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岳麓山游记 |
[游记]岳麓山游记 |
2007-12-13 38.80 |
过了爱晚亭,再往上行,有麓山寺、蔡锷墓庐、黄兴墓,半山亭,云麓宫等等,一步一景。曲径通幽。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麓山寺。位于长沙城西岳麓山碧虚峰下,该寺左临清风峡,右饮白鹤泉,前瞰赫曦丹枫、长岛湘流,后倚禹碑风云、深壑林海。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寺初名慧光明寺,唐初改名为麓山寺。明神宗时更名为万寿寺,民国初年复名。始建之初会稽沙门竺法崇在岳麓山结庐传经,湖南始有佛寺。故这里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称。 再忘上行就是蔡锷墓庐,位于麓山寺后上方的山坡上,1917年4月12日自日本归葬于此。占地1620平方米.墓由冢、碑、石祭器等组成。墓地周围筑有石阶,广植松柏、香樟.墓前左右有高大石级导人墓坪。冢以花岗石砌成,上为花岗石碑,碑高约6米,成四棱形,通高7米。碑正面嵌铜板,上刻“蔡公松坡之墓”。墓周嵌汉白玉或青石24块,上刻当时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西、广东、热河、察哈尔等省军政首脑撰写之铭文和挽诗。墓前置石祭桌、石香炉、石鼓。墓坪右侧通道两边,两棵高大古枫肃立。麓山寺一侧有蔡锷墓庐,门悬孙中山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彼。”白鹤泉下蔡锷墓庐。 蔡锷墓庐正上方是黄兴墓,位于岳麓山云麓和禹碑两峰之间的小月亮坪。墓坐西向东,由三层近百级石砌台阶步入墓地。墓碑用一整块四棱形乳白色岩石琢成,高8米。东向正中嵌铜板,上刻“黄公克强之墓”。墓表四周绕以石基柱的铁栏杆,前有拜台、石凳,地面铺以花岗岩,外围广植松柏、香樟。墓区占地1186.24平方米,是岳麓山最大陵墓之一。墓的右下方有黄兴墓庐,占地1100平方米。院落依山临池。院内有歇山琉璃顶楼房一栋,陈列黄兴生平事迹图片。墓庐附近,池塘亭榭,曲桥回廊,幽雅恬静,形成“园中园”建筑小群体。 岳麓山景观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部分组成。自然风光占足了奇、珍、幽、美四个字。这岳麓山区林草繁茂,存有植物种类达几千种,女贞、银杏、樟树、椤木、苦槠、枫香等名木应有尽有,甚至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亦可见到,还有皂荚、白玉兰等濒危树种,“麓山春兰”,花色纯白,馨香馥郁。桃花、迎春、玉兰、腊梅、丹桂、百合、芙蓉、蔷薇等花木更是漫山遍野,姹紫嫣红中绣出麓山织锦画幅。你看!林中穿梭歌唱着的有画眉、黄鹂、布谷、杜鹃,还有啄木鸟、鹦鹉、猫头鹰等等,而在密林深处若隐若现,时不时露出头脸的有松鼠、野兔、山鸡等等。幽壑千重,幽泉千缕,春看春花,夏观碧树,秋赏红叶,冬季临飞雪,一个“幽”字更会让你感受入骨三分,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有“江天暮雪”,美不胜收。 登山一定要登到顶峰。云麓宫位于岳麓山顶,登望湘阁。学子至此,可领略“直上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的壮阔景色。登阁凭栏远眺,南可望衡山,北可瞻洞庭,俯可视“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真是:“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岳麓山云麓峰左侧峰峦上著名的“禹王碑”是岳麓山古老文化的象征,是宋代摹刻至此的。这块碑石刻有奇特的古篆字,字分9行,共77字。相传4000多年前的洪荒时代,天下被淹没洪水之中,大禹为民治水,到处奔波,疏导洪流,竟“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最终制服了洪水,受到百姓的尊重。传说大禹曾到过南岳,并在岣嵝峰立下了这块石碑。 现在全国各地有10余处禹碑,据说都是由岳麓山禹碑复刻的,由此也可见它的珍贵。 学子自云麓宫,禹王碑,到半山亭,驻足憩息片刻,曾有麓山寺的僧人下山买物,挑担回寺,常在此歇息。当时,有一烧火僧以“半”字为题,赋诗一首曰:“半山半庵号半云,半亩半地半崎嵌,半山茅块半山石,半壁晴天半壁阴;半酒半诗堪避俗,半仙半修佛好心,半间房舍半分云,半听松声半听琴。”好诗,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学子到岳麓山,觉得自然风光可用奇、珍、幽、美四个字来概括。但人文景观更胜一筹 岳麓山位于长沙西郊,乃是南岳衡山72峰之一,南北朝时的《南岳记》就提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山由此得名。岳麓山周围有天马、凤凰、绿蛾、金牛等峰岭拱护,连峦叠峰数十公里,山中石骨巷秀,树木葱郁,如一翡翠玉屏,横丛在湘江两岸,人们称它“碧嶂屏开,秀如琢玉”,有“岳麓之胜,甲于楚湘”的美誉。所以,自古有无数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要到这里游赏,从而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与文化故事。到宋代,随着潭州讲学之风的盛行,岳麓山更是胜友如云,张、朱熹等人经常留连山间,感慨“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使岳麓山文化色彩更加浓厚。 岳麓山,山高林密,气势雄浑。古书院,古朴高雅,端庄绮丽。中华之瑰宝也!
|
转自:http://220.181.38.80/f?kz=18140197330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