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湘西行琐忆(8):德夯苗寨 |
[游记]湘西行琐忆(8):德夯苗寨 |
2008-05-22 sina.com.cn |
从芙蓉镇吃完早餐出发,旅行车载着我们在雨雾中途径了古丈县、吉首市,辗转三、四个小时进入了德夯。 德夯号称天下鼓乡,无论红白喜事,拟或节庆时期,鼓总是少不了的,鼓为苗民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和乐趣。于是,路的两旁随处可见石塑的大鼓,鲜红的鼓上蒙着土黄的鼓皮,金色的铜钉镶在鼓的两头,维妙维肖。 在德夯简易的车站下得车来,几位小贩端着簸箕围了上来,里面各色玩具、纪念品应有就有,虽然都是些小玩意,但也擦拭得锃亮无比。大伙儿更多是对雨具颇感兴趣,不大不小的雨打在身上,湿湿的,裹着身子总不是个滋味。于是,十余把伞倒是被抢购一空。后来的几位,只得瞄着小贩手中的塑料雨衣,红的、黄的,胡乱买了一些,套在身上,便向苗寨出发。 从树形的大门往里走,路边的小溪流水湍急,哗哗有声;几架巨大的水车咕噜咕噜地转着,从溪中舀起一勺勺清亮的水,长长的竹筒依次转到高处,然后,唰唰地倒在溪边的小渠中;两旁的树丛、灌木如牛乳洗过,苍翠欲滴;而远近苍山如黛,白云在山腰飞花飘絮,把个青砖青瓦垒砌的苗寨装扮得恍如人间仙境一般。 导游小姐是个泼辣的已婚的苗家姑娘。说起苗寨,她如数家珍:德夯在苗语中意为美丽的大峡谷,德夯苗寨则是大峡谷中现今保存得最为完整的神奇村落。她如一个处子静静地躺在群山环抱之中,飞檐翘角,半遮半掩;封火墙、吊脚楼,依山而建,设计奇巧,色彩艳丽。尤其是这里民俗风情浓郁,三月三歌会、四月八、百狮会、赶秋、大型苗家歌舞晚会让人留恋忘返。旅游兴起后,德夯苗寨如揭开面纱的少女,纯朴、宁静、优雅,大批的游人从喧嚣的城市走来,从浮躁的山外世界走来,在苗寨的怀抱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叮咚的流水、仰视那深藏在九龙峡中的飞瀑,然后,再喝一杯苗民酿制的美酒,呷一口苗民腌制的土匪腊肉,听一声阿妹叫一声阿哥,那感觉如处瑶池仙境,那滋味如品玉液琼浆。 我们一边饶有兴趣的听着导游的神侃,一边脚不停留快步向前。不远处是一座汉白石玉桥,这是旅游兴起的产物,年轻的石桥与古老的苗寨相映成趣,把我们送入到苗寨古老神奇的氛围中。或许是对牛的特别钟爱,跨过石桥后,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苗民捐建的八头金牛的雕塑,或站或卧,或注目远方,或引颈长啸,体形高大,壮硕劲猛。同行的几位女士忍不住抚住牛角,来几个摆姿,留几张纪念照。 穿过几道牌坊式的建筑,我们进入了可以容纳数百人的苗家篝火会场。这里,四根神柱上雕刻着苗民敬畏的神像,各式彩色的旗幡在风雨中猎猎作响,圆形的看棚中陈列着数百张椅凳,足见苗人篝火晚会的盛况。中央的火坛里,烧焦的木头和被雨水浇灭的灰烬还在向我们讲述着苗民绵延千年的激情,还有火光中弥漫的酒香灿烂的笑脸男妇青年奔放的爱情。 健步如飞的导游一边挥着小绿旗,一边催促着大家加快脚步,说等会儿还要看九龙峡中的流纱瀑布。我们无法细细品味每间苗家建筑每幅雕刻里蕴含的要义,也不能驻足每个风味小吃摊前或者每个特色手工制作坊边啧啧称奇。我们只能在走马观花中贪恋着苗寨遗世独立的神韵,粗枝大叶地解读着苗民世世代代在蛮荒与闭塞中汗水与智慧、血与泪凝聚的历史,在每块风剥雨蚀的青砖上,在每个细心雕制的窗花上,在每件被长满老茧的手耐心擦拭的铜器上,在每台被老妪或者苗家姑娘摆动的纺车上...... 我们很快穿过苗寨中心区域,磨得精光的石板小路引领着我们走上了通往九龙峡中的流纱瀑布的征途。用“征途”一词来形容去观瀑布,自然让人想到观瀑布脚程的遥远路途的艰辛。雨依然不停地下着,从山上流下的雨水不时漫过田埂漫过石板小路,再汇集到脚边的溪里。一路同行的人足有五六十来个,男女老少兴致勃勃,仿佛春节期间农村灯会的耍龙队伍。人们举着雨伞、穿着雨衣,有的干脆就拿个塑料袋罩着在头上,迎着雨饶有兴致的往前赶。导游经常来,谙熟这里的一草一木,当然不太想继续往山里走了,何况又下着这么大的雨。她吩咐我们这个团队跟着别的导游往前走,只是道远路滑,注意安全就是了。 走了里多远的路程,几位女士和几位年长的同伴开始后悔了,说这个路太难走了,还不知要走多远,站在一旁犹豫了好一会儿,终于还是折转方向,回去了。我呢,想到自己还算年轻,难得来了一趟德夯来了一趟九龙峡,平生也未见过飞瀑流泉之壮观,总不能留下遗憾吧。庆幸自己穿了一又旅游鞋,厚实,防水,也柔软,只是雨衣太小,也太短,裤腿很快湿得通透,雨水很快又渗透到脚跟。脸颊上、眼镜玻璃片上也尽是水珠,山风迎面吹来,冷冷的。看见路旁苗民搭建的简易草棚边有一块薄膜,便灵机一动,捡起来在水田里一洗,湿漉漉的裹着裤腿,还有鞋面,又一步一颠地往前追着远去的队伍。 两旁高山危峰兀立,茂密的树木把每座山每个坡捂得严严实实,即便是陡峭险峻处也顽强地站立着青松的身影,与那刀削般的黑色山岩相依相伴。谷底的梯田弯曲狭长,柔柔的水映着灰灰的天,有几块水田里还盖着薄膜,浅浅的秧苗依稀可见。几头黄牛低着头啃着草,全然不顾这些山外的来客天空中飘忽的雨点。走不多远,总可见一二个茅草搭就的简易草棚,棚中,苗族大姑子大叔子们,用石头垒就一个个简易案台,上面摆放着刚刚织成的草鞋,刚刚炸黄的溪蟹,或者刚刚炒熟的田螺,有几个老太还别出心裁,采来山中的荆条野花,青筋暴突的老手灵动飞舞,眨眼间,一个个圆溜溜的花环很快便挂在了路边支起的小木架上,颤微微地招引着年轻的小伙漂亮的姑娘,兴许当年这些苗家老太们也就是用这样的色彩这样的方式赢得了苗家男人的青睐与爱慕的。 山溪哗哗向身后流去,山路蜿蜒在前方延升。队伍中,逐渐有人退了出来,返回去了。到后来,先前的队伍已经缩少了一半,稀里哗啦全然没了来时的激情与壮观。我的双腿也像灌了铅,显得格外沉重,平素常坐在办公室,少有锻炼长途旅行,一置身这样的环境踩着这样的山路,委实难以消受,但我还是坚持着,坚持着。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应该有两个多小时的路程,记不起来了-- 终于见到前面有人在雨中喊着:“到了!加油啊!”精神为之一振,漫漫长路总有尽头呀,加快脚步急急赶了上去,拐角处,猛见高高的山梁上凹进一个十余米宽的豁口,一张巨大的水帘从豁口处纵身跳下,仿如“白练凌空银纱悬崖”,飞花溅玉气势恢宏。这就是流纱瀑布呀,养在深闺慧眼识,仪态千般万人怜。却不能太靠近她,山风裹挟着雨沫子水珠子辟头盖脑袭来,举着的伞有好几把被吹得翻转过来甚至如断线的风筝滚到了天边;也不能大声说话,听不见呀,说了也白说,瀑布从二百多米的山巅直泻下来,轰响声有如千军万马奔腾而至,你只有嘴巴张着耳朵听着心呢惊讶着。同伴强行举起雨伞隔出一个空间,然后,举起相机抓拍了几个镜头,匆忙间谁管它焦距谁管它亮度,只要不是空白就行。总算看到了瀑布了,总算感受了苗家瀑布的野蛮与冲动,我长叹了一口气,如果说村寨是苗人的面子,那我觉得,瀑布就是苗人跃动的心。 回来的路依然艰辛。但依然可以看见一队队人们举着伞迎着风冒着雨兴趣盎然健步走来,美好的景致总在险远处,有价值的事物总具有太大的诱惑。告别流纱瀑布,心中的愉悦如路边一路欢跑的溪水,我忍不住也掏出二三元零钞,买了一串金黄的炸熟的溪蟹,喝一口从山中流下的清清的雨水,快步如飞地往前赶。我知道,没能进来的同伴正在苗寨的吊脚楼里已准备了苗家人的特色中餐,还有苗家的米酒,苗家的腊肉,当然,也少不苗家女子那声甜蜜的“阿哥”了,竟不住又唾津潜移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2d4c501000a1i.html36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