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天台自助旅游全攻略风云户外

[游记]天台自助旅游全攻略风云户外

2007-07-29    smout.com.cn

国清寺--国清寺座落在华顶山麓,是我国著名古刹之一,被中、日两国佛教奉为发祥地。
国清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 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智 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晋王,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

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现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唐会昌中(约845年),原寺毁于火,旋即重建。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寺后石壁上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
从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国清寺几度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暴,但都是屡毁屡建。每次重修,寺宇规模都有所发展,位置也越来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旷地带。国清寺究竟何时移到现在的位置,并形成现在的布局已很难查考。但从明人李汶在《游天台纪略》一文中提到的国清寺"最后委藏处石泉,名锡杖泉"句分析,可见当时锡杖泉已在寺的最后,即今位置。那么说明至迟在明代,国清寺已移至今址,并基本完成现在的布局。另外,而今梅亭的位置上原建有迦蓝殿三间,系明代建筑,也可从旁说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国清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国清寺了。
国清寺的选址和面局很有意思的。宋人夏竦写诗赞道:"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小院分寒水,虚楼半落晖。"国清寺北倚八桂峰,东靠灵禽、祥云两峰,西依映霞、灵芝两峰,五峰环绕,只在南面有个豁口,为通向天台县城的通道,使古寺深藏幽谷之中,可见寺址的选择是很有一番深意的。
国清寺的山门,也很有特色。国清寺象其他寺庙一样面南而坐,具有正规的建筑轴线,严格的布局;但在山门处理上,却陡然转过九十度,朝东而开。这种处理方法并不是因地形之故所使然,而是完全出于匠心独运。因为这这样一变化,便给古寺增添了无限生趣。游人过寒拾亭,越丰干桥,见到的不是一般常见的寺庙建筑前方方正正的大广场,而是完全自然的缓冲地──长12米、宽25米的空地。由此给人悠然自得情趣,产生绝妙建筑效果。
纵观山门外各建筑物,莫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隋塔、寒拾亭、"教观总持"照壁,丰干桥、"隋代古刹"照壁和国清寺山门。它们顺地势安排,没有一个相互平行,也没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处,却显得非常和谐协调。加上青山绿水,古松曲径,给人们高雅的美的享受。
山门之内,给人们似小不小,似封闭而又不封闭的特殊空间。一进朝东的山门转入正中甬道,甬道两旁是仅高1.7米的黄色矮墙,矮墙后面是茂密的竹林,黄绿相衬,色彩和谐,人行其中,有一种轻松自然、亲切舒适的感觉。
国清寺建筑雄伟,妙域庄严,形成了四条建筑轴线。正中轴线为山门弥勒殿(门神殿)、钟鼓楼、雨花殿(四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西轴线为安养堂、三圣殿、罗汉堂(文物室)、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东一轴线为聚贤堂(僧众餐厅)、方丈楼、迎塔楼。东二轴线为里客堂、大彻堂和修竹轩。国清寺现有6000多间房舍、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达7.3万平方米。寺中每一殿堂楼舍的建筑都十分精美,是祖国古代建筑的珍品。
门神殿·雨花殿·大雄宝殿--入山门首先看见的是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的门神殿。殿前一对汉白玉的石狮分列两旁,增加了佛殿的庄严肃穆的气氛。殿的门楣上写着"国清寺"三个楷体大字,落款上书"雍正十二年□月"。
殿中央塑"示欢喜相"的大肚宽腹的弥勒佛金身像。据佛经说,弥勒佛又称慈氏菩萨或阿逸多菩萨,是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后被尊为未来之佛,认为如来佛(释迦牟尼)之后他将继位为佛祖。另据历史记载,晚唐时浙江奉化岳林寺有一和尚,常带一只"乾坤袋",人称"布袋和尚"。他对一切善男信女都是和蔼可亲,不摆架子,真心实意地乐于助人。布袋和尚死后,被误为弥勒化身。经历代艺人的塑造,弥勒佛遂成了今天袒胸露腹、喜笑颜开,人人见了"皆大欢喜"的模样。弥勒佛传入日本后,被尊称为"七福神"之一,倍受日本朝野人土的供奉。

弥勒佛的后背,立有身着盔甲的金身韦驮像。据佛经讲,韦驮曾发愿,要在贤劫千佛中,永恒地在每一尊佛出世时,护持佛法,因此他在九百九十九尊佛成佛后最后才成佛的,位列贤劫一千尊佛最后一尊,号称"楼至佛"。韦驮在寺庙中一般面对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意在保卫着佛祖和寺庙的安全。国清寺的韦驮佛以手捧着一柄金色的宝杵,这意思是,外地云游僧可来寺中"挂单"食宿(如宝杵单手相柱即为不可挂单)。
弥勒佛两旁分列二天神,常称"哼哈二将",哈者张口,称"密执金刚",哼者闭口,称"那罗延金刚"。
殿后门楣上,有一朱红匾额,上书"神功叵测"四个大字。佛寺中都宣扬"佛法无边","佛光普照",而这里写的意思是神功难测。乍一读去,颇令人费解,细细一想,其义自明,无非是宣扬超凡的佛法非凡人所可理解,这种故弄玄虚,旨在增加神秘之感罢了。
出门神殿,即见钟、鼓两楼中间又一座殿堂,常匾上书"雨花殿"三字。此名在别的佛寺中难得见到。相传是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曾在此讲述《妙法莲花经》,其精诚所至,感动天庭,天上下起法雨天花,故得此名。
殿中供奉有"四大天王"神像。印度古神话传说中的"四天"指的是东、南、西、北四方,并说每一方都有一神堂管着,所以尊他们为"王"。"四大天王"亦称"四天神"或"四大金刚"所以一般寺庙中称此殿为"金刚殿"或"天王殿"。
民间传说"四大天王"象征所谓"风调雨顺",这是按照他们手里执持的不同武器和法宝的谐音而来的。守护南方的叫毗琉璃,号"增长天王",青盔青甲,手执青锋宝剑,"锋"和"风"同音;守护东方的叫多罗吒,号"护国天王",白盔白甲,手弹琵琶,足踩乐器,表示音调的"调"字;守护北方的叫毗沙门,号"多闻天王",绿盔绿甲,一手托宝幢,一手擎雨伞,显示"雨"字;守护西方的叫毗留博叉,号"广目天王",红盔红甲,手提一条"蜃","蜃"与"顺"又是谐音,以此象征"风调雨顺"。
这四座神像又神气,又威武,个个象古代的将军,常常令人望而生畏,这是他们的责职决定的;他们另负有"视察"众生的善恶和"保护"佛法的神圣职责。
过雨花殿,即可望见宏伟庄严的大雄宝殿,大殿前有丹墀、花坛、铜鼎、古樟、古柏。大殿重檐下的竖匾上书"大雄宝殿"四个金色大字,为1978年重修国清寺时赵朴初所题。
经过三道台阶,步入大雄宝殿,只见殿内红烛高照,香烟缭绕,鲜花缤纷,名果满盆。在"佛光普照"的大红绣龙佛帐中,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上。这尊佛像,用青铜铸成,外贴真金,重达13吨,雕塑精致的佛祖像,嘴角略翘,似显微笑,安详端庄,亲切慈爱,引人神往。
释迦牟尼近旁站着他的两位大弟子,年轻的一位是阿难尊者,年长的一位是迦叶尊者。他俩都是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的得力助手。
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两旁,端坐着18尊金身罗汉像,这些佛像是在元代时由楠木雕成,已有700多年历史,非常珍贵。相传罗汉初为16位,后来,一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增添了两位中国僧人,另一说是,唐末时,有两个和尚画罗汉像,把自己也加进去,故称十八罗汉。
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有"慈航普渡"大型壁塑。
壁塑上,塑有南海普陀山全景,山下波涛汹涌,山上重峦叠嶂。观音大士手倾净瓶,脚踏巨鳌,神态潇洒。身右的善财童子天真活泼,笑容可掬,拱手朝拜。身左的是娑竭罗龙王的女儿,所以称她为龙女。传说龙女8岁时已经智慧通达,就在法华会上,当众成佛,塑像上她正在沉思,好象若有所悟。
观音原译作观世音,因唐代避李世民的"世"字讳,故略称观音。唐僧译《心经》时,改译为"观自在"。观音身旁天真活泼的善财,传说是福生城"长者"之子。生下来时,有种种珍宝涌现,故得此名。他想成正果,经文殊菩萨指点,次第南行。参访了许多"善知识"(名师)。后来,有人又告诉他,再往南走,有座补恒洛伽山(即光明山、海岛山,在印度南海岸)那里有位观音菩萨,你可拜他为师。于是善财又去南海,在恶浪滔天的海边遇一小船,名"慈航普渡"。船上有一艄工,即为观音所扮,说,童子船小风浪大,你此去是凶多吉少,还是回去吧!但善财童子心诚意坚,执意要去。在海上,险风恶浪几乎将他卷入海底,又遇上青面獠牙的"夜叉"要杀他,他毫不支援,终于参见了观音,成了"天耳通"。
在大殿后壁左侧朝南塑着一位手持莲花坐在白象上的文殊菩萨,右侧塑着一位手持"如意"坐在狮子上的普贤菩萨。传说,释迦牟尼说《华严经》的时候,是以这两位菩萨为上首,也是佛祖弘法的得力助手,因此他们被尊为"华严之圣"。
天台山还流传着一个文殊试普贤的故事:
据说文殊和普贤是两兄弟,普贤是兄,文殊是弟,都是天台人,年青时,他们出家修行。一天他俩见到一个叫兰香的新寡妇带着三个儿女,生活十分贫困,文殊动了侧隐之心,决心留下来帮助这户穷苦人家,普贤感到吃惊,但还是依从了弟弟。一晃过去十五年,由于文殊的辛勤劳动,兰香一家得到温饱,小孩也长大成人。
于是文殊告辞了兰香一家,进山找可可。一天,来到"清净寺",只见大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写:
吃得深山苦中苦,方成大千仙上仙。
文殊知道是哥哥普贤写的,便淡淡一笑,因为对联中看出哥哥的私心未绝,于是他有意试探。
文殊化作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要求普贤能让他在寺中留宿。普贤先是不肯,后来见姑娘胆小,就让他住处自己禅房,而自己挟了一床被睡在廊下,文殊见哥哥未动心,心中一乐。第二天他又试。趁着洗脸,摘下手指上金戒指,故意放在禅房中,不告而别。普贤见到戒指,心中一喜,不见小女子身影,就将戒指放在衣袋里。不一会,小女子回来找,普贤推说未见,小女子也不多说,提起笔来在房门上写下几行定:
文殊试普贤,
麦秆戒指不值钱,
你若要成仙,
重修十八年。
普贤忙从口袋里拿出戒指一看,真是麦秆做的,懊悔莫及,怪自己心地没有弟弟文殊正大。

妙法堂.文物室--大雄宝殿左侧淡妙法堂,这是一座两层楼五开间的精舍。堂前芭蕉茂盛,玉桂常青,环境十分清幽。
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开敞明净,阁的周转排列着百只木箱,珍藏着《妙法莲华经》、《大藏经》等经籍。

《大藏经》是一部重要佛经,从东汉到宋朝先后经历1000多年的翻译才完成。最初,请摩腾、才告、竺法兰、鸠摩罗什等外国法师担任,后才由中国自己的法师翻译。当时翻译的都是单行的散本,直到宋太祖时才用国家的力量来雕刻全藏,这样才有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大藏经》。以后历代多有刻本,如宋代的《碛砂藏》、元代的《普宁藏》、明代的《明藏》、清代的《清藏》,又名《龙藏》(皇家刻本),近代的《频伽藏》、《大正藏》、《续藏》、《弘教藏》等。国清寺的一部为《龙藏》,十分珍贵。
传说智者大师圆寂(逝世)前曾交给大弟子灌顶法师一把金锁,郑重地说:"国清寺建成之后,你将这把金锁锁住藏经阁的门,一代一代传下去。200年后,有东土高僧来取经,他如与天台宗有缘,这钥匙一碰锁就会自行开启,可将阁中的《法华经》一部相赠。"
过了207年,天台宗传到七世祖道邃法师时,果然从日本国来了两位和尚。一个学识渊博,气度非凡,法号最澄,另一个面目清秀,精通汉语,是最澄的弟子兼翻译,名叫义真。
最澄在国清寺跟道邃法师学《摩诃止观》等天台宗要义。岁月飞逝,道邃见最澄已精通天台宗经典,就择了吉日在妙法堂举行隆重仪式,将金钥匙交给最澄,最澄棒着金钥匙,上了藏经阁,抬手将金钥匙一碰锁孔,金锁立即打开了,顿时众僧一齐高呼:"最澄有缘,台宗东传,最澄有缘,台宗东传。"欢呼声中,道邃法师将阁内珍藏的《天台法华章疏》128部计345卷,赠给最澄法师,最澄回国后,就在日本开创了天台宗。
为了纪念最澄法师的取经盛事,日本佛教界人士来国清寺朝拜"祖庭"时,胸前的锦带上,常锈有金钥匙的图案。
楼下为"台宗讲席",是弘扬天台宗教义的场所。其布置正中为精雕细刻的讲座,座后挂有阿弥陀佛水墨画像,座前摆有香案蒲团。讲座两边分列着几十张长条桌。每当讲经时,主讲法师高踞台上,两边讲座上坐落了老少僧众和男女信徒,气氛十分庄严虔诚。
妙法堂左近有罗汉堂,现辟为文物室,其中珍品有:
宋代元通和尚信隋代智者大师笔迹补写的《大方等陀罗尼经》四卷。用笔浑朴,与唐人写经近似。经的末部有明、清名人及康有为等人的跋。经板刻有油泥堆雕飞天散花、榜题等极为生动的图案。
梵文贝叶经。据明代《天台山方外志》记载,系隋智者大师遗物。
石刻细画七块。1935年发现于国清寺塔内,其时代至少是北宋。线刻刀法均匀,形态生动,是雕刻艺术的珍品。
清雍正间"钦赐"《大藏经》一部以及绍兴平阳寺朱书《大方广经》六十卷。大方广经扉页有清初鲍加白描《礼佛图》极为工细。
日本与东南亚各国佛教徒及友人赠送的珍贵文物及纪念品。
历代名人字画。有明代潘省志行书《金刚经》册、雪行轴、清高凤翰墨荷轴等,其中刘伯温画的老虎 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早年,国清寺藏有一幅《卧虎图》,平时一般不给外人观赏。明代朱元璋的国师刘伯温喜欢画虎,也爱看名人虎画。他听说国清寺有虎画,两次到国清寺拜访,要求方丈给予关照,方丈先是拒见,后来又说要看《卧虎图》上的那只考虑也惊醒了,在大雄宝殿门前撕打起来。当时,刘伯温的"猛虎"越斗越勇,国清寺的"卧虎"渐渐不支,终于被猛虎撕得稀烂。刘伯温用手在"猛虎"图上一振,猛虎又回到画中。
众和尚见到两虎相斗的场面,惊愕万分。不一会,有小童来报说,万岁请国师议事,请立即上马启程。方丈这时方才得知画猛虎者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赶忙跪拜。刘伯温笑着说,名画应该让人观赏,常年关在室中何用,既然《卧虎图》已失,我这幅猛虎图就留给贵寺补壁吧!方丈诚惶诚恐,连声称好。
1975年文物室整修开放,集中展出了佛教天台宗的历代祖师造影,天台宗主要经典著作,国清寺与日本佛教界友好交往等方面的文物。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智者大师遗物衣钵及钦赐龙衣、造型精美的钦赐银亭、白玉卧佛、明万历铜镜。还有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高僧最澄入唐求法时的"度牒"(护照),上有台州刺史的指示,更显得珍贵。1979年国清寺方丈唯觉随中国佛教代表团去日本访问,受到日本朝野人士的欢迎,方丈将从日本带回的文物、纪念品也在此展出。近年来日本朋友来天台山访问一年四季不断,并留下了"风月同天永,万古结深缘"等字画,及法器、文物,使文物室锦上添花。
方丈楼.修竹轩--方丈楼在国清寺建筑群东部的中心位置上,是一座两层七开间房子,前有"聚贤堂"(斋堂──僧众用餐的地方),后有迎塔楼(寺中宾馆)。楼前有一个很大的方石铺地的院子,院中花木繁茂,五光十色,特别是一株大牡丹更显秀姿。方丈楼廊下宫灯高悬。
入方丈楼,只见正中直条排列着三张八仙桌,两旁各有三排茶几木椅方凳,条桌上方挂有"弘阐天台宗"的大红底金字匾额,额下排有名画家邵宇、王子舞台写的智者大师水墨画像。旁边挂有几幅名人字画,整个方丈楼布置得十分富丽堂皇,这是国清寺接待中外来宾的地方。
国清寺现有和尚100余人,其中1/3为年轻人,是我国寺僧最多的寺庙之一。
国清寺组织机构健全,形成一套完整的班子,各色人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寺设一寺之长方丈、主讲(首座)、监院(当家)、知宾和知客(主管接待)、库房(保管)、僧值(值班)、书记(文书)等等职务。还有厨房里烧火烧水做菜的称"火头"、"水头"、"厨头",主管山林农作、园林的叫"山头"、"田作"、"花匠"等等。寺中大小僧众每天清晨四时左右起床,先在大雄宝殿做一个多小时的早课(诵经),晚上还要做晚课(诵经)。
为了使天台宗的继有人,国清寺在1985年开创了"佛学研究社",让新出家的年轻和尚学习佛法,并挑选一批品学成的年轻和尚到中国佛学院深造,使天台宗的教义代代相传。
国清寺香火鼎盛,常有港澳同胞来此礼佛和做"水陆道场"。至于每年来此游览观光的国内外游客则多达数十万之众。
方丈楼旁边的"修竹轩",是一幢五开间画阁雕梁的精致小楼。大厅中名人字画,赏心悦目,一横摆开三张大圆桌,雪白的台布上陈放着兰花细瓷餐具,显得分外高雅,这里是国清寺招待中外来宾吃素斋的地方。
碑亭.观音殿.报恩塔--国清寺主建筑群后的小山坡上,在苍郁的松林中有一座重檐挑角、方石铺地的碑亭。亭额上写着"法乳千秋"四个金字,亭中品字形排列着三座长方形的石碑。
正中的丰碑为"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碑座高0.86米、宽0.86米、长1.86米、碑身高2.6米、宽1.26米、厚0.11米,十分壮观。长篇碑文和诗赞颂佛教天台宗创造人智者大师。碑文全文如下:
陈隋之间,高僧辈出。所崇仰者天台智者与加祥吉藏两者,皆开立新宗,泽流后世者,而智者大师影响尤为深远。其学以五时八教,一心三观建立天台一宗。历传七代至道邃禅师传于最澄大师,天台一宗遂流传于日本。今者远孙第二百五十三代天台座主山田惠谛追慕先贤,率从来礼祖迹欲立碑纪念智者 大师,爱随喜赞仰谨拈数偈以为之颂:

厥初草昧 玄德升闻 重瞳表异 虞帝云孙 景慕玄风 粤在龆
条理始终 金声玉振 即假即空 妙契中道 三谛圆融 廓而寂照
魏魏藩府 沉沉九重 既磨既涅 终谢世荣 度越石梁 啄峰饮涧
构斯禅宇 南服鲁变 丕显丕承 垂统可继 衣宝观心 金 解医
猗欲东国 遍敷觉花 风樯万里 舣止山家 传教旋止 恢闳玄肆
守护羯磨 证成悉地 修禅济美 寂光缵绪 奕叶绳绳 螽斯振羽
慈云复岭 脊令在原 山河带砺 永矢弗谖

佛历二千五百二十六年岁次壬戌十月 旦
赵朴初谨撰并书

右连的丰碑为"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丰碑稍低于智者丰碑,碑文上写着:
传教大师最澄于贞元二十年九月入唐求法,翌年三月回国,先后从天台宗七祖章疏。临归国时台州缁素有诗赠行,兹录行满座主送别之作以志往昔两国尊宿师资之交谊。
异域乡音别 观心法性同
东来求半偈 去罢悟真空
贝叶翻经疏 归程大师东
行当归本国 继踵大师风
天台沙门行满
佛历二千五百二十六年岁次壬戌十月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赵朴初谨书

左边的一座丰碑是"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这座碑的大小与行满碑大小相同。碑上诗文是这样的:
唐贞元二十年日本传教大师入唐求法,登天台山从国清寺道邃禅师传授天台教义,又从佛陇寺行满座主受学止观释签法华涅 诸经疏,越年归国,自是法乳东流,于兹千载。今者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谛长老猊下及诸大德,绍怀从祖师资之遇合,来礼天台祖庭,仰慕前修,重温旧好,谨建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俾永久因随喜赞叹并系以赞曰:
佛法东渐 大道弘开 宗派之始 厥惟天台 北齐慧文 初启之绪 南岳慧思 实奠其基 集大成者 智者大师 台宗建立 法华是依 三观妙谛 不离一心 五时八教 楷定古今 道邃行满 禀教湛然 最澄求学 国清修禅 开创比睿 奕叶相传 云仍后学 不忘前缘 禹甸日城 风月同天 两邦缁素 乘大愿船 勒斯贞石 垂示后贤 永持友好 亿万斯年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朴初敬撰并书
佛历二千五百二十六年
公元一千九百八十二年十月

三座丰碑的背面,有日本山田是谛1982年5月写的敬白,长篇日文铭记了高祖先德,祈念中日两国永远亲善友好的虔诚心意。在"法乳千秋"碑亭左方,有一口围着石栏的古泉,上刻"锡杖泉"三字,相传宋僧普明坐禅于此,因寺内取水不便,遂以锡杖顿地曰:"此处当有泉!"即有泉水涌出,故名。
与锡杖泉相邻处,新建有重檐歇山,斗拱翘角的观音殿,雄踞于大雄宝殿之后上方,殿内正中供奉着千手千眼观音木雕贴金像一尊,两旁或立或坐着观音的三十二化身。满殿金光耀眼、光彩夺目。此殿为美国洛杉矶天台山国清寺护法会夏荆山、杨茂慈先生、吴梅影女士等捐资十五万元建成。 1983年10月29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大典和法会。
报恩塔是观音殿西邻,建于1985年9月,高约3米,塔顶为黄铜宝顶,紫铜瓦盖成,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塔体为录岩。呈四方形,正前方为日本文"南无妙法莲华经(日莲)"碑名,另三面各嵌有黑底金字的经文。台基也为录岩铺成。整座经幢结构精美,光彩照人。这座经幢是日本莲宗信徒捐赠1000万日元建造的。
宝塔建立在天台山国清寺的理由是,天台山是传教大师(日僧最澄大师)曾经留学过的最兴盛的灵址,日莲僧人非常敬仰天台大师(智者大师),而且坚信作为正法的法华经的源流是天台国清寺,以表"知恩报恩"的深意。
鱼乐国--国清寺内有著名庭院──鱼乐国,在寺的西南角。从"双涧萦流"的小门进去,只见古木苍郁,鱼池如镜,乾隆御碑、清心亭、鱼乐国石碑、放生池等小品布置得错落有致,环境优美宁静。
御碑为清代乾隆皇帝所赐,镂刻非常精细,碑侧刻有鲤鱼跳龙门的图案,碑文中写着国清寺的优美自然环境和历史沿草。相传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从江陵来到天台山时,路遇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言谈中得知,这老和尚名叫定光,学识渊博,佛法高超,智者就拜他为师。智者在天台弘扬佛法,想新建一座寺庙,定光指点他要找一块山环水绕的福地建寺,并告诉他,还要记住"寺若成,国即?"这六个字。智者问这是何故?定光说,当今世道,战乱遍地,百姓遭殃,寺庙建成,国家就可以清平,百姓即可安居乐业。智者依师父的话找到这块福地,并亲手绘制了寺宇的式样,不幸的是,图样刚刚画好,智者就谢世了。他的徒弟灌顶,实现了智者的遗愿,将寺庙建成,寺名就叫"国清寺"。
清心亭,居高临下,可观放生池中各色大鱼摇首摆尾,悠然自得的姿态,最大的鲤鱼长1米左右,重达三四十公斤。
放生池边立有一块石碑,上书"鱼乐国"三个大字,是明朝大收法家董其昌所书。相传董其昌来国清寺避暑,老方丈知道他是海内闻名的大书法家,请他题碑额,可是董其昌不肯下笔。
一天晚上,月明如水,董其昌来到放生池边纳凉。阵阵轻风,吹得他睡意顿起,恍惚问遇到了名叫鱼珠、乐珍、国珍的三位仙女。她们为董其昌唱起优美的歌曲,跳起优美的舞蹈,吹起优美的玉笛,乐得董其昌赞美不已……
董其昌醒后,若有所失,便依梦中情景,吟诗:
鱼珠妙歌喉,乐珍柳枝腰;国珍金玉笛,游梦实逍遥。
这时方丈来到他的身边,听了他的诗,笑呵呵的说:"你的诗真好,他把这道诗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不就是"鱼乐国游"四字吗?"
于是董其昌应方丈之请,写下了"鱼乐国"三个大 字,同时题写了"清心亭"亭匾。

隋梅--国清寺有隋梅一株,在大雄宝殿右侧,相传是智者大师弟子灌顶法师手值。从圆洞门进去,即可见到这株苍老遒劲、冠盖丈余的古梅,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梅树之一。
关于隋梅,当地有一段民间传说。
相传1000多年前,临海白水洋地方,有一对杨姓夫妻喜栽梅花。他们生有一女,取名"梅女"。梅女长到18岁,聪明非凡,尤其是一手刺绣更是出色。这年春天,杨家院中梅花又盛放,乡邻们都来赏梅。消息传到城里,一个不学无术的刁少爷也带着家丁赶来赏梅。他见梅女美貌风姿,就动手去拉,梅女惊怒之下,拿起扫帚将他赶走,一时忙乱,头上银钗掉落地上。刁少爷随手拾起,藏入怀中。两日后,刁少爷请师父出面,带着彩礼来杨家求亲。师父对梅女的父亲说:"日前少爷来你家赏梅,已蒙梅女当面相许,并以银钗为凭。"梅父心知有异,唤出梅女相问,知道是刁少父仗势要挟,遂断然拒绝。师爷一听,两眼一楞,留下彩礼,扬言三日后来娶,便顾自走了。梅家父女心急如焚,与乡邻们商量,让梅女改扮男装到国清寺暂避。临行,梅父将一包梅核交给梅女,要他种植寺中,留芳异地。梅女到国清寺,灌顶法师见她聪慧,就让协助整理经曹著作。梅女私下又用姜黄色的丝线,将《法华经》绣在白色缎子上,积年累月,共绣了69777个字。三年后,刁少爷暴病死亡,梅父来国清寺接女儿回家。梅女向灌顶献上白缎经卷和一包梅核。灌顶打开经卷一看,惊喜万分,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灌顶法师把梅女留下的梅核埋在寺右的花坛里,不几年,梅树越长越茂,每到早春,疏枝横斜,香满古刹。
独笔鹅字碑--国清寺内还有著名的"鹅"字碑,为游人向往。碑在三圣殿左边,字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相传他曾入天台山华顶峰旁灵墟山中向白云先生学书,后定下此字。现存鹅字右半边是王羲之的真迹,左半边是天台山人曹抡选补写的,两边浑然一体,达到了乱真的程度。
传说,有一天曹抡选夜宿华顶山华顶寺,正在灯下练习书法,突然听见窗外"扑"的一声,接着闪起一道亮光,他疑是妖魔作崇,随手拿起桌上的方砚向窗外掷去,但不见动静。过了一会他掌灯出门观看,只见石砚深陷地下,俯身拾起石砚,这块石砚竟变得晶莹如玉。他想莫非是地下的宝物显异,便请人连夜挖掘,控不多久,忽然挖到了一块石板。曹抡选要僧人把石板抬到室内,洗净一看,原来是一块上面刻着半个"鹅"字的残碑。曹抡选书法造诣很深;认得这半个"鹅"字是王羲之的手迹,决心把它补全。他就日夜临摹王羲之的碑贴,整整练了7年,终于将"鹅"字残缺的半壁补上。

转自:http://www.smout.com.cn/read.php?tid=22433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