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岳麓山游记 |
[游记]岳麓山游记 |
2007-08-02 |
最近央视一套上映了一部叫做《恰同学少年》的青春偶像剧。也许本来是当作主旋律播放的,但是看到一群帅哥美女穿着类似婚纱店里借来的光鲜复古装在屏幕上招摇过市,满口满脑都是二十一世纪中国青年的思维,我宁可还是称其为青春偶像剧。 不过,“青春偶像”在这里并无贬义。相较爱得死去活来却为些许家门偏见动辄拖个几十集(还不一定有结果)的韩剧来说,让中国现在的年轻人迷恋一把年少轻狂、风流倜傥的毛泽东又何妨?^_^ 看着电视上熟悉的场景,不由想到自己原来也有幸去过一趟岳麓山。去年夏天,上海首脑峰会给偶们这些小民带来一个小黄金周,于是南下长沙拜会神交已久的网友龙翼。这位当年叱咤论坛的古代史达人谦称自己被魔兽世界泡酥了雄心,但是并不妨碍他每天睁着熬夜后的双眼带着我在长沙城里东游西逛。行程中自然少不了湖南大学的后院——岳麓山。 黄公克强墓。从岳麓山后山走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能听见自己沙沙的脚步声。平缓的坡道上也并无值得一述的景点。直到看见这位辛亥名将的墓碑。黄兴可谓民国第一将,也是孙中山早期革命伙伴中最富有实干精神的一位,当时席卷各地的起义风潮中都有他的影响,不幸在讨伐袁世凯的战争期间病逝。 蔡公松坡墓。说到黄兴就不能不提民国初年的另一位名将蔡锷。如果说黄兴更像一位革命冒险家,那么蔡锷就是正而八经的职业军人。他在护国运动中击败袁世凯,迫使这位乱世枭雄取消帝制,创下了利国利民的千秋功业。而蔡督军和天津名妓小凤仙的传奇爱情故事,更是被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民间广为流传。两位同一时代全国最著名的将领都出自湖南,也难怪自曾国藩以来,生性豪爽的湖南人可以自豪宣称:“无湘不成军”了。 蒋公翊武墓。蒋翊武的影响虽然不能和上面两位相提并论,但是作为武昌起义的重要组织者,清王朝的掘墓手之一,还是值得我们这些后人瞻仰。“青山处处埋忠骨”,小小的岳麓山上就埋藏着如此之多的忠义之士,这既是当时中国不幸的见证,更是当时中国大幸的见证。 长沙会战纪念碑。辛亥革命二十年后,当年同盟会的有力盟友日本摇身一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头号敌人。日寇连陷我东部各省,民国政府退到内陆后才算勉强撑住败局。其中最激烈的战事爆发在湖南境内,单长沙一地就前后爆发了三次会战,是中国战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况的惨烈在我们今天看来仍然是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动容。 云麓宫复原设计图。云麓宫位于岳麓山的主峰云麓峰顶,是重要的制高点,长沙会战中遭到了日军炮火的轮番洗礼。这里残破的石栏上雕着两千多名中国士兵的名字,他们都在保卫岳麓山的战斗中长眠不起,而这样的名字,在神州大地上又何止千万。 第九战区司令部遗址。这里是抗日名将薛岳指挥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地方。该会战中中国军队毙伤日军近六万人,成功粉碎了日军西进的图谋。抗战中的四大战役,薛岳除了错过徐州会战以外,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又成功指挥了长沙会战。其中万家岭战役、上高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等杀得日军心惊胆寒。单就战绩而言,当时的中国将领无出其右者。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薛岳更是在四渡赤水的战斗中被毛泽东牵得晕头转向,实实在在为中共的遵义路线抬了一回轿子,可谓本朝革命成功的一大功臣。 古麓山寺。位于半山腰的古麓山寺是岳麓山上最大的寺庙,这是寺庙的山门。有意思的是山门两侧并不是通常所见的一对石狮,而是一对石象。其中是不是有什么典故,我可就不得而知了。 白鹤泉。当地有句特别美的烟草广告词:“鹤舞白沙”。白沙井在城内的天心阁附近,白鹤泉就坐落在岳麓山上。边上的这块泉碑据说是宋代留下的,碑上的“鹤”字偏偏少了右边的“鸟”,难道是当年的儒生写了白字吗?非也非也,听说是因为这里的泉水特别有灵气,所以逢水即生的“鸟”儿拥有了自己的生命,从碑上飞走了^_^! 放鹤亭 爱晚亭。原名“爱叶亭”,又名“爱枫亭”,后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改为现名,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毛泽东当年在长沙就学时,常来此处学习。原来的亭子在抗战中被日军炮火炸毁,现在这座是建国后新建的,亭上的匾额为毛泽东亲题,可谓“亭因人而荣”。 岳麓书院。从爱晚亭往下走不远,就到了具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这里曲径幽深、绿树掩映,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想到古代的儒生和现在的湖大学子能在这里求道论学,一股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天哪!我伟大的母校相比之下简直就是一工厂呀! 百泉轩。据传宋代大儒朱熹曾经在此同人论学,三天三夜不曾中断。向来对朱熹这位老先生没什么好感,但是既然到了这里,只好装模作样地把自己当成是腐儒的崇拜者了。 岳麓书院的侧院,据说是当年学生居住的地方。 书院的正堂,也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地方。台上的两个座位,就是老师的讲席。而讲席上方那块题有“道南正脉”四个字的匾额,则是清朝乾隆所赐。 历经千难万险保存下来的岳麓书院石碑,碑文为北宋真宗皇帝所题。最近的一次浩劫发生在文革中,当时有个书院的老工人把石碑有字的一面冲下,将它伪装成一块晒谷用的普通石板,才得以保存到重见天日的那一天。有时候真不明白,中国人总是以自己五千年的文化骄傲,可破坏起老祖宗的东西来,却比谁都狠心。 御书楼。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图书馆,是当年书院用来典藏书册的地方。 书院大门口。上面题写着“千年学府”。放眼泱泱中华大地,能当得起这称谓的,还真只有岳麓书院一地。 这就是岳麓书院最著名,也是最有争议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不少湖南人都对此骄傲万分,却丝毫不理会其他地方的频频白眼。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惟楚有才”一句最早出自春秋时《左传》,意思就是“楚地有人才”,“惟”不过是个语气助词。当时的楚国占据长江的中下游地区,独霸一方,的确称得上人才济济,所以后来才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而“于斯为盛”一句最早出自春秋时《论语》,“斯”指“这个时代”而非“这里”。是说岳麓书院开办以后,为楚地带来了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这副对联的原件在抗战中被日军炮火所毁,后人根据照片才将其复原。所以无论是不是楚地的人才,大家同属中国人就该团结起来,不要被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所左右。这才是当今中国人应该有的襟怀。 评论 (1) | |
原始链接:http://alfred1980.blog.sohu.com/39533405.html |
转自:51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