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泉州回族乡之行 |
[游记]泉州回族乡之行 |
| 2007-07-25 huizucn.com |
|
『 楼 主 』速忽 说 : 从泉州市区乘车至百崎,大约需40分钟的时间。当汽车穿过白沙海堤时,恰逢涨潮,烟波浩淼的泉州湾畔,鸥鸟在海天间自由飞翔,帆影起伏在惊涛骇浪之中,沿岸挺拔的木麻黄在海风中发出“沙沙”的响声,让人徒增一份空旷悠远的感觉。进入镇区,宽阔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林立的高楼悬挂着醒目的广告招牌,这些招牌足见这里活跃的商业气息。镇区熙熙攘攘,忙碌而有序。穿行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映入眼帘的那些伊斯兰教式建筑群,包括乡、村政府的办公楼也不例外。如果我们不是对目的地事先有了大致的了解,以及这里的语言与服饰让初来乍到的我们有一种亲近感,单看镇区环境,也许会觉得这是域外他乡。 徜徉中,炙热的海风如这里淳朴的民风,几位陌生的村民带我们走村串巷,尔后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中小坐,更让人多了一份轻松和愉悦。镇区深处尽是一些闽南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偶尔有人从狭窄的小巷里出来,给这些古老的建筑物增添几分祥和与静谧。宋代曾有诗人写道:“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据了解,旧时百崎的海洋运输业也相当发达。岁月如流,600多年的时间里,信奉伊斯兰教的郭氏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不断地发展壮大,打造出这片土地的富足。 郭氏家庙,这幢历经数百年风雨的祠宇看起来依然金碧辉煌,如今,这里已成为村老人活动中心,含饴弄孙的老人们享受着晚年时光的那份轻松与悠闲。该庙为“五间张”结构,始建于明代,后历经修葺。祠内立一石碑,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村民在围垦海堤时发现的明代阿拉伯石刻,其文译为:“他———真主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你们都将归向他。”这一石刻的发现更进一步说明了这片土地与泉州宋元“海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有关史书载:百崎郭氏的先民为阿拉伯人后裔。先祖为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后取郭为姓,名德广。于宋元时随大批波斯商人来到“市井十洲人”的古刺桐港,居于法石。郭德广生子洪公,子洪公生三子,长和卿公,分支江西;次仲远公开基白奇;三季渊公居于法石。郭仲远,生于元末至正八年(1348年),他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率妻、子来惠安,卜居螺阳二十三都白奇铺。皇髻山,坐落在百崎村后,灌木丛生。山坡上有许多明清时期的瓦砾和瓷片。据文史界的人士介绍:早期的百崎先民就居住在山上,以防止海水涨潮。后来,因人口环境不断变化,才逐步向海边迁移。 接官亭,在百崎村头,建于明代(有专家认为是宋代),呈“回”字形,面积约十五平方米,气势恢宏。据说,郑和下西洋时经常来泉州,常到百崎村,郭仲远就在此叩见郑和。而该乡的狮公山和里春村等处还能看到保存完整的开基祖郭仲远夫妻的伊斯兰教式古墓,二世郭仕初、郭仕源夫妻的伊斯兰教式古墓和三世、四世、十五世等的伊斯兰石墓葬。如此众多的石墓葬,在福建省还不多见。郭仕源墓俗称“二房公”墓,在里春村南300米处,墓座四周雕有莲花纹,墓盖正面有“云月”浮雕…… 百崎,这颗镶嵌在泉州湾畔的明珠,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em17] [em17] [em17] [em17] |
| 转自:http://www.huizucn.com/bbs/redirect.php?fid=11&tid=24794&goto=nextnewset38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