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在九嶷山上补二九嶷山游记1 |
[游记]在九嶷山上补二九嶷山游记1 |
2008-07-22 idoer.org |
在九嶷山上(补二) 胡跃荣(文) 我将《在九嶷山上》的散记发出来后,并没有让九嶷山儿女感到很满意,为此,我有些遗憾,也有些无奈。为去九嶷山我可想了好些年,而真正去了九嶷山之后却又写不出优美的文字了,不用说心情有多么沮丧。文由心发,我去九嶷山是想要继承舜帝的品德、弘扬先祖文化的,是带着阳光的心境去的,定然该是歌与颂的辞藻占满篇幅。然而,原本应该游人如织的地方却悄无人影,原本应该肃穆的殿堂,却彷佛成了清冷的神庙,原本我是来瞻仰圣德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哭拜祖宗!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动笔,也不敢相信现在真的是人心不古了,骂人也是不合适的。于是只好平铺直叙地唠叨着我的所见所闻,隐隐中漏撒了一点点心中的失落感,虽不想把那些沮丧全都带回来,却仍然怕惊扰了舜帝的不快。 回家后,我的心总在牵挂着者九嶷山,不用说,我还是会再去九嶷山的!细想来,九嶷山游客稀少的原因还是不能将“当代人文化素养太低”作为理由的!文化圣地本身就有一种责任,就有一种使命,就必须全力以赴地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而自身就先得孕育好深厚的文化底蕴!举例来说吧,乐天宇晚年回家乡创办九嶷山学院,于1984年因积劳成疾而去世,享年84岁,可说是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奋斗的一生。他在1961年给主席赠送礼品时所写的七言古诗是《九嶷山颂》,像他这样从延安走出来的老革命,就按现在世俗所关注的级别,他至少也是副部长级以上吧?而这么一个重要的文化名人,当地人似乎都不认识。按理说,九嶷山还应该有一座很壮观的“毛主席诗词《七律·答友人》”的书法石碑,我真不知道旅游管理者究竟是怎么想的!摆在我们眼前的文化资源都没有被认识和陈列出来,可想而知,舜帝以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化宝库,我们真正进去过没有?谁都可以想象得到,自古以来关于舜帝题材的文墨肯定不会太少,要办个九嶷山文化馆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可以这样说,九嶷山原本就有的文化内涵,现在能够被展现出来的,十亭中还没用好一亭!我原本是去学习的,却忽然觉得我懂得的彷佛还更多,怎能不让我觉得悲哀?再譬如,蔡邕的《九嶷山铭》应该是有石刻的,自然也是九嶷山旅游的重要景观之一,但我同样也没能找见,可我是有当地人陪同的哟!或许是当地的管理者还没有文化主人的意识,不懂得旅游、文化与经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文化圣地要充分表现浑厚的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有了众多的游客,才能富庶一方!要有了责任,才懂得投入,要有了投入,才能获取回报,旅游只能这样做!光想得到游客的施舍是办不好旅游的,甚至都会把游客吓跑!应该要问的是:我们能给游客什么?如果不能让游客在旅游中轻松而愉快地学习,不能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修养,游客千辛万苦大老远地跑来干什么? 我已经和见过面的一些当地领导谈过关于交通的问题,这里的地理环境已经是很好了,到郴州,到广西桂林,到广东连州几乎都只有两到四个小时的车程,现在或不久之后已经很不成为问题了,而且,附近这些地方都有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当然,我当时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谈的,所以只须再说说生态环境了。虽然宁远这个地方被现代文明污染得还算是不太厉害,奇怪的却是很少有郁郁葱葱的山,当地人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时,我的心在滴血!这些山,只要少一些人上去乱砍乱伐并禁止烧山的话,就可以比湖南其它地方的山林更加美丽,因为这里还有特殊的地貌特征!不能责怪老百姓,最根本的还是管理者的思维理念、能力和管理体制的问题。或许,九嶷山的儿女看到我对当地的父母官们不太尊敬有些不舒服,但我想,我当时的心境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不能把当官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而是一种责任,没能让老百姓过上幸福无忧的日子,自己就应该觉得羞愧。 那两位园林局副局长当时还很不服气,其中一位不以为然地说:“我们有水呀!”
|
转自:http://www.idoer.org/Article/200806/show988923c33p1.html28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