱石投江。 一千多年以后,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大志,心忧“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唐朝大诗人杜甫,溯江而上,终于贫病交加,死于汨罗江上游的一只小舟之内,把汨罗江畔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 一江两“诗魂”! 这是历史的巧合么?汨罗江上游,有平江县小田村的杜甫墓、杜公祠,汨罗江下游,有汨罗县玉笥山的屈子祠,屈原疑冢,河泊潭沉沙处,江头江尾,相互辉映。 屈子的惊天之死,使这条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江,成了人们千百年来寄托爱国情丝的的圣江,“一江两诗魂”的佳话,更使汨罗江成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诗河之源,也成了文人骚客们心中永远解不开卸不去的情结。 所以,这是一条当之无愧的世界名江,台湾诗人余光中称之为“蓝墨水的上游”。这是对中国文化的最深刻理解,更是对汨罗江的最完美赞赏。 屈原是神话时代的诗人,他回望的是神的世界,前瞻的却是人间的苦难。屈原留下的《离骚》、《九章》、《九歌》等光辉诗篇,声贯如今,名扬中外。《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无不流露出诗人崇高品德、美政理想和爱国志向;《天问》是屈原在流放过程中的作品。在宫廷,他对楚国上流社会的腐败烂熟于心;流放途中,他对百姓的疾苦、思想、前途、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一切根源何在?罪魁祸首是谁?他要呐喊,要发问,要穷本溯源。屈原悲愤交加,呼天唤地,幻想着请来各路神明,唤来历代先哲,让他们驱赶着日月星辰,风雷闪电,来为楚国、为人民排忧解难;而《九歌》处处带有神话、传说的飘渺、朦胧、妩媚和哀伤,山鬼女神,无不缠绵悱恻:“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予慕予兮善窈窕”,人神之恋、花林传说,竟是如此的一种凄美。 与屈原相比,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祸乱迭起的时代,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使他对人民大众的苦难有了亲身的感受。所以,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对于长年累月的征战,他悲叹“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目睹官吏征丁,百姓流离迁徒,他感愤:“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自己的草堂为秋风所破,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徜徉在汨罗江畔,凭吊两位世界文化名人,望着滔滔汨江水,透过遥远的时空,我仿佛看到了在荒野中结伴而行两个不再孤独的身影,我在思索的一个问题:“一江两诗魂”现象,莫非是冥冥天意?千古的幽思,伴随着千古的思绪来解读千古的灵魂。 屈原是真诚地相信他的生命是属于神的,他的一生就是神话,他在《离骚》中自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太岁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意思就是:我就是古帝高阳氏的后代啊,那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太岁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啊,庚寅的那一天是我的生辰。屈原说他降生的时刻是千古难逢的良辰美时,无比的吉祥,是三个寅一个庚的叠和,那可是神赋予的生命啊。 可是,屈原又是孤独的,甚至于可以用“孤愤”来形容。顷襄王12年(前287年), 66岁的屈原 ,因屡作辞赋,讥刺时政,被楚襄王再次逐放远迁于洞庭、湘中一带, 他想起楚怀王是因为拒绝割让黔中才死在秦国的,决意到黔中这块荒蛮之地去看看,于是便来到黔中郡溆浦地方住了下来。这时的屈原已经远离故国,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满腹的忧愁愤恨,他都以山神女鬼、神仙先哲的文字形式写成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一个睛天霹雳般的消息把他击昏了:秦将白起进攻楚国,占领郢都,楚国的宗庙和陵墓都被毁了!楚国要亡了! 屈原的“美政”理想终因人间的暴力和君王的昏庸而幻灭了,有家难回,千古艰难唯一死,屈原要“效彭咸沉身于渊”,他要以死来殉国,以死来唤醒麻木沉醉的众人。五月五日,楚俗中的“凶日”,汨罗江,春秋时古罗子国从屈原的老家湖北迁涉到这里,选择这样的日子和这样一条与故乡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江,选择投水而死,深谙巫术的屈原希望“凶凶化吉”,以自己的凶死来破解凶日,于是,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纵身一跃,一个孤愤的灵魂便永远留在汨罗江了。 如果说屈原是孤独的,那么,一千年以后来到汨罗江的杜甫,便可以用“寂寞”来形容:他个性梗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世俗所不容;他心忧国家安危,情系生民疾苦,却一生仕途不顺,报国无门,遭遇坎坷,悲慨满怀;他的诗纵横恣肆,沉郁顿挫,他把律诗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可是,这些精美的诗篇,在唐人选的唐诗中却很少被选入,其“诗圣”“诗史”地位,直到宋代才被认定。诗人的后半生几乎是在水上漂泊中渡过的,唐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潭州、衡阳一带。在洞庭湖的岳阳楼,他写下了意境浑厚,沉郁悲壮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中抒发了对国家不安、自家遭遇凄苦、北方兵戈纷扰的沉重心情。 杜甫漂泊到湘江后,欲由长沙去郴州,到了耒阳遇大水,于是乘小舟掉头转汨罗江。我们有理由相信,杜甫对一千多年前魂归汨罗江的屈原,一定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们孤独寂寞的个性,他们所面对的残酷现实,是多么的相似!屈原出生于湖北秭归,杜甫祖籍湖北襄阳,而汨罗江流域的古罗子国,自湖北襄阳枝江等地迁涉而来,这难道不是上天注定的么?一千多年以前屈子“上下求索”而不得的真理,杜甫能探寻得到么?冥冥中有一种声音在召唤,于是,杜甫一定要探索屈原所走过的汨罗江!一叶扁舟,承载着诗人的书稿和行装,他希望能找到冥冥中那个可以倾诉的对象,能找到精神的安歇。终于,贫、病、寂寞、忧郁,让这位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爱国诗人,再也无力承受生命之重,病逝于汨罗江上的舟中。 两颗伟大的灵魂,终于在汨罗江中相会,从此不再寂寞与孤独! 在汨罗江上游平江县小田的杜甫墓前的杜文贞祠,北宋学者王得臣感慨屈原与杜甫这两位爱国诗人死于一地,葬于近邻,题诗叹云: |
原始链接:http://www.xnlu.com/newclub/especially/200705/01/15339.html |
转自:http://www.xnlu.com/newclub/especially/200705/01/15339.html45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