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富厚堂游记 |
[游记]富厚堂游记 |
2007-07-21 sina.com.cn |
作者:曾宪锋 (作者为广东佛山市人,宗圣曾子74派孙,初三学生) 富厚堂坐落在双峰县荷叶镇境内,是晚清重臣曾国藩在双峰的三处故居之一,因保存得较为完好,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访修缮后的富厚堂,没有了过去那些纷繁的。 历史 富厚堂是曾国藩为自己准备的“终老泉林之所”。原只有早在咸丰年间为纪念逝去的父母取“思亲望云”之意建在右后山坡上的“思云馆”,曾国藩亲自署额,并书撰一副对联: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这里实际成了他反思对太平军作战“屡战屡败”修身养性的书房。后来,曾国藩统帅的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攻破天京,清王朝封他为“一等毅勇侯”,其跟着发迹的兄弟纷纷搬出“黄金堂”老屋另建新居。而封侯的大哥曾国藩,却未建与其身份相称的府第,弟弟们住在新居里岂能自在?于是在同治四年 (1865),曾国荃以帮助曾国藩营建“毅勇侯第”——富厚堂。这次共用了七千串铜钱,曾国藩还来信指责“花钱太多”,但随后在同治七年(1868),曾国藩长子曾纪泽见家中藏书日多,建议在两边加建藏书楼,曾国藩倒欣然同意了。而富厚堂并未到此止步,曾纪泽又于同治十二年(1873)九月兴工,光绪元年(1875)春完工,作了最后的完善。这已是曾国藩死后的事了。 建筑 富厚堂的建设,若从建“思云馆”的咸丰年间算起,前后约20年,四次兴工,历经两代人的努力,以当时曾国藩显赫的身份与地位,应当建得相当豪华而气派。而实际上,气派倒有,豪华却无。就以用砖为例,按民间的说法,采用的是“金包银”的做法,建筑外墙用的是青砖,内墙则一律为土砖,连悬挂同治皇帝御书钦赐的“勋高柱石”金字大匾的中厅,两边墙壁也是由土砖砌成的。柱为圆柱,梁是方梁,看不到雕梁画栋,唯见粉墙青瓦,如其说是“侯府”,不如说是学宫。八本堂、求阙斋、归朴斋、宏贲斋、筱咏斋、勤敬斋、艺芳馆、思云馆……这一系列名号,在默默地展示着过去主人的志趣与风采。经过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它们已经磨去了原有的光鲜,变得陈旧发暗。管理者修旧如旧,岁月在这里得以留下最接近自然的记录,没有再受到过去无端的摧残,也没有得到画蛇添足的关照,它们老旧得恰到好处。 富厚堂的精华所在,应数它的藏书楼,曾经辉煌、博大、充盈。站在曾国藩次子曾纪泽藏书的“归朴斋”的三楼上,四处藏书楼悉收眼底。 而今,四处藏书楼都静静地立在原地,无限的沧桑与灰暗,令人有点伤感。但不知为什么,尽管书去楼空,你仍可从它的严整与恢宏,以及其他一些精当巧思的细节中,闻到缕缕幽幽书香。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各个出版部门出版的编辑整理、研究诠释曾国藩的著作不胜枚举,洋洋大观,其源头都来自这富厚堂四处藏书楼所藏的30万卷藏书啊!这些书有的被曾氏后人带到了海峡彼岸,大部分被人民政府接收藏于湖南省图书馆,还有少量的散失在民间。不管怎样,富厚堂的书香一定会飞播五洲四海并传之久远。书,才是富厚堂的最大财富。可以说,是这些书支撑了曾国藩修齐治平的雄才大略、深湛思想和道德准则,从而启迪、教育和影响了整整数代人,像维新派的康梁,像同盟会的孙黄。 感想 我在富厚堂里转悠,老在思索:这个侯府为何如此简朴呢?一副曾国藩手书对联的拓片映入我的眼帘: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这就是当初建造它的曾国藩的生存状态!曾国藩置身于清王朝与太平天国的矛盾、满汉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清朝皇室派系矛盾与官场内部斗争等重重矛盾之中,他不能稍稍放纵自己。联系到他提出的“八本” (读书以通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他总结的“八字家法”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他始终保持了一个出身农家的读书人的本色。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步入富厚堂,我怀着游览的轻松,而走出富厚堂心头却多了一份思索的沉重。 我似乎大彻大悟:富厚万年只是梦,白玉黄金终成空。自古以来,高官厚爵,荣华富贵,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能够长留人间的,大概只有曾国藩的道德文章、经世学问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cb90bd2010009wc26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