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行漫记——莫高窟,梦回唐朝 |
[游记]西行漫记——莫高窟,梦回唐朝 |
2008-07-01 sina.com.cn |
最近有两个朋友在QQ上问我,最近是不是很忙,为什么好久没有写博客了??说来惭愧,我的《西行漫记》该写到敦煌莫高窟一节了,莫高窟应该是敦煌旅游项目中最经典的部分,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游览过后除了一些浅显的感叹后,对其间一些博大精深的文化理解的云里雾里,一时间觉得此游记一点儿思路都没有,所以搁浅了一段时间。但是心里一直在惦记着这件事情,有时间的时候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资料,一来丰富一下素材,二来重新温故一下当时游览的感受,找到一篇散文,觉得写的很不错,与大家共同分享吧! 梦回唐朝 鸣沙山麓,莫高窟在艳阳高照下闪闪发亮。石壁上缤纷的壁画斑斑驳驳,大半残缺。 游人如织。 我在这浩瀚无边的辉煌与残缺面前静默。 莫高现存492窟,几乎都大门紧锁。对游人开放的不过30许。 游人被分成25人左右一组,由解说员带领参观。为了防止阳光和风对壁画的损坏,一个窟结束,木门立即被解说员锁上。每组能参观的洞窟不过十一、二个。 我如同折了翅膀的鸟,徒然望着这座近在咫尺,远在天涯的艺术宝藏而喟叹。 幸好每个解说员带领参观的线路不尽相同。我跟着一个解说员转一圈后,换一个人,又跟;然后又换。看到哪个窟门开着,就赶紧见缝插针地溜进去。 艳阳如火,饥肠辘辘。从清晨到下午,也不过看到十七八个洞窟。 窟内漆黑无灯。手电筒微弱的光,带着不甘与叹息,将大部分塑像与壁画留在黑暗里。 但那黑暗中偶然窥见的缤纷绚丽,如被风沙掩埋千年而忽然惊醒的梦,光芒万丈,不可触摸。刹那间将人征服。 不必问佛像姓甚名谁。那笑容中的神秘、雍容与安详,让人浮华过眼,俗念全消。 不必问壁画有什么意义。那反弹琵琶的一个姿态,不经意的一缕飘带,流动着七彩生命的颜色。给平凡人以智慧,给艺术家以灵感。 不必问这些缤纷与博大出自何人手笔。民间艺人的籍籍无名中,孕育着最真实的伟大与不朽。 随意涂抹的一笔,竟然风姿灵动,是傲视全球的灿烂光华。 那种唯美的境界只能感应,却无法形容。 莫高流动的色彩成就了张大千的大师地位,他却因为对壁画造成的损害而成为敦煌罪人。 一队队美术学院的师生,竞相前来朝圣,在每一个细节面前流连和惊叹。 断了头的菩萨。 被剥夺的壁画。 一个民族的辉煌与沧桑,在炫幻色彩中铺天盖地而来。 莫高窟从十六国时期开始建造,历经千余年十数个朝代。但它给人的无穷震撼,却只属于一个时代——大唐帝国。它昭示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的最灿烂文明。 解说员小姐们,一路说的最多的话是: 这是隋代的飞天,表情呆板,远不如唐代的那样飘逸潇洒…… 这座佛像建于唐朝,那黑色的衣纹是唐时原貌,可谓精美绝伦。可惜下面红色衣纹是清朝修补的,毫无灵气…… 弥勒佛那只左手是盛唐时期的杰作,被誉为“世界上最漂亮的手”;可惜右手是宋时重塑的,多么难看,在艺术造诣上明显落后…… 总之,敦煌最完美无缺的造型,最激动人心的壁画,最光辉灿烂的艺术,都是属于唐朝的。 那个四海臣服,流光溢彩的时代。那个文治武功、科技艺术都登峰造极的大唐盛世。 多少国人在丝绸之路上流连感怀,在莫高窟面前心醉神往——与其说在朝拜敦煌光耀千秋的艺术本身,还不如说是在缅怀一个民族已消散于漫漫尘埃中却永远不曾磨灭的关于繁华与荣光的梦。 ——美国人又如何?日本人又如何?德国人又如何?何曾有过如此的历史与文明?还不是不远万里而来,在敦煌面前鼎礼膜拜? …… 敦煌,让我们醉得如此深沉。 国学耻与民族魂 莫高石窟的右侧,是藏经洞文物陈列馆。 我注意到,这里已经几乎见不到外国人面孔了,只有解说员在用沉痛的语调,向国人反复地宣讲。 这里,除了展现莫高窟藏经洞尚存的艺术珍品外,用了更多的空间和笔墨,讲述藏经洞珍宝被劫掠和破坏的历史。英国人因坦斯、法国人伯希和、美国人华尔纳,日本人、俄国人……一幅幅当事人的照片和文字,似要让后人记住劫掠者如何在中国大地上横行无忌。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86fea01000a45.html38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