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敦煌――莫高窟、鸣沙山 |
[游记]敦煌――莫高窟、鸣沙山 |
2007-07-16 hexun.com |
敦煌――莫高窟、鸣沙山 路况:出城东行10公里即到莫高窟,门票每人100元。鸣沙山出城南行6公里,每人门票80元。 出敦煌市不远处,便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莫高窟就建在戈壁尽头的三危山。我以为举世瞩目的莫高窟一定凿在巍峨壮丽的三危山上,临近才发现一排排洞窟,原来开凿在并不起眼的鸣沙山东麓。山前绿树掩映,过了第一重山门才看见迎面伫立的一长排三层洞窟。因为保护文物的需要,都已重新垒了面墙,安了铝合金门窗,洞窟也只对游客开放十个。原本半身裸露、一望无余的巨型石胎泥塑佛像,也被严严实实地封闭室内,室内不装电灯,只有通气天窗透进微弱的阳光。参观者必须在导游手电照着的时候,才看见佛祖慈祥的面容和满壁的宗教传说壁画。 我惊异于莫高窟规模的宏大,同时心存很多疑问,莫高窟是佛教徒纯粹清因为宗教虔诚而创造、奉献的宗教艺术?还是古代人满足了现实的精神需求之后留下的副产品?如果他们当时就有将宗教艺术传之后世千秋不败的想法,为什么还会亲手毁了前人已有艺术价值的壁画,不分好赖重新绘制?现在,我们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西夏壁画脱落后露出的唐代壁画,铲痕交错。难道他们是为了便于重新糊泥而毁了那些色泽鲜艳的壁画? 不管他们出于什么目的,我不能不为当时佛教具备的力量与规模所震撼,不能不为僧侣们与信众对于佛教的虔诚所感动。佛教自汉末经西域传入中原,很快与中土文化相融合,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潮。永嘉丧乱之后,中土佛教又同逃难的人群一起传回西域,与西域佛教会合。东西两路的大德高僧在西域各地尤其是北部的文化重镇敦煌,在流离、迁徙、戍边的人群中,讲经说法。饱受离别之苦的西域子民和中原逃难而来的人群,怀着离愁别绪、思归情怀,成群结队拜倒在佛像脚下,从佛教教义中寻找精神皈依。信众们相信,只有在这里捐资拜佛,面对佛祖慈祥的笑容,直视佛祖温暖的目光,跟着高僧们抑扬顿挫、气息绵长的语调颂经礼佛,才能消解奔波流离、漂泊不安的感觉,使不堪重负的心得到宁静。官员或望族也认为,只有加入捐资开洞凿佛的滚滚洪流,才能表现自己对佛教的忠诚和顺应潮流的才识。一代一代佛门弟子、普通百姓和达官贵人的加入,使得洞窟的规模越来越大。开洞凿佛,意味着功德无量,是时代精神生活的需求,直至元朝都还是一种时尚。 中国现存四大石窟艺术群(龟兹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云岗石窟)中,西域就有龟兹与敦煌两处,其规模之弘大,气势之辉煌,艺术之高超,无与伦比,令世人惊叹不已。甘肃、新疆小规模的石窟群更是星罗棋布,可见当时佛教在西域何等流行。 早在书本里就看到过赫赫有名的月牙泉,后来在田震的歌里又一次听到月牙泉。在我的心目中月牙泉即是敦煌的标致,所以才咬牙花80元门票进去参观。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面积13.2亩,平均水深4.2米。泉边白杨亭亭玉立,泉内游鱼悠闲戏水,泉水呈浅兰色,澄清如镜,味美甘甜。 鸣沙山,古称神沙山、沙角山。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整个山体由油润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被誉为“天下奇观”。 虽是奇观,花80元门票看一眼真是有点不值当,以至于老爸一路在发牢骚 鸣沙山 |
转自:http://acenzy.blog.hexun.com/801015_d.html32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