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贞堡俗名“池贯城”,位于永安槐南乡洋头村,为当地乡绅池占瑞、池连贯父子于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年)所建,历时十四年完工。安贞堡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福建省罕见的一座大型民居建筑。 安贞堡是一座围龙屋式的建筑,外观古朴庄严。外墙是用厚石垒砌加土夯制,高9米,厚约4米,内部则是院落式的木构建筑。整体是围廊式土楼与厅堂为中心结合的院落式民居。堡平面前部呈方型,后部为半圆型,建筑随地势起伏而逐次升高,远远望去,悬山屋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堡前还有一块面积为1200平方米的操场,以矮墙围绕,边角还有附属建筑。 安贞堡座西朝东,正面两侧有凸出5米的角楼,俗称“炮楼”,它具有实用功能又给建筑增添了美感。角楼扩大了防卫角度,可对从正门进攻的敌人进行夹击。正门用花岗岩砌成拱型,拱券门顶还设有泄水孔,用以防范火攻。 堡内的木建筑分为三进,在中轴线上排列层层厅堂,左右对称、布局平衡;每进之间又各有特色,既有整体美感,又有布局格式的变化。木建筑是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第一进门额上书“紫气东来”;二进匾额为“第一层”,是主楼;后楼门匾书“高仰”,为三进。每进之间有天井,疏密有致,地面用三合土夯成,光滑细腻。木构建筑都为上下两层,每层有内走廊,每进厅堂两侧有楼梯与二楼走廊相通。二楼走廊外侧还有环堡小道,与整个堡体相接。在这迷宫一般的围龙屋内设有大小房间368间,水井5口,可供千余人居住安身。 安贞堡亦是个艺术世界。堡内的屋檐、门扇、窗棂、柱础、斗拱、梁架、雀替等均随处可见雕刻、彩绘、泥塑和壁画。前门的门扇上,绘有武将守卫的门神、正厅的大门上又绘有恭迎来客的文臣。窗棂雕有“竹报平安”、“麒麟献瑞”、“龟鹤延年”等图案,正厅的石柱础上镂雕着农耕图、渔樵图、卷云花卉等。楼层走廊呈半封闭式,以各种图案的开光式窗拦隔,形式有方型、菱型、圆型、扇型等。走廊的檐柱垂柱头上也雕成灯笼式、瓜果式……花样繁多。斗拱则有卷云式、花卉式,雀替有龙凤式……尤其是在木楼第一层屋檐的上部,有一组组的泥塑、彩绘。题材来源于戏曲故事和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世说新语》、《西游记》、《封神榜》等,还有民间传说和吉祥图案。每一个画面都有一个典故或说法,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安贞堡艺术还对当地的民俗活动产生了影响,槐南乡的民间舞蹈“安贞旌鼓”,就是在此基础上诞生的。 安贞堡内结构齐全,有厅、堂、卧室、书房、粮仓、厨房、水井、下水道、厕所。堡墙四壁还布有射击孔198个,瞭望窗96个。这座融堡垒式和庭院式为一体的建筑,外观高大威严而端庄,内部则富丽堂皇、井然有序,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艺术技巧。建于清末的这座围龙屋,正是缘于清晚期社会动乱、匪患横生的背景,在这规模宏大的围龙屋内,整个大家族居住可安然无恙。这座建筑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家庭观念的强大和稳固。安贞堡这颗闪耀在闽中山区的明珠,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清代闽中的建筑艺术和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例。 安贞堡于1984年被永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转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