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徐霞客与武夷山丹霞地貌 |
[游记]徐霞客与武夷山丹霞地貌 |
2008-07-01 sina.com.cn |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以游记著称于世。在我国历史上,徐霞客是通过长期旅行实践而成为纪游文学家、地学名家的亘古第一人。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霞客首次入闽,专程到武夷山游历三天,对武夷山丹霞地貌的山水作了认真细致的考察,留下《游武夷山日记》,为武夷名山写真。 武夷山从广义上讲,是指地理学上所称的武夷山脉,山地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它横亘于福建、江西两省边界,绵延千里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峰峦层叠,气势磅礴,是我国东部华夏式构造的主要山系之一,为东南沿海的山地主干,又是长江与闽江的分水岭。坐落在武夷山市境内的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为我国大陆东南最高峰,有“华东屋脊”之称。徐霞客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至崇祯六年(1633),17年间曾先后5次翻越武夷山脉进入福建考察,对武夷山脉两侧的景观留下深刻印象。 狭义的武夷山,指武夷山市境内中南部由一套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低山丘陵,位于武夷山脉主峰东南坡下,山地海拔一般在400米上下(最高峰三仰峰超过700米),方圆70平方公里,自然景观别具一格,峰峦岩壑秀拔奇伟,清溪九曲流出其间,碧水丹山交相辉映,观赏价值极高,1982年列入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12月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之后,我国第四个世界双遗产地,也是目前世界仅有的23个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之一。 从地学的角度看,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的形成与发展,同武夷山脉有着重要的联系。大约距今一亿四千万年前,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生过一次十分重要的地壳运动,地质史上称“燕山造山运动”,武夷山脉以及中国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的山地,主要是通过这次运动形成的。燕山运动的结果,武夷山脉隆起,两侧产生不少断陷盆地。现在的武夷山风景区,当时就是一个风光明媚,碧波荡漾的内陆湖盆,方圆约100平方公里。湖盆周围山地各类岩石经过风化、侵蚀,大量的碎屑物质被流水搬运到湖盆里沉积下来,在当时干热的气候和氧化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这套岩层呈现红色或紫红色泽,俗称“红层”。至于方圆 丹霞地貌最早发现于广东仁化丹霞山并得到研究。此后,凡是发现在成因和形态上类似的红层地貌,一律称之为“丹霞地貌”。 武夷丹霞地貌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在不断的地质作用下,终于形成了千峰拔地、九曲蜿蜒的奇绝景观。武夷红层主要受断裂的控制而发育(即受东西向挤压力的影响,产生近南北向压性断裂和近东西向张性断裂),这些断裂构造为岩石的风化、流水的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长期的岩石风化和流水切割,再加上岩层的垂直节理特别发育,才塑造了武夷山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幽静的谷地。景区内单面山、断块山(桌状山)、柱状山和红层峰林特别发育,谷地以近东西向为主,辅以近南北向,山谷纵横交错。武夷山景区上游今自然保护区完好的森林植被,自古以来为九曲溪涵养了充足的水源。九曲溪不分四季,不舍昼夜,从西向东奔流,于是碧水丹山灵秀天下。 据悉,武夷山风景区的丹霞地貌,在全国同类地貌景观中发育最完全、特征最明显、保存最完好、研究和观赏价值也是最高的。1993年,全国丹霞地貌研讨会在武夷山召开时,有关专家学者为武夷丹霞地貌的奇特景观所惊叹,无不给予高度评价。 390多年前,徐霞客身临武夷山,首次接触、考察丹霞地貌。短短三天,他的足迹遍及方圆百二十里的武夷山山水水,水陆兼程,既饱览了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中的主要峰岩,又逆流、顺流双向鼓棹九曲溪,领略了“一溪贯群山,清浅萦九曲,溪边列岩岫,倒影浸寒绿”的奇丽景致。 徐霞客从崇安县城关(今武夷山市)泛舟进入武夷山景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横欹的幔亭峰和独耸的大王峰,曾“咤而瞩目”。他审视了铁板嶂、大藏峰、鸡栖岩等峰岩上的洞穴岩窦;察看了由纵向节理塑造的玉女峰、天柱峰和仙掌岩上数十行“斑痕密集”的峰岩沟壑,以及由水平节理产生“横两截痕”并附于大隐屏的接笋峰。他泊舟进入由仙掌岩、天游峰、大隐屏诸峰围攒而成的茶洞时,惊呼此地“比(浙江)天台(山)之明岩更为奇矫”。按徐霞客早年游历浙江天台山时,已对明岩胜境作了深刻的描绘:“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围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蓊苁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阁;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武夷茶洞“更为奇矫”一语道出徐霞客对武夷山发自内心的赞叹。 面对武夷诸峰奇翠插天的景致,他又有“石骨挺然并矗”、“壁立参天”、“峭壁高骞”之描述。沿九曲溪顺流放筏,则感到“两崖苍翠纷飞”、“山光水曲、交加入览”、“种种神飞”、“翻恨舟行之速”。他身体力行,每有奇景,皆不胜神往,必亲临探历,度石罅,攀危崖,扪绝壁,穿乱荆,以积极的态势投入探险。 登天游峰,徐霞客的观察显示了把握合成的审美观点。他判断“是峰处九曲之中,不临溪而九曲之溪三面环之,……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上大王峰,他历尽艰辛,见断蹬而“大呼得路,置裂衣于不顾,趋就之,复不能进,及至日已西薄,方以手悬棘乱坠而下……”。徐霞客巡视细察水帘洞,循梯攀壁,查水道,寻水源,赞美“岩既雄扩,泉亦高散,千条万缕,悬空倾泻,亦大观也”,并精确地说明“其岩高矗上突故岩下构屋数重,而飞泉犹落槛外”。在往九曲尽头灵峰之上的白云洞时,徐霞客发现此处“两壁夹立,颇似黄山之天门”,他从上下绝壁间横坳的一隙,“伏身蛇行,盘壁而度”,至裂缝“仅悬七寸,阔只尺五”的石隙,“匍匐前进,胸背相摩,盘旋久之,得度其险”,最终,他探明一岩“轩敞尽叠”,发现有“斧凿置于中”,原来是武夷先人“欲开道而未就也”。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ae09f0100a43x.html97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