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毓——忆·敦煌莫高窟——读《文化苦旅》有感 两年前的一个暑假,炽热的太阳地烘烤着大地。背着沉重的书包,大滴大滴的汗珠从额上滚落,浸湿了衬衫。揣着强烈的好奇心,随着老师和导游,跨进了敦煌莫高窟那高高的门槛。 洞窟里很暗,也很凉快,四面都是高高的墙,墙上都是丰富多彩的壁画。一群背着书包站得整整齐齐的小学生,眼睛睁得大大地,目光追随着导游姐姐手中电筒照着的多彩却又暗沉的墙。那是古老的壁画,又或许“古老”表达不了它们历史的长远。真的很老了,我在心里这样想,时间冲淡了那原有的艳丽斑澜的色彩,很老了,时间在那土灰色的墙上留下了印记和磨痕。像是一位年老慈祥而又饱曾苍桑的老人,拄着拐杖,站在我的面前,将她那个时代的故事,向我娓娓到来。古老美丽的建筑,悦耳奔放的歌舞,少女们舞动的阿娜身姿,老少手中各式各样的精美乐器,金盘中盛有的盛美食物,围在桌边的人们饮酒所乐……老人用她质朴的语言将那个时代的富足和华贵——呈现在我眼前。我抬起手,想要摸摸她苍桑的,皱纹满面的脸,好安慰安慰她那颗脆弱而又固执的心可是却被导游小姐温柔的声音呵止了。我知道了,老人固执,坚定,却不脆弱。她是强大的,因为在她看似瘦弱的肩上承载的,是中华发族千年来绚烂璀璨的历史文化。 而当我站在三十多米的佛像下向上仰望时,心中的震撼更是不言而喻的。在那样一个几乎没有科技可言的年代,人们却完成了一尊高大雄伟的佛像。我仰头注视着佛像丰满的体态和详和的面容,是多么地美丽和精致啊!佛像微昂着头,嘴角漾起一抹淡笑,眼皮稍稍垂下,像是在俯视人间。我揣测着,佛像在洞窟中伫立千年而不倒,是否暗示中华人发的智慧,勤劳和坚定不屈的信仰呢?是啊!导游神情严肃地望着佛像,认真而肯定地回答。 当我们的队伍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洞窟后,我才渐渐发现,几乎每个洞窟里的壁画上,都有至少两处地方的颜色格外暗淡,而且暗淡的区域一般都呈方形。后来,我们才导游口中得知,当斯坦因等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学家来到敦煌偷盗壁画时,发明了一种奇特的胶水。将胶水均匀涂抹在壁画上,再拿纸往上一按,美丽的壁画都被印下了。属于中华民族的宝藏与财富,却都大量流失。这些象征中华发族历史文化的珍奇依然被无数人欣赏、赞颂,却被展览在各国著名的博物馆中。面对白皮肤,蓝眼睛的白种人脸上轻藐的嘲笑,我们却束手无策。迷茫的双眼下,又是怎样隐藏着一颗淌血的心。悔恨,抱怨,甚至流下热泪,然而,要流下多少泪水才能洗净发族的耻辱呢?却也都无从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