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朝觐——敦煌印象之六 |
[游记]朝觐——敦煌印象之六 |
2007-11-07 sina.com.cn |
写了这几天的敦煌游记,也许有人以为我忘记了一个最重要的地方,那个地方是几乎就是敦煌的代名词,没有了它,敦煌就会黯然失色,没有了它,我的游记也不能称之为敦煌印象,这个地方就是莫高窟。 由于行程的安排,莫高窟被放到了最后一天,我们怀揣着期待和惴惴不安的心情在六号的早上前往莫高窟。也许是等待了太久,也许是莫高窟在心中的地位太过崇高,以至于我觉得那就像是去朝圣,去朝拜佛祖,去朝拜艺术,去朝拜祖先,去朝拜历史……其实已经分不清界线,只是一位带着她全部虔诚的信徒去瞻仰那虽然饱经沧桑,却被后代人精心保护,生命力经久不衰的祖先。 莫高窟很大,每批游客大概参观十几二十个洞窟就需要一两个小时,景区内定时有导游讲解员带领游客参观,几百个洞窟中必看的是藏经洞和几个有大佛造像的洞窟,每一个洞窟安装有铝合金通风门,门上方有编号,这些铝合金门平时是锁住的,即使是在参观时间,也是由导游先开门,每批游客参观出门后立即锁门,下一批游客到来时再打开,保证对洞窟的保护。在洞窟内距离壁画造像大约一米远的地方有连续放置的玻璃屏风,所以一般游客轻易是触碰不到墙壁的。洞窟内四面都是封闭的墙壁,仅有一门向外,所以采光较差,参观的时候是依靠导游手中的手电筒来观看所有内容的,但是也正因为有较少的光线进入,所以才让这些壁画历经千年而颜色依然鲜艳。几百个洞窟,每年分时间轮流开放,每个年代和每种洞窟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向游客展示,这样可以减缓每个洞窟承载的游客压力,也可以降低大量光线、二氧化碳给壁画带来的腐蚀。 参观顺序按照历史顺序安排,看的最多的是隋唐时期的洞窟,而每团必看、也是最著名的则是传说中的17窟,因为这里藏着那段让人既爱又痛、既喜且酸的历史,我并不想在这里评价王道士的功过是非,只想告诉大家当我看见那些十七窟幸存的真卷时内心是多么的震撼!那行行的秀字镌镌细刻,那栩栩的飞天顾盼神飞,每一样都使我深深沉迷。而一想到这些仅仅是被盗珍品中的极少数遗存,就禁不住的感慨与痛惜。 莫高窟有三个博物馆,在参观之余你可以细细品位它的历史渊源、文化积淀和艺术风格。守着敦煌研究院的莫高窟,使得它在众多世界遗产中显得与众不同。有哪个文化遗产能够吸引这么一大批文化、艺术工作者前仆后继的来到这荒无人烟的西北大地?这些人也许只要在繁华的大都市略展才华就可以过上拥有汽车洋房的滋润生活。而又是谁让他们守着荒原上干裂石壁默默的消耗着青春年华,直至耗尽毕生的精力?又有哪个旅游景点的名下吸引了那么多学者不断的做着关于历史、绘画、音乐、宗教等社会文化各个层面的学问和研究?我想也许只有莫高窟有如此魅力。当然,在对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赞叹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对这些后代所付出的执著追求所动容。 进入莫高窟是不能够携带相机的,虽然我很喜欢拍照,但依然心甘情愿的被缴械——因为这里是莫高窟。 来看看莫高窟的履历: 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重新为人注意。近代,人们通常称其为“千佛洞”。 道士塔: 藻井:(以下拍摄内容全部为复制品,未加任何闪光、辅助光:)) 高僧像: 壁画局部: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c78987f01000bhr16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