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这段畅快淋漓的文字,正是《徐霞客游记》首篇《天台山游记》的开篇语。20日,我们在这段残留的古道上,体验游圣当年意气风发上路的喜悦心情。 一大早,我们便从刚刚苏醒的杭州西湖畔出发,直奔天台山而去。寻着霞客的足迹,我们迈开了漫漫“霞客行”的第一步。越野车飞驰在崇山峻岭中,清冽的山风拂面,我们在最纯粹的大自然氧吧中尽情享受。一路上,我们思考着:游圣为何独独选择了天台山作为开游之地?当地学者告诉我们,据研究,霞客选择天台山开游奥秘之一,很有可能是他解读“南龙大脉”宏愿之使然。徐霞客在《江源考》中说,所谓的“南龙大脉”是自昆仑山向东至浙江入海的山体,天台山正是南龙大脉的源头,而徐霞客倾其毕生探险考察的正是这条南龙大脉。这一论述暂解了我们心头之谜。 当我们站在距今四百多年的一段古城墙前,脚下是那沧桑的古道,绵延整整2公里。四百年后的今天,这条古道如静卧于群山之间,逶迤于溪流之畔。卵石铺砌的古道夹杂着野草,一颗颗石子就像一个个字符,连缀成一部奇书、史书。走在曾经踏过无数斑驳马蹄的卵石上,用目光摩挲每一块石头,仿佛可以听到远去的马蹄声。古道两旁是旧时台式的木结构矮房,屋顶黛瓦间的苦艾不知荣枯了多少春秋,但是霞客的遗迹依然保存完好。当地人说,这几间古旧的木屋就是“暗岩茶廊”,当年,徐霞客在登顶天台山后,就在这行人络绎不绝的客栈里,写下了《天台山游记》;被草木覆盖的“皇公桥”是霞客当年路过的单孔石拱桥,那份坚固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淡定;“梁隍驿站”则是霞客因“闻此地於菟(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而首宿的地方,不过,如今早已没有什么猛虎出没了。 去天台山的路,青山夹道,沿着潺潺“水母溪”,我们进入了松门岭,天台山的磅礴一览无余。云峰相见,一碧如黛。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一旁是造化神秀,翠丛石壁;一旁是人工鬼斧,山谷梯田。车子在盘山公路蜿蜒而行,从山脚到八百米高处再返程,用去了近两个小时,而据游记记载,当年徐霞客一天之内就徒步登上了天台山最高处华顶峰。我们在体会“人行天上,云生足底”的同时,大为惊叹游圣的惊人体力和坚强意志。瞬间,我们似乎明白了为何霞客好友评价他“探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此情此景,让人感慨“不爱江山也难!” 远望华顶峰,仿佛能看到那个萍踪絮影仆仆风尘的徐霞客。山下的古道还在,与之相隔不远则是横跨村庄的高速公路。历史的细节也许变得模糊,岁月无声,沧桑不断变幻,而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却是永恒。古人已远,山水依然,被光阴碾碎了的旧迹,愈发生动和醇香。 站在天台山高处俯瞰,深邃的浙东大峡谷,谷底一汪净水恰似一块碧玉,藏身于茂密的松柏之中。越过这些松柏,是我们下一个目的地―――宁海。(曹立意执笔,天台山5月2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