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甘肃游记之八——莫高窟(2) |
[游记]甘肃游记之八——莫高窟(2) |
2008-06-27 sina.com.cn |
——莫高窟外的王圆箓墓塔 敦煌之所以有现在这么大的名气,最主要的是藏经洞的发现。 1900年6月,居住于莫高窟下寺(三清宫)的道士王圆箓在雇人清扫洞窟堆积流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封闭近千年的洞窟。洞窟内保存着自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五万多件古代文献资料及艺术品。当时清政府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大量珍贵文物被愚昧无知的王道士贱卖给来中国西北考古、收集文物的外国人。这些完好保存千年之久的文物刚刚暴露于国人面前,便流失海外,天各一方。由于藏经洞发现文物的内容极为丰富,遂因之诞生了一门国际性的“敦煌学”。而作为东道国的学者们,眼睁睁看着在自己的国内内发现宝藏,却大都归他人所有,愤恨不已。 今天,莫高窟把过去王道士居住的下寺改为藏经洞陈列室。在庭院中见赫然放置一块石刻。上刻陈寅恪的一句话“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这出自陈寅恪为北京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目录书《敦煌劫余录》所作的序言,在序言中,陈寅恪说:“其发见之佳品,不流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兹国有之八千轴,盖当时唾弃之剩余,精华已去,糟粕空存,则此残篇故纸,未必实有系于学术之轻重者。在今日之编斯录也,不过聊以寄其愤慨之思。” 像伯希和这样的攫取者,本身就是学有专长的汉学家,他在藏经洞内仔细遴选经卷三个星期,拿走了学术价值最高的6000卷。所以最后残留在中国境内的经卷,学术价值确已不高。 过去一直对斯坦因、伯希和等人盗取中国文物的行为十分痛恨。后来,想到这些经卷如果散落在中国境内,历经后来的变乱,亦未必都能妥善保存。渐渐不那么义愤填膺了。只要妥善保护,认真整理,公诸于众,在别的地方收藏也不是不能接受。 此次参观莫高窟,看见美国人华尔纳20年代用胶布粘走敦煌壁画,对这种破坏性地攫取也很愤怒。及至回来看书,发现华尔纳也有他的理由。20年代,当地政府竟把一伙流窜入中国的白俄军队安置在莫高窟,任凭他们在莫高窟里胡作非为,大肆破坏。此时来华的华尔纳给他妻子的信中说:“当我看到这种摧残文化与艺术的行为,就是剥光这里的一切,我也毫不动摇。谁能知道,中国军队会不会像俄国人那样什么时候也驻在这里。”“恐怕二十年以后这个地方就不值一看了。”“我的任务是,不惜粉身碎骨来拯救和保存这些即将毁灭的任何一件东西。”看罢这些,不免为之默然。 毁坏和破坏就这样交织在一起。王道士把卖经卷的钱用到了修缮洞窟上,他引进了不伦不类的新雕塑,给陈旧的雕塑涂上鲜艳的新彩绘,为了便于人们膜拜,他还打穿上层石窟之间的一些墙壁作通道,又毁坏了部分壁画。张大千来敦煌潜心临摹壁画,但他不科学的临摹办法,也损毁了一些壁画,特别是他发现壁画往往是几代作品先后叠加的,居然还剥掉了某些表层的壁画,去窥探下层壁画的模样。今天,当你在洞窟中参观时,导游还会告诉你,哪哪是张大千破坏的。而在一些洞窟外还可看见用中文写着的数字编号,据说便是张大千的手笔。 敦煌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还要等到1944年自法国留学回来的常书鸿,受命在此组建敦煌研究院,他在敦煌一住就是四十年,被人誉为“敦煌的保护神”。 现在,藏经洞在莫高窟中被编为第17窟,是游客必到的一个洞窟。其外加设了铁门,游人只能从铁门外窥视早已空空如也的狭小洞窟。由于这个窟原本是晚唐河西释门都僧统洪辨的影窟,如今还可看见的只有洪辨的彩塑无聊赖地端坐在窟中,背后是一幅保存不错的晚唐壁画。 一千年前,是谁?出于什么原因把这些经书堆弃于此间,学者们众说纷纭。 一千年后,是他,打开了这个时间凝固的宝库,导致了一场中国文献大外流的悲剧。王圆箓,这个来自河北麻城的退伍军人,这个在佛教石窟下修道的道士,成了千夫所指的詈骂对象。让一个眼界狭窄,在偏远地方讨生活的道士来承担这责任,也许过于沉重。从藏经洞发现到斯坦因到来,中间还有七年时间,王圆箓也几次向地方官报告过他的发现,如果地方官员负责任,如果地方上有懂行而热心的文化人,斯坦因还能够获得成功吗?毕竟,整体国力的衰败,地方文化的凋敝才是这悲剧的真正根源。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fabab20100068e.html37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