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沙湾:古典灵魂 |
[游记]沙湾:古典灵魂 |
2008-05-22 163.com |
宗堂流芳 几乎每次提到一个显赫的氏族,我们都无法忽略他们的祠堂。这个在中国文化中独具意义的符号,记录了一个家族、一个村落、一个民族的沿革与变迁。 富庶的沙湾,各族都建有自己的宗祠。何氏追远堂(即玉山太公)、李氏流芳堂(即忠简祠)、何氏孔安堂、何氏肯构堂、王氏王家大祠、何氏光裕堂、黎氏世德堂……总占地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112座大大小小的祠堂,散落分布在沙湾古镇的纵横小巷中,不知道在哪个拐角,你就会跟他们其中的一个不期而遇。 最大的当然是何氏大宗祠,村民习惯叫它留耕堂。祠堂始建于元初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年)。在长长的731年的历史中,留耕堂多次被毁。最后一次的重修,也是建筑得最为恢弘辉煌的一次,是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那也已经是三百多年前的事情了。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似乎并没有减弱留耕堂的八面威风。祠堂的主体建筑有山门、仪门(牌坊)、拜庭(中座)、后寝(后座)和东西两庑。山门宏伟和工丽之处,是在20多米宽的门面上。一列六条八面大石柱组成了檐柱,又有一列两人合抱粗的圆形木柱做内柱。12条柱子撑起五条檐梁,无一不是精美的木雕。它的两头,分别是相向的云龙和玲珑一致的龙头作支撑檐梁的“雀替”。而檐梁本身分别雕有文豹、雄狮、少狮、麒麟、骏马、麋鹿、春牛、凤凰、仙鹤、喜鹊、鸟雀、飞龙、鲤鱼、螃蟹,还有牡丹、仙草、芦苇以及宝相花纹。中间的一道檐梁,居然一共雕刻着9个衣冠不同的人物,3个是侍者,其余长者有坐有立,或品茗,或下棋,还有的喝酒赏花,精妙绝伦。 五条檐梁上,33座支撑三重如意斗拱的“栌斗”(又称驼峰)雕刻更为精妙。特别是中间的七座栌斗上,松下弈棋、深堂讲道、携琴访逸、林间对饮、春郊试马……20多位的人物,有老有少,有高冠阔袖、有紧身盔甲,中间一桌4人正在弈棋的画面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正在对弈的两位老人,一个正按棋桌上,一个正举手欲下,他们的身后站着一位少年,正把一足踏于高石之上……微风拂过,恍惚间,画中人物的衣角也跟着飘动起来…… 不过,最吸引我目光的,还是留耕堂高高的牌匾石额上几个遒劲的大字:“诗书世泽”、“三凤流芳”。它们是书法家陈白沙的真迹。何氏第十一世何宗濂,是这位在广州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书法第一人”的入室弟子。 所谓“诗书世泽”,是表彰沙湾何氏攻书中举、代不乏人的事情。据《番禺县文物志·留耕堂》的记载:“沙湾何氏初祖居南雄,是宋代的翰林学士,三世祖何玺庵官封承事郎,四世祖何德明为承务郎,五世祖四人,何起龙是宋代进士,太常寺正卿,何斗龙是从事郎,何翊龙是文林郎。” 而“三凤流芳”说的是:何氏得姓之后,第五十代的何棠(又名何集)、何栗、何榘兄弟三人,在北宋政和年间同中进士,被时人称为“何家三凤”,后人又称其为“三凤流芳”。
|
转自:http://yaner-hewitt.blog.163.com/blog/static/3121446620079239145873134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