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德夯游记华中地区 游记线路功略

[游记]德夯游记华中地区 游记线路功略

2008-06-25    tuuke.com

那一夜,我们大醉一场。睡在木楼里,半夜醒来,只闻仙乐飘渺,不知身在何处。迷离恍惚中,扶着木壁出门,只见月光下,穿白褂的小伙,有的吹着幽幽的短笛,有的拉着胡琴,有的吹着木叶,声音像来自远古的韶乐。姑娘们翩翩起舞,手中的纸伞转动着,如同一朵朵降落的祥云。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古老民族的舞蹈之中,忘了一切。这个舞叫接龙舞……

霞出山水间
去德夯是为了看一看真正的山村苗寨,却没想到,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就如同这里浓郁的苗家风情,同样令人陶醉。沿着日夜流淌的峒河,车子奔驰在由湘到川渝的公路上,40分钟的路程实在太短了,因为一路的苗寨、水车,一路的山光、水色,除了“目不暇接”四个字,你实在找不出更贴切的词来形容。
德夯在苗语的意思是指“美丽的峡谷”。走进峡谷,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三姊妹峰,该峰为三座紧紧相邻的灰白色石峰,每峰高约百余米,酷似三位身着苗族服装的“黛帕”(苗语,意即姑娘)。这里的山颇有特色,各具形态,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孔雀,有的像相依的情人,去过张家界的游客来到此地,喜欢把这里叫做“小张家界”。峡谷里溪水潺潺,水清见底,还有银链瀑布、流纱瀑布等自然景观,阳光照耀下,四溅的水珠在峡谷内形成一道彩虹,美不胜收。

盘古峰下的小村
还没到寨门,就可隐约看到这个盘古峰下的古老村寨,依居于山林河湾之间,陈旧、朴素,落满岁月的风尘。不时有炊烟从寨楼的屋顶丝丝渗透出来,营绕在村落之间,曼延出一种生活的简单与安宁。
车子停在村外的停车场,只能徒步进村,不远,顶多500米的路。一下车便可看到左手边有一个木板围成的圆坪,坪内还竖着一根柱子,上面雕凿着苗族的图腾,那里是村中表演歌舞的地方。顺着新修的水泥路,过了寨门,便是村口。进村的路旁开着民族工艺品店和农家饭馆,从中穿过,便来到村子里宽敞的篮球场,球场周围摆着各种小摊,村民们在这里卖着他们自己打的糯米粑粑,还有油炸的鱼虾和河蟹,香气扑鼻,美味诱人。
这里是风景区的中心,15000多米长的青石板路从这里穿过错落有致的苗家木屋和吊脚楼,一直通向各个景点。这里还是一个角度十分好的观景台,人立于此,只需在原地转动身子,就可观赏到东西南北全方位的各个景点,那含情脉脉的“相依岩”、昂首奋蹄的“驷马峰”、惟妙惟肖的“孔雀开屏”五彩缤纷的“彩云壁”和“画屏峰”等等,尽在眼中。
村寨四周山势雄奇,绝壁夹天;“夯峡”、“九龙”、“玉泉”三溪在这里相会,如同三根彩带在这里相交结。顺着青石板小路,蜿蜒百余米,有一座圆拱石桥架于小溪之上,它叫接龙桥,桥的另一端有铺着青石板的小路连着另一片建在坡地上的吊脚楼,并一直通向盘古峰。

深山里的吊脚楼
德夯村有百余户苗家,紧紧相依于翠谷中、清溪畔,平地之处统一是鳞鳞灰瓦木屋,坡立之上则是轻盈小巧的吊脚木楼。楼下屋间穿插着青一色的石板路、石板坪、石板桥、石板墙,使得整个村寨显得恬适幽静。
苗家吊脚楼,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有八形和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绣球和金瓜等各种装饰。一般为两层结构,上下铺楼板,壁板油漆发光,楼上雕刻有花窗,窗户通风向阳。
窗棂雕花千姿百态,有“双风朝阳”、“喜鹊恋梅”、“风穿牡丹”、“狮子滚绣球”及牡丹、茶花、菊花、兰草等各种花草和飞禽走兽。吊脚楼下屋室内,一般作贮减粮食或存放农具的农具间,室外边檐作堆积柴草用。妇女们常在吊脚楼上绣花、挑纱、织锦、打花带,还能观花望月。

流纱流纱满天飞
接龙桥旁的小路一直通向峡谷深处,一路上溪水清浅,鸟语花香。这里没大路可走,除了小径、田埂、独木桥,就是紧靠着溪边的潮湿的石板路。途中会经过银链瀑布,隐没在两座山的拐角处,被四周葱郁的植物包围着。靠近瀑布,流水溅起的水雾,密密地扑面而来,如沐春雨一般清凉惬意!瀑布呈半躺式反复重叠而落,由于地势的起伏曲折,形成了几个陡急的转角和叠层,再加上山石错落的堆积,拦隔出重重的障碍,急速的水流就这样一路冲撞、跌荡而下,在石岩上飞溅起无数的细浪,最后汇入山脚的溪流。
告别银链瀑布继续前行,溪流也慢慢变宽了,终于在转过几个弯之后,视野豁然开阔,凉风夹着蒙蒙的细雨扑天盖地袭来,而瀑布就象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烟雨缭绕中,一条宽阔的银河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洒而下,带着律动的幻觉之美,飘逸如纱。流纱瀑布落差216米,由于峡谷风大,使得它左右飘舞不定,犹如从山崖上悬挂下来的白纱,左右飘飞,变化莫测。崖下聚水而成的九龙潭,直径约50多米,水清且绿,深约丈许。相传,古时潭中居有龙子,看中悬崖顶上苗寨的一位姑娘,趁其在溪边浣纱时将她掠进潭中。从此,姑娘所浣之纱便遗留在悬崖上,便成了今天的流纱瀑布。

第四代苗鼓女鼓王龙菊献
返回寨子的路上,还没看到屋子,远远地就被一阵疾雨般的鼓点“震”住了。那种鼓点,未经任何修饰,突然就让爱恨悲欢直抵人心,让你一怔,不能言语,刹那间心头发烫。这就是天下闻名的苗鼓,由于表演者在打鼓时需要配合许多舞蹈动作,故而又称“跳鼓”。
苗鼓是苗家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据说,苗族是从黄河迁到西南群山来的,在大迁徙的路上,什么东西都丢了,却仍保留着一面鼓。提到苗鼓就不能不说说村中的苗家姑娘龙菊献。23岁的龙菊献在2003年9月举行的中国苗鼓节上,技压群芳,从九省、市、自治区的150名精英鼓手中脱颖而出,成为第四代中国苗鼓王。象所有苗家女子一样,龙菊献个子不高,小小巧巧的。但一站到苗鼓前,她浑身上下便洋溢着一股神奇的力量。她的鼓点铿锵有力,她的舞姿狂野豪放,似飞流直下的泉水,又象那凌空掠过的春燕。
龙菊献的姐姐龙菊兰是第三代中国苗鼓王,跳鼓跳得特别好,曾经跳到了北京,跳到了新加坡,如今已远嫁上海。菊献从七八岁开始,一有空就缠着姐姐学跳鼓。由于虚心向前三代鼓王学习,再加上日夜苦练,天姿聪慧的龙菊献慢慢形成了自己刚柔相济的跳鼓风格。据龙菊献介绍,传统的苗鼓几乎涵盖了苗家人所有的生活生产场景,小到起床梳头、扣扣子之类小的生活细节,大到挖地、打猎、庆丰收。鼓点忽轻柔,忽强劲,忽缓和,忽急骤,并配以“脚跳手击腰旋体转”,一生爱乐喜怒,皆可“入鼓”。出色的跳鼓手,更能将自己的情感,一生的际遇与鼓点融为一体。

转自:http://www.tuuke.com/default/outdoor_outdoorlinecon/29/3173.html42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