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美丽的大峡谷——德夯苗寨 德夯、苗语意为“美丽的大峡谷”。在这里,巨大的奇峡就有六七条,小小峡谷处处皆是。在地学上,被称为是一个高山台地边缘的岩溶峡谷、隘谷和嶂谷地貌。因此神奇而深壑的峡谷成为德夯自然景观的特色。 由于这里是纯苗区,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对德夯影响很大,苗族人民的四月八、跳鼓舞、三月三歌会、赶秋、接龙、推牛以及苗岭情歌,无不吸引着中外游客。因此,古朴优雅的苗族风情又成为德夯人为景观的特色。 凡游人来到这里,都被德夯神奇的自然风景和浓烈的苗族风情所陶醉,令人有诗赞曰:一人盘古到如今,佳境蓬莱何处寻?莫向仙神询去路,湘西德夯醉游人。 德夯苗族村距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约24千米。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溪流纵横,峡谷深壑,瀑布飞泻,落差达216米的流纱瀑布,如白练凌空,似银纱悬壁。这里群峰竞秀,盘古峰海拔700多米,峰顶呈葫芦状,分大小两峰,绝壁千仞,天险难度,站立峰顶,方圆景色尽收眼底。这里有著名的公路奇观,这便是湘川公路上最险关卡——矮寨天险,从山麓到山顶全长只有6千米,却转了13道弯,公路如白带盘旋于青山之上,车行路上,伸手可抓到窗外白絮般的云雾。 在青山绿水间,点缀着一幢幢灰瓦石基吊脚楼,一条条光滑的石板路,一座座精巧的石拱桥,一群群赤足红装的浣纱苗女。还有那古老的石碾和筒车,在水力的带动下,咕咕噜噜、咿咿呀呀,不知疲倦地旋转着,一派田园诗情,这就是德夯苗寨。 德夯苗寨并不古老,100多年以前,德夯境内历峡山顶上的苗族人因人口众多,畜牧业迅速发展,村民只得将山顶上的牛羊放至谷底喂养。由于谷底草源丰富,牛羊滞留不回,苗族人为防牛羊受野兽的伤害,就留下人在谷底看守,于是一个世外桃源被发现了,山顶上的苗族人逐渐向山下转移。德夯村在峡谷深处,村子依山而建,现住着100多户苗家。夯峡溪、玉泉溪从村的三面潺潺流过,全村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风采。由于出山交通不便,德夯人按照祖辈遗传下来的各 种习俗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德夯苗家风俗较完整地保留至今。 苗族的各种节日很多,除了与汉族共有的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节外,每年还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苗年、斗牛节、姊妹节、吃新节、赶秋节等。 每逢节日,苗寨里热闹非凡。天刚亮,每个寨子的男女老幼就吃完了早饭,穿上节日的盛装。青年男女格外讲究,女人们穿上自己家织的镶着五颜六色的刺绣丝绸衣服,手打青色布伞,戴上银项圈、银手圈、金戒指等金银饰物。男人们挎塔裢、背挎包,头上盘着高高的头帕。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从四面八方向预定的地点汇集。中午,这里已经变成人的山,歌的海了,参加者多达上万人。这里有对山歌的、吹木叶的、吹唢呐的、打秋千的、跳鼓舞的、还有耍拳的,玩棍表演的。 在八人秋千上,男女对半,秋盘从慢到快,秋架上下一片吆喝声,一对对苗族男女,时而如山鹰展翅,时而如海燕俯冲。秋架宛如大纺车,正纺织爱情,纺织苗家的欢乐和喜悦。尔后不久,人们便坐在秋千上开始对苗歌,他们出口成歌,句句含情,声声蕴意,通过对歌了解对方,表达自己爱慕之情,这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往往是这种方式,一对对伉俪走到一起,白头偕老…… 吹木叶本是苗族人民在田间劳作时的一种休息方式。他们把一片木叶贴在下嘴唇边,以中指和食指压住叶片一半,嘴唇微闭,轻轻地吹动木叶,发出一种优美、动听的声音,独具山乡风趣。在节日盛会上,吹木叶成了男女青年一种独特的表达爱情的方式——“木叶传情”。木叶声可以抒发内心的喜悦或悲伤,一片木叶吹出娓娓动听的恋人约会的情歌,含情的木叶声总能飘向有情的对方,因而苗岭木叶也就成苗家儿女谈爱约会的“情叶”。 苗家的舞蹈均以乐器伴奏,不少舞蹈便以伴奏的乐 器命名,鼓舞就是其中最传统最普及的一种。 硕大的木鼓支在一个木架上,鼓心与舞者的头部同高。舞者手持两根木棒,边击边舞。腰间和手里的红绸飞旋着,成为以鼓心为轴的半圆,将其紧紧裹住。舞蹈本是一套完整独立的动作,击鼓也是一套完整独立的动作,而这几乎不能同步的两者,被无名的舞者分解又组合,成为和谐的一体,鼓是舞,舞也是鼓了。“猴儿鼓”在苗族人民中世代相传,它的表演技法变化莫测,取山中猴子灵活特点,结合武术做出各种动作,要求表演者形神兼备且脆快有力、步轻身活。打击时,其形、其神无不生动逼 真,妙趣横生。 人们从晨曦初露的早晨,一直欢乐到晚霞落坡的黄昏,特别是唱歌的人,男唱女答,女盘男对,其趣无穷,歌声宛如大山里的清泉,涌流不止,一问一答,情真意切,难分难舍,情趣盎然。 德夯奇异的自然山水,独特的苗族风情,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的民俗学家和寻奇探幽的旅游者前往探访。如果您到了德夯苗族村,苗家人的花衣使您看得眼花缭乱,苗家人的特产风味让您吃了就上瘾,苗家人的神话更是几天几夜都听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