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记系列一:敦煌莫高窟 |
[游记]游记系列一:敦煌莫高窟 |
2008-06-27 sina.com.cn |
游记系列一:敦煌莫高窟--在时间长河边缘行走 2007-09-04 11:24:08 大中小 标签:人文/历史 天蒙蒙亮,我们就从柳园车站下了车! 西北秋天的早晨,吹着略带寒意的风!只是满怀期待的心忽略了这风。我们眼巴巴地等着那位长着满脸落腮胡的西北男人开车把我们送往那个神圣的地方。 可能是好事多磨吧,经过2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敦煌市区之后,我们换上了旅行社的旅游车,还需要到敦煌机场接另外的团友。 我们一行8人,在导游和司机的带领下终于向莫高窟方向出发。 莫高窟的形成,起源于公元366年。有一天,一位法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敦煌。他看到鸣沙山上金光万道,好象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出现,乐尊和尚心想:“这里肯定是圣地!”于是,就请人在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洞窟不断增多。 莫高窟是集古建筑、壁画及雕塑于一体的艺术宫殿。各朝各代的人们在开凿洞窟时,在洞内塑造了大量的佛像,绘制了大批壁画。虽然历经历史变迁和人为破坏,莫高窟至今仍保留了近500个洞窟,保存了约5万平方米的壁画及两千多尊雕塑。莫高窟的塑像千姿百态,服饰和表现手法各不相同,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色。莫高窟的壁画最为壮观,如果把这些壁画一一连接,可组成近25公里长的画廊。被日本学者称之为“一大画廊”;法国学者称之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正如一位学者看了莫高窟后感慨的说:“看了离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千”这个数字在这里不指具体的数目,而是喻指很多,因为这里有许多佛教塑像、壁画的洞窟,所以俗称为“千佛洞”。莫高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代洞窟第423号洞窟题记中,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说菲高窟开凿于沙漠的高处而得名,在古汉语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说从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许多唐代文献都记载,唐代沙州敦煌县境内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称,据此考证,鸣沙山在隋唐也称漠高山,因此将石窟以附近的乡、里名称命名;其三是说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译。 一进莫高窟的大门,刹那间就有了庄严肃穆的感觉!为了保护莫高窟内的壁画和佛像,现在的莫高窟都是限量开放,我们在两个小时内只能参观10个洞窟。很可惜的就是我也记得不是特别全,记住的都是一些比较特别的洞窟! 参观过的洞窟,大致有几种窟顶,覆斗形、人字劈顶等。覆斗形顶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因为平坦的窟顶会给人压迫感,但如此设计则可起到拉伸空间的作用,让人没有压抑感。人字劈顶是因为当时为了佛教在民间流传,特地仿造当时的民居而造,让老百姓进入洞窟之后会有种家的感觉。 洞窟里面一般都是由塑像和壁画组成。莫高窟的彩塑有圆塑、浮塑、影塑等几种形式。小的不足盈寸,最大的高34.5米,是世界第四大佛。一般的塑像都是用木头搭架,上面缠上麦秆、谷草、芦苇、麻丝等,然后用特制的粘涂塑,整形雕刻,最后上彩绘画的。由于制作年代不同,风格也截然不同,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和唐代的“吴带当风”等风格,充分地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巨匠超凡的想象和高超的思维。 我对塑像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释迦牟尼身边的两位弟子,一位是以苦刑著称的迦业,一位是以聪慧著称的阿难。由于迦业奉行苦刑,所以通常他的塑像都是瘦骨嶙峋、面部表情凝重、两颊深陷、眉头紧锁、双手合十、中规中举;而由于阿难年轻聪慧,所以他的塑像通常都是面部饱满,脖子上有三道肉环,站立轻松而随意。据说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时并没有人纪录,后来流传下来的经文都是在释迦牟尼涅磐之后,由阿难口述,其他弟子纪录而成的。 当然,释迦牟尼是每一个洞窟都不可或缺的。只是由于年代的不同,人们对释迦牟尼的表现也不同。通常人们对释迦牟尼的感官印象都是双耳垂肩,双手过膝,脖间有肉环,天庭饱满,细眉细眼细腰,双手盈握……而比较特别的是328号窟,那里面的释迦牟尼正襟危坐,唇间有两撇浓密的胡子,而他身边的菩萨也都有蝌蚪胡。这尊塑像可能所体现出来的更象是一个帝王。我想这也许就是不同时代所留下的烙印吧。 同样还是328号窟,里面的菩萨有着不同的坐姿,比如释迦牟尼是盘腿坐在莲花宝座上的,身边的菩萨是单腿盘坐在坐垫上,而还有四尊跪式菩萨则是单腿下跪聆听经法。虽然佛家讲究众生平等,但是佛家中还是会因修炼级别不同而有等级的不同,这四尊跪式菩萨就是修行级别比较低的菩萨。比较可惜的是其中最为精美的一尊还被英国人偷走,现存波士顿博物馆。 (上面就是328号洞窟!)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还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飞天。飞天是在佛祖讲经说法的时候散布花瓣、散香气、伴奏音乐等。他其实是乾闼婆与紧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 乾闼婆与紧那罗被佛教列入天龙八部神后,随着佛教理论和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作的发展需要,由原来的马头人峰的狰狞面目,逐渐演化为眉清目秀,体态俏丽,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天人飞仙了。乾闼婆和紧那罗最初在佛教天龙八部众神中的职能中有区别的。乾闼婆---乐神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 敦煌的飞天在一开始传入的时候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全是穿着衣服的,但是也有个别洞窟还原了从印度传入时的裸体飞天形态。当然不同历史时期刻画的飞天形象也是有所不同的,我个人认为最美的当属唐朝时期的飞天吧!丰满婀娜,彩带飘逸,比一开始西夏时候刻画的凶神恶煞形态的飞天要美丽的多。 (其实是在模仿飞天啦,只是现在有点像在打太极……) 敦煌莫高窟比较标志性的东西莫过于那座九层楼。 大佛殿:这所外观看起来是个九层楼的建筑,实际上是莫高窟最高的一尊佛像,所以这栋九层楼建筑也俗称“大佛殿”,里面的弥勒佛高33米,是全国最大的泥塑佛像,也是世界上的第三大佛像。它开凿于初唐,原为四层,晚唐年间建五层,宋初重修。里面的佛像继承了唐朝时期的审美风格,双脚肥胖体现福相,双手摆出佛祖的经典造型,右手掌心朝外竖起,告诫众生不要畏惧,不要害怕,左手掌心向上平放于膝上,表示众生平等。 还有一尊很大佛像是工匠吸取了九层楼内佛像的建造经验,由上而下建造的。所以这尊佛像从下向上望的时候比例会更加合适,佛像看上去也更加威武!另外,这尊佛像的手的摆放略微有所不同,右手还是掌心朝外竖起,表示告诫众生不要畏惧,不要害怕,而左手则随意摆放在膝头,五指指尖微微翘起,手指丰韵细长,被外国人士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手”。 两尊佛像的袈裟都值得一看,就从袈裟的造就上面就可以看出历史的痕迹。唐朝,丝织业非常发达,所以他们在制作袈裟衣楞时极尽考究之能事,将佛祖的袖摆制作得光滑而柔软,好像真的一样。但是,宋朝时候制作衣楞时,是使用草绳外敷泥土彩绘来突出立体感,所以经过数千年的变迁,草绳外部的泥土已经有所脱落。清朝在对佛像进行修缮的时候,添加了象征清朝的青花图案,并且使用的颜色也非常明快。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183f701000a6a.html42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