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蓝天白云西域行(五)圆梦莫高窟 |
[游记]蓝天白云西域行(五)圆梦莫高窟 |
2008-06-27 sina.com.cn |
--飞天壁画(非原创照片) --257窟《鹿王本生》(非原创照片) 2007年8月28日 周二下午 晴热 敦煌,确切的说是莫高窟,对于我一直是个圣地般的所在。辉煌灿烂的文化、大漠西域的神秘和卓越奇绝的艺术,融聚成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很难确切地追溯我的敦煌情节最初始于何时,但肯定不是初中时阅读的余秋雨的《道士塔》等名篇,而或许是那留有朦胧印象的歌舞《丝路花雨》,或是小学时看过至今依旧追捧的日本影片《敦煌》,亦或是学龄前就观赏过的经典动画片《九色鹿》。亲临莫高窟,在现实中找寻儿时的梦想,是我长久的宿愿,这次西域行终于使我得以圆梦。 越是珍爱的东西越是难以下笔。莫高窟的文化意义无须我再次费言赘述,我也无意作一篇敦煌研究的论文,何况这岂是千言万语就可以概述的。参考网上他人的游记,也多是学生腔般的概念复述和空洞爱国感叹,让人倒尽了胃口,由此感叹游记撰写之难。后来却顿悟,面面俱到反而显得累赘,不如就只记述那几个值得回味的个性体验即可,终于释然。 由于管理制度,不得携带相机入内,于是只揣着附带的小数码在大门外掐了几张留念照,不曾亲手拍的太多的莫高窟照片。石窟的外门都是新砌的铁门,看上去规整但是单调,但等得沿着小小的栈道上去,进得室内,温度、知觉与心灵体会都为之一变,那仿佛就像穿越了时空之门,进入了千年之前的另外一个世界,让人恍惚。 由于时间有限,导游的路线多安排大体积的洞窟,如96窟莫高窟第一大佛、158窟的卧佛等,高大的佛像不得不让人仰视,心生佛法无边的拜服感。但除了体量的巨大,它们还有着精妙的设计。佛像头部的绝对尺寸与身体相比是比例失调的,但以仰视的角度看去,却又是正常的尺寸了。从大佛的情态上来讲,无论是优雅舒展的佛手印、眉宇之间还是柔和平静的唇线,无不传递一种自信、从容、平和、恬淡的气度,让人为之倾倒,与之凝望,人心的浮躁和暴戾之气仿佛也能消去三分。敦煌从来就是艺术创作的宝库,以前似乎曾经听说过,电视剧《西游记》的妆容设计师就曾经从莫高窟中吸收灵感,所以今次游览特意留心了彩塑菩萨、罗汉的造型。果不其然,45窟中的诸多人物的造型与《西游记》中形象的形肖神似验证了这一说法,那些姿态自然、比例协调的神像已经是现成的完美范本了。参观中最令人难忘的时刻发生很是偶然,当我们参观292窟三世佛完毕,从洞内鱼贯而出,不经意间回首望那佛像,却惊奇地发现,由于洞口人群移动造成的入射光线变化,在佛头上形成了变幻不定的光影流转,沉寂的佛像似乎忽然有了生命的流动感,模糊了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我一下子看的呆住了,许久才回过神来。 敦煌艺术中,相比彩塑,我更喜欢壁画,喜欢其中流淌的圣唐气象、流畅线条和精妙故事。壁画中最有名的形象肯定要数飞天了,虽然严格上来说只不过是司歌舞娱乐的低阶位的神,但那衣带生风、轻盈绰约的身姿却足以迷倒现世众生,以致于竟成为莫高窟乃至敦煌市的名片和乡镇了。籍着79年首创的《丝路花雨》歌舞剧的影响力,反弹琵琶又成为飞天的标准设定动作。除了飞天,57窟的女菩萨形象也引起我的注意,她衣着华丽、姿态优雅、面庞白净而红润,甚至隐隐有一种妩媚的神情。可以想见,当时的工匠已开始以现实中的人物例如贵妇人为原型来塑造神佛形象,但又不是完全的写实,这种混杂着“神性”和“人性”的造型具有别样的魅力。70年代生人大概对经典动画片《九色鹿》都不会陌生,改编自佛经典故《鹿王本生》的故事大意说美丽的九色鹿从恒河中救起一溺水人—调达。调达为报答九色鹿救命之恩,发誓不泄露其住处。但调达见利忘义,带领悬赏的国王捕捉九色鹿。九色鹿向国王诉说调达忘恩负义的劣迹,国王深受感动,将士羞愧不已,调达溺水身亡,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小时候的初感便是极美的画面和音乐,虽然最后结局是真善美得到了宣扬,恶与丑得到了报应,但当时小小心灵触及的卑劣与恶毒,仍然催发止不住的淡淡忧伤,就像看《雪孩子》那般。动画片片头便坦诚笔触风格取自莫高窟壁画,这次在257窟终于得见《鹿王本生》故事的壁画真迹,心情激动而又兴奋。 要说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有关敦煌的影视艺术作品,还当属日本电影《敦煌》,李元昊、西夏、党项、甘州、回鹘……最初有关西域的认知大概便来自于这部1988年的老电影吧,气势磅礴的沙漠战斗、宋人赵行德与回鹘公主的爱情、朱王礼与李元昊的对决,注定将永久镌刻在我的记忆中了,就像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多夫里对人类童年的评述说的:“好似和谐的音乐,会终身在心头缭绕……至于异日的征程,虽有名城大海,虽有梦中风景,虽有爱人倩影,其刻骨铭心的程度,决比不上这些儿时的……”影片中有诸多有关敦煌、莫高窟的镜头,例如敦煌太守曹延惠收藏典籍、驱使工匠制作壁画;当太守兵变失败,欲纵火焚毁典籍时,赵行德与众人拼死保护典籍并匿于藏经洞;赵行德为了抢救经典,向朱王礼要马和骆驼。队长望着堆积如山的各类书籍问:“这就是你要赌命干的事情么?”赵行德望着他,说“不知道,不过这是我必须做的事情。”古人制作艺术和保护文化的艰辛努力无法不让人感动,进而爱上敦煌。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部描写中国历史的史诗般的巨作,原著小说作者是日本人,电影也是出自日本。同样联想到游程中目睹的某些我国游客居然用手敲击、抚摸壁画的极端不文明行为,联想到文革期间红卫兵险些冲击捣毁莫高窟的行径,不知道古人若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一些不珍惜本民族文化瑰宝的国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华尔纳等曾经来敦煌的外国强盗有什么区别?又如何能避免重蹈覆辙痛失更多艺术珍品的险境?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acd3301000apz.html46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