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行摄诗文敦煌莫高窟 |
[游记]行摄诗文敦煌莫高窟 |
2008-06-27 sina.com.cn |
敦煌莫高窟 (游记旧作) 西陲古郡多关隘,大漠绿洲丝路长。飒落浪烟遗旧迹,纷飞空雨换新装。 三危山顶灵光现,百窍崖窟瑞气扬。造像凿龛开梵宇,描图绘彩辟仙廊。 九层佛殿凌云壁,三界仙阁飞雾嶂。罗汉合什呈瘦骨,佛陀结珞示娇装。 窟中般若鬓方润,壁上琵琶指未凉。瑰宝奇葩传百代,敦煌艺术万年昌。 从北疆喀纳斯回到乌鲁木齐,我立刻去铁路旅行社取回程的卧铺号,抓紧后半程的旅行。喀什是去不成了,留下点儿遗憾吧!此次新疆之行,来去匆匆,虽有恋恋不舍之意,但无论如何也要在国庆节前赶回家。 乘车一夜,上午到达敦煌站,说是敦煌,其实离敦煌市区还有 敦煌,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历史源远流长,从两汉时期的归汉设郡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易其主,从隋唐时期的闾阎相望到西夏元明清时的日渐衰落,可以说敦煌展现出了中国各个不同时期的风貌。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有一条东起中国长安,西到东罗马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城),连接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的商贸通路,被称之为“丝绸之路”。敦煌就是这条丝绸之路上一个文化加油站,一座外交驿馆,一颗璀璨的明珠。 那时,这里是一片绿洲,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大都会。从中原西行的人来到这里,不免有思乡之情,需要许愿还愿,寄托心灵,于是就在千佛山造塔建寺,而西来的欧亚商人也带来了他们的异域文化和宗教,两相交融,辉映成趣,终于造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世界文化奇迹。 宋、明以后,由于东南水道的开通,海运的发达,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萧条。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于明朝势力的衰弱,明朝前期设立的关西七卫全部撤入嘉峪关以内,这条繁荣了近1700多年的经济文化大动脉终于在大漠风沙中停止了搏动。 上午,莫高窟阳光和煦,人潮涌动,一路拍照,唯恐留下疏漏。在入口处,必须存放背包、相机,因为莫高窟内禁止拍照。我只好扒着栅栏对着莫高窟拍摄了几张外景。 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在这里凿窟造像的第一人是东晋时前秦的一个和尚。以后各代均有所修建,至唐已有“窟龛千余”。经过长期的风蚀和流沙掩埋,现今还保存装有壁画或佛像的洞窟492个,计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壁画的内容包括佛本生、佛传、经变、供养人和建筑彩画图案等,彩塑像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作品反映了中国从5世纪到14世纪的部分社会生活及历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情况。 1900年,流落至此的一个姓王的道士在清理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从此这个沉默近900年的艺术天地失去了宁静,招来了一阵喧闹。 据考证,藏经洞里的经卷遗书,内容包罗万象,自此外国的一批文化“猎人”纷至沓来,他们先后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大量的古文献资料。这些本属于中国的文化瑰宝如今静静地躺在英、法、俄、日、美等国的博物馆里。敦煌的讲解员说:敦煌在美术、雕塑和建筑这三个方面有着世界级的研究价值。敦煌研究院就是专门研究敦煌学的科研机构。 莫高窟开放的洞窟有40个,而每次只能参观其中10个。这是因为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多,洞窟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不断增高,对洞窟壁画、塑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限制洞窟的开放乃是保护之必须。其实,作为一名普通的参观者,对于敦煌的艺术成就,不是一朝一夕能领悟的,看多看少都无所谓。 随参观的人群进入洞窟,当在黑暗中骤然面对这千百年的文化精粹时,那种感觉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我想:即使是对佛教文化和历史一无所知的人,面对这些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心中所产生的敬畏和震撼也是不言而喻的。 虽然仅仅参观了10个洞窟,但是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96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此巨佛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现在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 第148窟,盛唐开凿。窟顶绘千佛,虽经1200多年仍色彩鲜艳。主室佛坛上,塑释迦牟尼涅槃像。释迦牟尼佛右侧而卧,面型丰满、双眼微闭。衣纹柔软,随身体起伏而变化,一副安然入睡之态。涅槃像后塑有佛弟子、菩萨等举哀像七十二身。他们神情各异,悲欢不一,表明他们对佛法的理解有深有浅,对人之生死态度有别。 第257窟,洞窟正面龛内塑一倚座弥勒像,其表情庄重、肩圆胸阔、四肢修长,具有伟岸丈夫之概。壁画以贤劫千佛和佛经故事为主。尤其以《鹿王本生》最为著名。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f740301008mge.html73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