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德干胜迹--阿旃陀石窟(续) 2007-03-25 12:47:36 大中小 到了5 世纪后的笈多时期, 宗教文艺百花齐放. 大乘佛教也在印度盛行, 佛教造像运动风靡全印. 在这期间, 阿旃陀石窟群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 许多新石窟在原小乘佛教石窟的两边出现. 大乘式的佛像雕刻出现了, 壁画的风格也由高贵单纯过渡到了豪华绚丽. 雕刻与壁画的内容仍以佛教故事为主, 从佛诞, 出家, 修行, 成道, 说法到涅槃无一不精. 此外, 也出现了一些宫廷生活的画面, 从人物, 花卉, 飞禽到走兽, 无不多变活泼又细腻鲜艳, 艳情四射, 令人叹为观止. 现在买票入门后, 首先看到的1号窟, 而不是当年的10号窟. 1号窟是保存得最好的一个精舍, 也是开凿得最晚的石窟之一. 如果碰到旅行团, 工作人员会将把灯光从不同角度照向佛像, 佛陀的表情时而沉思, 时而微笑, 时而庄严. 否则, 只能靠自带电筒的微光, 慢慢观赏. 除了佛像, 1号窟的壁画也很精美, 多讲述佛本生中的故事. 从太子加冕, 难陀坂依, 龙王宫女, 红莲菩萨, 到佛陀受试. 立柱上的飞天与仙子也令人难忘. 也常看到经典的三曲式半裸女, 手持莲花. 相邻的2号窟中的壁画则有王族仪仗, 使者报信, 处罚奴婢, 佛陀出世, 太子生莲等等, 同样相当精美, 但脱落较严重. 进窟脱鞋, 出窟穿鞋, 一直来到了16窟, 看到了窟前的石象. 正因为这对石象同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相同, 人们才推测玄奘当年曾经到访过阿旃陀石窟, 是中国最早游阿旃陀石窟的背包客. 16号窟有名的壁画有难陀成道, 千佛像, 佛陀一生和怨女图等. 再过去的17窟则有七世佛与弥勒佛, 王舍驯象, 佛陀说法, 飞天奏乐, 公主临镜等壁画. 17窟的特色应该是宫廷艳情画, 袒胸露脐的场景在后期的中亚及中国石窟中难得一见了. 顶着艳阳走到了27窟, 一根木棍拦住了去路. 看到前面还有两个石窟, 决定跨过去看个究竟. 印度工人打手势, 大概是说不开放. 还是坚持用手指指前方, 印度人只好把头向两边晃了晃, 放行了. 不过这两窟未完成, 没什么好看的. 6世纪后, 阿旃陀石窟的重要性被不远处的埃洛拉石窟所取代. 但当玄奘在637到638年间访问这个地区时, 阿旃陀石窟仍引起了他的注意. 玄奘回国后, 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阿旃陀石窟当时的盛景: 伽蓝大精舍, 高百余尺, 中有石佛像, 高七十余尺... 精舍四周, 雕镂石壁, 作如来在昔修菩萨行诸因地事, 证圣果之祯祥, 入寂灭之灵应, 巨细无遗, 备尽镌镂. 伽蓝门外, 南北左右各一石象... 这是关于阿旃陀石窟最早的记录. 但当玄奘离去后不久, 佛教势力就在印度逐渐衰退了. 8世纪后, 阿旃陀石窟被废弃, 杂草丛生, 被世人忘却了, 只留下了一个以阿旃陀命名的小村地名. 到了1819年, 印度已成了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军人史密斯在这一带狩猎, 一只老虎鬼使神差地将他引入阿旃陀石窟, 使他一不小心成为了第一个发现该石窟的西方人. 在史密斯将此窟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之后, 在西方轰动一时. 从此, 游客络绎不绝, 就连国画大师张大千也曾在石窟内待了3个多月, 留恋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