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德夯篝火晚会 |
[游记]德夯篝火晚会 |
2008-05-22 163.com |
汽车转个弯,但见远处火光丛丛,在傍晚的群山怀抱中显得格外醒目,车越开越快,团团红光越来越大。吱嘎一声,车停桥边,嗬,一个多么热闹的场面展现眼前:从石桥通往寨 子的公路两旁,每间隔3米竖着一根一米多高的木柱,顶端的铁盘中升腾着猩红色的火焰。几十个身着盛装的苗族男女青年排成三排,拦住我们的去路。火光下,她们头戴银饰,颈围项圈,有手捧青花瓷碗的,有提着硕大的瓦罐的。有的倾刻间,敲锣打鼓,唢呐齐奏,长号吹响,五彩缤纷的纸絮朝我们头上抛撒而来。一群姑娘一涌而上,向我们递来一碗碗“包谷烧”酒。苗家人认为,如果客人不喝敬上的酒,表示不愿接受主人的盛情,所以这酒非喝不可。我只好接过碗来,喝了一口,趁那姑娘转身看到别处时,赶快朝前面走去。前方几十米是一个宽大的坝子,四周摆着矮桌、矮凳。中间,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噼哩啪啦,火星四溅,火苗映得围坐一圈的客人红光焕发。古朴的木板房里,涌出一群看热闹的大人和小孩。借着灯光、火光,我仔细地观察苗族小伙子的服饰,是以裤代裙,裹绑腿,穿对襟衣,外套小背褂,头缠花格帕,腰系宽带。姑娘则是胸前袖口和裤筒都滚边绣花,包在头上的花巾层层相叠,如同峨冠秋菊。腰间那绣着花草虫鱼、龙凤呈祥和莲花出水等图案的围裙,以及佩戴的金银首饰五光十色,绚丽夺目。 砰、砰、砰,“三眼铳”礼炮冲向夜空,演出开始了。 只见两个双手挥舞着一尺长的鼓棰的苗家姑娘闪亮登场,快步跑到搁置在篝火旁,直径约120厘米的大红鼓边,举棰击鼓。忽儿脚跳手击,腰转体旋,屈肢踢脚。忽儿走三步,跳三步,绕三步。那棰尾的红绸带随着她们的双手时快时慢,时急时缓,如同金蛇狂舞,咚咚的鼓声雄浑豪放,震人心扉。据说,这些动作,都是摹仿当地苗族在田间插秧种棉、收割挞谷、挖耳扯须等动作。但是“劈叉翻腰”、“双龙破洞”、“雪花盖顶”、“流星赶月”等,便是高难度的武打动作了。 一会儿,一个苗族小伙子手提着一个铜质、圆框、深边,中间隆起一个包的“包包锣”,使劲一敲,那铜锣发出带着鼻音,浑厚而悠长的声音。一群小伙子抬来五张方桌,一张一张叠在一起,最上面的一张四脚朝天。一对色彩斑斓的雄狮踩着锣声、鼓点,或扑或闪,或进或退,或跳或伏,呈扬蹄嘶鸣状,龇牙瞪眼,似乎都在躲闪着寻机制伏对方。一会儿,雄狮在武士的逗引下,从底部的桌子钻了过去,然后再翻上第二层桌子,一直爬到顶层。武士一个鹞子翻身,落在地上,狮子便踩在最上层的那桌的四脚上,表演翻身绕圈、前伸后倾、抖毛抓痒、跳跃朝拜等动作。最后,一对雄狮从高处轻盈地跳在地上,卸下狮皮,躬身向观众致意,获得我们一阵阵哗啦哗啦的掌声。德夯的苗族长期在悬崖山坡上开“挂坡土”,从事刀耕火种般的农业生产,他们的房屋依山傍水,斫木结楼,编竹糊泥为墙,盖上茅草树皮,粗食陋居,生活简朴。正是由于艰苦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覆险陟岭,捷足如飞,运载食物,以背驼之,约绳于膊,伛偻而行”。他们平时练就一番硬功夫,所以才能在四条桌子腿上,演出多姿多彩的狮舞来。 自古以来,苗家儿女就有木叶传情,蒂结姻缘的习俗,当晚演出的吹木叶的节目,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一位身着盛装的姑娘,将一片木叶贴在嘴唇边,那中指和食指轻轻地压住一半叶片,嘴唇略微闭拢,稍微用劲,轻轻吹动木叶,一阵优美动听的歌声便飞了出来。声调一会儿轻柔如水,一会儿婉转自若,一会儿悲壮激昂,抒发着姑娘内心的喜悦和悲伤。吹木叶是热恋中的苗家男女青年约会的信号。苗家女儿在树上摘下一片木叶,吹起与恋人约会的情歌,那声音飘进山坳,越过山谷,当远方的小伙子听到木叶传出的呼唤后,便会前去同恋人在花前月下,溪边树丛倾述衷肠。
|
转自:http://zhuwenhua1953.blog.163.com/blog/static/382212552007743531681734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