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游记 丙戌之春,雨后初晴,吾携同窗之友,以登沩山。 黎明即起,鸡鸣犬吠,清雾绕楼,玉兰捧露。勤者已踏耕作之途,懒人尤卧安然之榻。少顷,吾已至膳堂之前,见诸友背负盈包,手持满袋,其果食之多,恐一日未能尽也。待其齐则一一登车就座,共赴沩山。 既已出城,放眼四境,稻田千顷,幼木成林,莺飞鸟翔,鱼游虾戏。久居市井之中,今破笼而出而观此景,于是心胸豁然,临风而歌。诸友见之击掌以和,不觉已行数里矣。 午时将至,吾已入沩山之境。此地过道盘山而建,夫恐有滑坠之险,遂减速而驶。吾探头窗外,一览沩山风光。仰观山峦耸叠之雄,俯视水涧其取之美。花香盈鼻,清风拂面,顿觉俗务尽除,已然登仙也。 未行数里,吾遇一塔立于道旁,于是下车观之,盖灵幼法师之墓也。于是正襟上前而礼之,又恐吾辈扰其清修,遂疾离去。 午时已过,饭毕,吾与诸友登车再,始上沩山。峰回路转,几经波折,众以至于山顶平旷之地。忽一寺庙显入眼中,其垣高九尺有余,门阔一仗不止。双狮立于庭前,白匾悬于檐下,盖密印。推门而入,即见一大殿迎面而立,名曰“万佛殿”。殿内有大佛三尊,高数丈,合掌而坐,肃穆庄严;另有小佛一万有三千,居于四面壁上,大小一律,体态相仿,其数目之巨,工艺之精,无不令游者瞠目结舌,概此为其得名之由也。 出殿而左,有一巨石,名曰“油盐石”。相传建寺之时,油盐缺乏,于是有一神尼于巨石之上以手画圈而成两孔,顿时油盐涌出,源源不断。而寺建成之日油盐自绝,惟有石上两孔存至今日供游人观之。另有“龙王”、“来木”二井,亦传为建寺时水、木之源,与油盐有异曲同工之妙也。然以上种种皆为传说,不可草草信之。后,吾环顾四所,忽见一白果树植于院角,虽心已空而其叶茂然,干之粗壮非二汉所能报合也,且离地一丈之处,又有一樟树长于其上。奇哉!怪哉!而游人仅能投之以讶异之叹,惟佛法能释其深意也。 终日游赏,不觉已筋骨疲惫,腹内淈然,于是收敛心性,驱车而返。途中观两侧后移之景,忆今日见闻之事,心中感慨良多,遂一一书于纸上以待日后细味,举首而视,天际已为夕阳所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