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甘肃东南游记——拉卜楞寺、麦积山--0310 |
[游记]甘肃东南游记——拉卜楞寺、麦积山--0310 |
2007-07-24 live.com |
4/24/2006 甘肃东南游记——拉卜楞寺、麦积山--0310 西北的秋季,冷\爽\ 藏区的记忆,神秘\凝重 甘肃东南游记——拉卜楞寺、麦积山(一) 因工作关系,抓了趟差事,奔西北去者!遗憾,再早几天就可以到敦煌了。和单位的同事在兰州汇合,当天晚上朋友请客,品尝了西北最具特色的牛肉面,每人三碗——怪吓人的——其实是三小碗不同形状的拉面:毛细、三棱、大宽。看了一个不到18岁的小伙子的拉面表演,也品出牛肉面的精华:一为汤汁的浓郁;二为拉面的技术及口感;三为牛肉的香。酒足饭饱,在住的宾馆门口,就是兰州著名的"中山桥",又称"黄河第一桥",此桥始建于1372年,重建于1907年,最初是一座浮桥,重建是在美、德两位友人的技术指导下修建的,长233米,宽7.5米,算不上壮观,但很古朴、雄混,时间的积淀给冰凉的铁桥注入了灵气。在被彩灯装饰的桥上散步,脚下是汹涌的母亲河,很是惬意,可惜桥短了些,真想不停地走下去。 第二天一早就坐汽车上路了,目的地是被称为小西藏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著名藏传佛教圣地——拉卜楞寺。离开城市,离开单位,心情松弛得无法描述,精神头自然胜过旅途的疲倦。一路经过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只要是有村庄的地方,满眼都是戴着小白帽或披着黑头纱的回族男女。因为是周末,在几个稍大些的县镇,看到了聚集在一起的密密麻麻的"小白帽",大概是去做礼拜的,大队伍得有几百人,甚是壮观。但集合在一起的队伍没有道路的概念,满满地铺排在整个路上,车辆只能小心翼翼的鸣笛通过。清真寺成为标志性建筑,只要有村庄就有清真寺,无论村镇大小,清真寺的规模却谁都不逊色,也许这就是宗教和信仰的力量吧。清真寺都有个或塔形或圆柱形(象上海的东方明珠)的高耸建筑,塔顶有4个左右由大到小等距离排列的圆球,顶端是一个月牙。和家在兰州的汉族司机叶师傅聊天,说起当地的俗语"有钱盖清真寺,没钱建学校",看着村镇菜市场堆积的大葱、白菜、土豆,土坯民居房顶和院内挂满的金黄的玉米,还有村民脏旧的衣服和脸部特有的"高原红",再看着一路连绵不断的雄伟的月牙塔尖,不知是叹服信仰的力量还是哀叹百姓的生活。在稍大些的镇子还看到"发展民营经济,建设西部温州",听叶师傅说,临夏的贫富差距非常大,富的都在兰州购置别墅,穷的只是勉强温饱,民营经济是当地的支柱,靠的是羊毛、纺织等。突然在路边看到一句不起眼的标语"坚决打击贩毒",心生疑惑,处于如此偏远的西北腹地,怎么和毒品还有关系?听叶师傅一说才明白就里。此地处在甘肃南部,距四川不远,从云南来的毒品,过四川,入西北,这里是一条主要线路,也是挣钱速富的一条捷径。也许是民族的凝聚力,贩毒的人彼此结成同盟,有被抓的绝不会供出同谋,自己家中的一切事务自会有人照应,没有了后顾之忧,踏踏实实的蹲大牢,这也是所谓的"仗义"吧!另外,当地人贩毒但不吸毒,也不知该为他们庆幸还是该给以鄙视和唾弃。 临夏自治州的道路也不好,总是有大大小小的坑,好在我们租的客车减震很好。走了3个小时,到了州府临夏市,停车吃饭。又是牛肉面。唉!看来我这个最痛恨吃面的人不得不入乡随俗了。不过,5元一大碗的加肉面,光吃那大片的牛肉,喝着鲜美的汤也足矣了。面馆里两个回族小男孩脸上的污迹没能遮住清眉秀目,是那种典型的大抠抠眼,长睫毛,有点传神的意思,可惜了......吃过饭在路边买了点水果,又开拔了。苹果居然那么甜,那么好吃,多少年没吃到这么有苹果味的苹果了。在临夏界内最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句标语"让世界了解临夏,让临夏走向世界",听起来很是有些气势,但是从何了解,又怎样走向世界呢?不知是否仅仅是到拉卜楞寺的游客路过罢了!走向世界只是良好的愿望,真正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实在罢! 甘肃东南游记——拉卜楞寺、麦积山(二) 土门关——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分界。进入甘南藏族自治州,变化立刻出现,首先是路,马上变得平坦起来,象是新修的,一问叶师傅,果然!今年是这个全国第一个自治州成立50周年纪念,在8月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路是关键,自然少不了修饰一新,要不怎么对得起千里迢迢从首都赶来祝贺的政协、人大的领导呀!其次是景,从平原进入山区、高原,公路开始在高山中蜿蜒穿过,山非陡峭之崖,45度的坡缓缓探入蓝天白云之中。深秋山上原始植被的色彩象被挑染过,黄得明艳、棕得深邃、红得沉醉,特别是那种红,让我第一次明白了什么是酒红,深深的醉人的酒红。绚丽的山有塞罕坝的色彩,更多了塞罕坝远远不及的雄伟,远处山顶被浓雾笼罩,更显出山高的不可测。路是沿着一条河修的,河叫夏河,夏河水不宽但水势汹涌,颇有高原之水的气势,河边偶尔出现的低矮灌木丛也是那种醉人的深酒红色,给历练的河水蒙上一层羞怯。远远望去,河蜿蜒,路蜿蜒,象同胞兄弟挽手欢唱着向山中奔去;又象一对恋人,路为男,河为女,一个含羞忽隐忽现,一个执着陪伴身边。美!畅!三是寺,一进甘南,月牙立刻不见,代之的是一座座白塔,和北海的白塔甚是相象,不知是否有渊源,下回去北海还真得好好看看白塔的由来。这白塔是藏传佛教的象征建筑,同样是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寺院,有白塔。四是人,因为是山区了,路边村子少了,人也很少,而少见的人也由白帽变成了藏袍,藏族自治州嘛!藏民自然是这里居住的主要人口。路边独行的藏胞的藏袍半系在身上,身体象爬山一样前倾,背上永远象是背着什么重物。让我感受到藏族总象是带着一种重负的民族。 突然降临的这许多不同令我兴奋起来,用我的傻瓜相机频频对准满眼的美景。 高原的路看不出坡来,却很明显得感觉到车子的吃力,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路中间的黄线怎么都弯弯曲曲,四散奔流,象是泼墨的国画,又象书法的写意一笔,一问叶师傅才知道,原来是高原的日光晒化了沥青,沥青之上的黄线自然肆意随流了。有意思,也可见高原日光之毒了。还有一个少见的物什,就是老式的电线杆,那种象被烧过的炭色木质电线杆,顶部一边有两个对称的白东西(不知应该叫什么)连接着电线,黑白对比,很有意思。据说线杆的那种黑色是特意涂上去的,防止雷击,不知是否正确。在欣赏着不断的美景的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广告的无孔不入,"中国电信""中国邮政""中国工商银行"三大招牌一直在路两边陆续出现。不得不服!在穿过一个小村时,一头可爱的小黑猪蹒跚地在路中穿过,让满车的人雀跃了一下。不由生出一种想法:我们这些城市里的人呀,来到这里不就跟农民进城一样吗?见到牛、羊、猪、驴都那么兴奋! 甘肃东南游记——拉卜楞寺、麦积山(三) 一路没有丝毫睡意,下午3:30到了夏河县——拉卜楞寺的所在地。看到了唯一一条主街道,路边布满了饰物店,和其它的旅游点儿没什么两样,只是店里的货不同罢了,再就是路边披着紫红僧衣的喇嘛和藏胞提醒我这里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拉卜楞寺的所在地了。很快找好住地,趁着天还没黑马上就奔拉卜楞寺了。顺着这条主路走5分钟就到了。路上看到了"甘肃省佛学院"的大门,在门口和几名刚做完功课的喇嘛留影,闲聊了几句。又走了没几步,拐过一个弯就看到了雄伟的拉卜楞寺的寺院群。因为已过旅游旺季,也因为天已近黄昏,人格外的少,倒叫我和几个同事意外地体会到了夜幕来临前拉卜楞寺的庄严、神圣、肃穆。我们随意走在寺院群中,小路上零零星星走过悠闲的喇嘛和匆匆的藏胞,那些藏胞是在做着他们每日的必修课,虔诚地拜着每一座佛殿,转着围满寺院周边的转经筒,祈求着平安。走在山脚下佛殿群中,抬起头,看到的是金黄的殿顶落着的黑色乌鸦,偶有几只扑楞楞飞起,陡增了一股浓浓的寒意,突然感到一种无法了解的力量笼罩了我,使我脚下无力,心生寒意,不由加快了脚步。带着敬畏之心离开了寺院,回到热闹的街边,钻入饰物店陷进玲琅满目的藏饰中,才把我从那股寒意中解脱出来。天黑了,热心的宾馆主人请我们吃饭,热情地给了我们一个无法拒绝的下马威,端着三杯"拉卜楞藏酒",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在座的每一个人不得不珍惜这难得的待遇,痛快地干了醇醇的青稞藏酒。最后的结果就是同屋的同事"唱"了大半宿,让我在冰凉的床和屋子中来回折腾得感冒了。 幸运的是清晨醒来,雪花飘飘,群山披上素装,拉卜楞寺傍着皑皑雪山更显金碧辉煌,也愈发衬出他的圣洁。这天我们请了一位叫金迈加措的喇嘛作导游,细细参观了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背依凤山,面对龙山,地处"金盆养鱼"之地。夏河把龙山凤山之间冲成一块盆地,藏族称之聚宝盆,拉卜楞寺就坐落在聚宝盆上,意为"佛宫所在的地方",现已成为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世界最大的喇嘛教学府和藏经最多的寺院。始建于1709年,寺院群包括了经堂、佛殿、僧舍等建筑,是藏传佛教黄教六大主寺之一,设有闻思学院、医学院等6大学院,有着严格的入学、教学、考试和毕业制度,培养了大量宗教人才。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佛教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需要全心投入研究的,这使得我对寺里三三两两的10来岁的小喇嘛,和导游加措12年才学到初级生有所了解。嘉庆皇上亲笔御赐的牌匾,写着满汉藏蒙四种文字;1米多厚的外砖内木结构;与汉佛教大相径庭的佛像——著名的13米高的狮子吼佛像,愤怒的文殊,尼泊尔风格的弥勒佛,不同于大多盘腿形的半跪半坐的弥勒佛......;比汉佛教少了2个的16罗汉;保存了200多年的经卷;文物陈列馆中的各种文物真品;须弥山形的青稞供品;昏暗的酥油灯和寺内弥漫着的浓重的酥油味道;殿内大声诵经和激越辨经的喇嘛......这是拉卜楞寺留给我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种不由得让人心生崇敬的氛围。智慧、慈悲、境界是我从加措的讲解中对佛教精神的粗浅理解。参观的途中,看到有喇嘛带领外国友人参观并作讲解,一口流利的英文着实令我汗颜,走向世界在拉卜楞寺成为现实。听加措介绍,这里的喇嘛都会好几种语言,藏语、汉语、梵语(印度语)、英语等,一般学习15年有可能拿到相当博士的学位,还有很多喇嘛去印度修学习,在那里是不收学费的(这种留学还是比较划算的)。草草浏览了寺的全貌,在每座佛殿殿门外都能看到藏胞行五体跪拜大礼,将殿门两侧拜出了几溜锃光瓦亮的痕迹,我无法了解那痕迹代表的是什么,只感受到了一种神圣的气氛。 从寺中出来,我们直奔藏民居住区,冒昧地敲开了几家藏民的门,体会到了热情,看到了藏民的生活状态。在一户藏民家我们有幸品尝到酥油茶、藏巴和自制的酸奶。盘腿坐在炕上,喝着醇香的酥油茶,嚼着掌心的康巴,看着火边忙碌的藏族姑娘卓玛,一时有些不知身在何处,恍惚间自己似乎也成了身着藏袍的一员。 甘肃东南游记——拉卜楞寺、麦积山(四) 下午,趁着雪后初霁,我们又赶到了离拉卜楞寺11公里的桑科草原,已过旅游旺季的草原静静的,偶有几匹马儿悠闲地低头吃草,只是在我们的车停在停车场后突然从四处冒出了骑马奔来的藏民,开始拉生意。因为有了上回在坝上骑马的经历,我暂时没有骑马的欲望,等同事们一个个跃上马背,就独自向草原深处走去。远处有一间小房,可能是看草场的人住的,房子旁边有两个小黑点,象是两条狗,心底莫名地激动起来——那会不会是藏獒?大胆走近,犬早已吠起,从屋中走出一位大爷,可是他不会讲汉语。不远处几个孩子在玩耍,我跑上前和他们攀谈了两句,请其中一个自称藏名意为"美丽的草原"的小姑娘作翻译,和70高龄的老大爷聊起来。果然,两只藏獒,一只已10岁,从吠声中就能听出苍老,另一只4岁,年轻气盛,凶霸了许多,毛黑亮亮的且长,象熊一样,眼睛熠熠有神,虽凶但忠,我试着和他用眼睛对话,不求能够读懂,却感到了一种亲切,若不是大爷一再拦阻,真要和他肌肤相亲了。大爷非常善良,总是微笑着,用食物逗弄着两只黑熊般的獒,使我能够抓拍到他们各种角度的站立姿态。恋恋不舍和大爷、"美丽的草原"还有两只獒道别,又在草场边缘静静地看远方还覆盖着白雪的山,还有低头吃草的马,不由笑起来——真是奇怪,在网上曾看到网友拍的草原上的马的照片,景色非常之美,马也非常漂亮,但和这里一样,马儿总是在低头在吃草,很难拍到昂首挺凶的矫健马驱,有意思!等了半天,始终没能拍到抬起头的马儿。时间差不多了,就回到车上等同事,这种闲散的心情真是难求啊。同事陆续回来,果不出我所料,和马主在价钱上又发生问题,也许是对藏民的凶悍有所畏惧,虽没争执起来,但也见识到了旅游带来的人性变化。暗自庆幸自己的英明决策。 太阳又下山了,匆匆买了些小饰物,就又战战兢兢地钻进了冰床。 凌晨6点,寒冷驱走睡意,格外的精神,收拾好行装出门的一刹那,又是一份惊喜——满天的繁星,象在眼前,第一次一抬头就看到北斗七星,那个精灵的勺子,清晰得让人怀疑,不知是不是要带给我好兆头呢?那一刻,我有了摘星的欲望。 又是半天的行程,天亮前昏睡了一会,被没完没了的咳嗽搅了,赶紧吃了药,睡意全无,在甘南地界又一路揣着好心情看夏河在车边欢快的奔流。中午回到了兰州,一进宾馆房间,融融暖意扑面而来,只两晚没住房间的暖气就已烧得旺旺的了,一时浑身酸软起来,真想倒头大睡呀!可惜时间太紧。下午一人揣着地图,在"中山桥"留了张照片,就匆匆向著名的"黄河母亲"塑像走去。地图上两厘米的路程着实累着了我。终于见到庐山真面目,果然细致传神,来不及细细观赏就又向市中心转去。体验了兰州百姓的生活,酿皮、烤串,街边小店干净的食桌,干香的大葵花子,匆匆步过天已又黑了。贫富差距无处不在,街上看到好多高级进口车,和更多平民百姓的状态。西北大开发也真正是一件长久深难的工作呀! 甘肃东南游记——拉卜楞寺、麦积山(五) 坐车是这几天的必备功课,一大早又登上了开往天水的火车,也许因为吃药,感冒带来的不适让我昏睡了一路,也算养精神了吧。中午才到天水,匆匆存好行李,包了辆公交车就奔麦积山去了。运气不好,赶上修路,原本40分钟的路颠簸了1个多小时才到,这个破路回来时还让我真是着了回急! 麦积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并称为四大石窟!也是这回才知道的——活到老学到老一点没错!因所在山峰平地崛起,形如麦垛,故得名麦积山。始建于东晋时,历代不断修凿,东西崖共194窟,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从西秦到隋唐历代都有塑像,较完整地展现了古代造型艺术发展的轨迹。石窟建在陡峭的崖壁,顺着垂直悬空的栈道一路参观,胆量经受了考验。最高处有80米,站在上面观远山的秋景,又是一番心旷神怡!这一路心灵和器官都经过了荡涤,希望能帮我在烦杂污浊的城市中多维持一些时日吧。 石窟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 雕像的人文色彩,其中有两尊更为人性化,体形似丰腴少女,蜂腰曳曳,颈腕均戴有珠 链,面部神情亲切温和。栩栩如生,如再多看几眼似是与你要侃侃而谈的样子!这里虽供奉的是神像,但不少都具有这种极为亲切的人文色彩,这也是民间石窟的特点所在; 仅存的几幅极富立体感的,并且还保留着1400多年前艳丽色彩的壁画,相伴而来的是只能等待这种美丽继续风化消失的巨大遗憾和无助! 一只土狮雕像,不同石狮含珠、踩小狮的特征,特别是公狮,为后蹄挠头状,据说是极为罕见的形象; 参观中走过了一段1400年前的石阶,陡且宽,顺着古人的足迹又一次慨叹了时光的残忍和先人的聪慧! 还有一段千佛廊,塑满一尺多长的佛像,据说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和自己形似的佛像,且可以拜求,很灵的。我找啊找,可惜,那是唐时的塑像,大都是圆润丰盈之形,和我这典型的瓜子脸实在是无法近似。唉!遗憾! 甘肃东南游记——拉卜楞寺、麦积山(六) 2小时后我们又颠簸上路,走了30分钟,让我着急的事来了。一处道路需架桥,路中间横着载着特长石条的大卡车,双向车道——哪有什么车道,都是烂泥路——全被封住,禁止通行!啊?!我傻眼了,来时已经买了8点回京的票,这要是拦他1个多钟头,我的车就误了!这可怎么好!!!我立刻跳下车奔向工地,急急询问寻找负责人,拿出随身带的工作证——从来没用过,终于派上用场了——向负责人解释晚上赶车的情况,希望给予帮助。开始一口兰州话的负责人很简单的俩字"不行",差点没把我气背过去,倒了口气儿我又抗住了,向他出示了工作证,讲明一车人赶路的严重性,终于感动上苍!"不行"改成"等几分钟"。心中默念"阿弥托佛",又确认了等待的最长时间"半个小时",算算没问题,不敢回到车上,站在一边双手合十开始焦急的等待!倒是我的同事很有心情,拍了不少施工场面,是呀,在甘肃东部的深山里,搭桥修路的景观可是千载难逢啊!两辆吊车东一吊、西一吊,卡车轰隆隆开走了,推土机把泥路上的大块碎石推到一边,开动!!!只等了15分钟!有惊无险啊!再上车已是一身轻松,一路欢歌回到了天水,此时离开车还有40分钟!取了行李,买了食物——一天没进食啦!就进站了,刚在候车室坐下就检票了,等登上回京的车,我的心才真真地放回肚子里,却又生出另一种没着没落——那是返回都市,回到单位的厌倦吧。 夜晚,车厢已是漆黑一片,趴在窗户上看星星,看朦胧的山,听车轮在山野里空旷的回声,想要抓住这最后的宁静。但是......奇怪......到宝鸡之前,一直在山中穿行的火车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大城市映入眼帘,不是突兀的,是从远处一大片温暖的灯光、隐约的楼群逐渐走近的。那种从山中一下转到开阔的平原、有灯光的城市的感觉又让我茫然失措了。这几天我是一路享受着宁静过来的,早已将城市弃之又弃,怎么这一刻心底涌动着一股暖意,那种亲切扑面而来,似要把我淹没。是早已被城市腐蚀,还是被对城市中的家的思念吞噬。我总是在享受孤独的一刻又同时忍受着对爱人的想念。曾经有过这样的话"我这辈子是注定要与他相依了。这颗孤独的心唯与他才能融合"。这也许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事罢! 北京,我回来了;家,我回来了;亲爱的,我回来了!6天的时间有4天在路上,在路上,我一样感受到阳光、山水给我的愉悦,将我的愉悦与你分享,希望你能体会到我的一分愉悦足矣! |
转自:http://tongrong9679.spaces.live.com/blog/cns!2c2336f87451145b!152.entry44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