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有关剑川海门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新闻 日记 |
[游记]有关剑川海门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新闻 日记 |
2008-07-22 hongxiu.com |
剑川海门口遗址将申报"十大考古发现" 2008年06月19日 14时57分00秒 来源:都市时报 核心提示:昨天(6月18日),来自国家和省市的几十位考古、规划专家及政府官员一起,对海门口遗址考古成果及如何保护进行研讨。专家初步认定,这是一处跨越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早期的建筑群遗址,考古成果将完善后人对滇西地区早期文明的认识。多数专家建议政府立项,在原址兴建博物馆,保护这一罕见的遗址,并积极申报 “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6难题“考问”专家、官员 昨天,参观完海门口遗址的专家和省市官员聚集到一起,一方面为这里发掘出的数千件文物感到惊叹。另一方面,大家的神情并不轻松。因为面对祖先留下的遗物,6大难题正“考问”着他们——剑川海门口遗址,在我国古滇文化的研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地位?对于研究我国西部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提供了哪些样本?这种“干栏”式建筑,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南建筑发展史有帮助吗?出土的几千件文物和开挖的遗址,怎样才能得到有效保护?遗址文化景观,开发成旅游项目的可行性有多大?有必要建设展示性和经营性遗址的博物馆吗? 将申报“十大考古发现” “很多东西都是第一次看到,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说。他介绍,此前云南的考古成果,在全国来说一直很少。因此,即使在中国考古体系中,古滇文化也一直是薄弱的一环,而此次“有突破性的进展”。 从发掘的各种文物来看,在场的考古专家们都一致认为,海门口遗址的时间跨度起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后经青铜时代,并且延续到铁器时代早期,时间跨度在千年以上。 目前国内发掘出的“干栏”式建筑,曾在浙江有所发现,但无论规模还是文物丰富程度,都比不上海门口遗址。此后,这里的成果将会写入高校考古教材,并记录在中国考古史中。专家们表示,今后将力所能及地把该遗址推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近期建议当地文化部门加紧申报“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专家争议“文物赚钱说” 会上,规划界知名教授李佐谈道,在保护前提下,请政府立项对海门口遗址进行旅游开发,并且建议,就在原址上建设“剑川海门口遗址博物馆”。可以在里面设置电脑三维复原图,再现3000年前先民的生活场景,让大家感受“与祖先同在”的氛围。依托剑湖美景,从长远来看,还可建成主题文化公园,成为大理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从如今的发展现状来看,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已是一家,利用文物赚钱可以发展地方经济!”李佐刚说完,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突然打断他的话,“不能说拿文物来赚钱!你没法计算它的损耗成本,那是无价的,没法说成本怎么能说赚呢?”黄景略的话,惹得在场专家们一阵大笑。 考古专家称,他们并不反对“文物发挥它的市场功能”,但一定要先保护好,不能总想到赚钱。对此,在座的当地政府官员也表示赞同。 提供3个参考保护方案 “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一个鸡蛋的买卖,我们不能做败家子!”对文物的旅游开发,黄景略说出了其特殊性和脆弱性。专家邱登成借鉴国内其他遗址的保护经验,提出了3个可供参考的保护方案。 一是原址保护。在不影响周围环境和景观的前提下,建设简易建筑,将现有的上千根“干栏”原地保护,还原其原来的浸水状态。这需要研究这些木桩的存在条件,比如湿度和温度等。这种方法,保护成本和难度较大。第二种设想,可加高保护。因地下水位较高,遗址每刻都在渗水,可将坑内的“干栏”取出,回填2米的土层,再将其按照原来的形状陈列,进行“避水保护”。第三种方法,可将上千根“干栏”取出,风干之后组成早期的房屋模样,陈列于博物馆,这样最易保护。 |
转自:http://www.hongxiu.com/diary/view/view.asp?id=77901436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