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安贞堡之旅 |
[游记]安贞堡之旅 |
2008-05-22 sina.com.cn |
中国有很多古建筑是相当精彩和值得考究的,例如福建永安的安贞堡。去过一次,印象很深的是构造细节刻画得很完美,真是为之感叹!其中在堡内的壁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千灾扫去,百福召来”。左边仙童持帚欲除悬挂的蜘蛛,右边仙童足踏葫芦,欲把五只编幅收进葫芦。而一座6000多平方建筑面积的土堡正因为有了这幅画,堡内从来不见蜘蛛结网,其中的奥妙真是令我们惊叹不已! 接下来我就免费当次导游吧! 安贞堡座落于福建省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是福建省一座罕见的晚清时期大型民居,其建筑型制独特,构造技术精湛,外观造型壮观,空间层次丰富,地方色彩浓郁,被誉为“福建土堡建筑精华中精华”。 清光绪十一年(1885)始建,历时十四年,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竣工。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六千平方米。三进院落沿中轴线上布有18个厅堂、12个厨房及大小320多间房间,可供千余人居住。而高9米,厚4米用厚石垒砌加生土夯制而成的外墙上,设有198个射击孔,96个了望窗户护着堡内主人的安危。 数百年来,池氏家庭在当地已成为有财有势之族,至池氏第十七世祖——池占瑞(1842-1989)及其子池连贯(1858-1908)时,虽说拥有万金家财,然而处于清朝末年的中国,是封建社会最黑暗、最腐朽的年代。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的入侵,“匪患四起,满地萑符”的内患,使得三代单传的池占瑞父子忧心重重,为了保全家产和生命不受土匪的侵犯,父子俩决定斥巨资兴建一座坚固安全的大土堡。福建的土楼多以防御建筑为主。但有着“好善累仁,课读诗书”的池氏父子,为了使土堡既能防御,又可闲情居住,就多次进京参观考察,结合京城宫殿之雄伟,揉和客家土堡之坚固,参比西欧建筑之华丽,亲自设计绘图,终于在光绪十一年十月破土动工、历时十四年,耗银万余两才告竣工。“安于未雨绸缪固,贞观休风静谧多”,这首出自建堡主人池连贯之手,至今仍保存在土堡正门处的对联,恰恰反映了池占瑞、池连贯父子的目的和希望。 安贞堡是客家围龙屋的变体,它以北方四合院为核心,周边加上一圈围屋,然后再以过水廊连接而成。就整体而言,安贞堡平面呈前方后圆之形状,暗合“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宇宙观。 堡内建筑前后共为三进。一进为堡墙与前楼的连接,前楼分上下层,各有十四间房,多为谷仓和贮藏间,上下两层均有回廊,左右相通。起到了入堡后使人感到高不可测之神秘。二进为安贞堡的建筑核心,分别由天井、上堂及上堂间、左右厢房、下堂及下堂间四部分组成。它位于堡的中央,占据全堡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积,依中轴线完全对称,悬挂在二层高处的“第一层”金字匾额,表示这是池家级别最高的家政和居住区。楼下大厅宽敞方正,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家族聚会、宴请宾客的重要场所。正厅厢房两侧有回廊与两侧的厨房、餐厅相通。每边各为六间厨房,一间厕所。厨房的排烟口为鳄鱼式造型,即达到排烟防雨的功能,又给人以美的享受。三进即为环堡木楼的后部。整个堡的布局基本上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格式,主厅堂处于宅院的中心部位,左屋右舍规整对称,主次分明。 建筑布局符合中国的宗法礼制要求。虽然整体不免有些呆板,但它层层递进,逐次升高的布局使得空间富于起伏的韵律和节奏。作为空间过渡迂回曲折的通廊,大小天井,幽深的庭院,又使人感到这是一个互相渗透、互相衬托、灵活多变的有机整体。 安贞堡的建筑是以木构为主的木、石混合结构。核心体部分全为木结构承重,整个堡内建筑除“第一层”上下楼的大厅用抬梁式结构外,其余的均为穿斗式结构。虽说木材耗费较多,但乡村木材资源广泛,且可就近取材,故而皆采用了这种形式简洁便于施工的做法。安贞堡的屋顶经过精心的设计,除堡前碉楼采用“四面坡”(即歇山式)外,其余的皆为“两面坡”(悬山式)。远远望去,悬山式屋顶前低后高,层层叠起,轮廓分明,栉次鳞比,极富有韵律感。尤其是厨房排烟孔处的屋面防雨做得十分巧妙,永安大部分乡村民间传统做法是在屋顶烟孔上方竖起一个烟囱,顶部盖瓦,烟从四面开口引出。而安贞堡有十二个厨房,若用此法,显然十分难看。于是聪明的泥瓦匠采取在屋顶烟孔处开一个宽40厘米长的口,将口周围修砌成鳄鱼嘴形,上腭盖瓦,下腭吐烟,从外观看就象三个小巧的鱼嘴,非但不影响屋顶形象,反而增添了细部的美感。 安贞堡的外观造型给人以宏伟壮观,封闭沉重,豪放简练的感觉。内部建筑则给人以富丽堂皇,华美典雅,内涵丰富的韵味。首先是堡内的大木装修生动自然,繁简有致。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68a3401000b75.html31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