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线:漳州——平和小溪——坂仔——国强——安厚——大溪 二、人文: 1、灵通岩讲解词 灵通山亦即大峰山,位于平和县大溪镇境内,由七个主要山峰连成,最高峰为狮子峰,海拔1282米,这里雄伟壮丽,是闽南名胜之一。 从前,唐时的“开漳圣王”陈元光就是在狮子峰上设置巡逻台,其父陈政的墓冢也从云霄的将军山,迁葬在狮子峰巅;明朝大学士黄道周,大理寺正卿陈扬美、太常寺少卿陈天定等人未任时,都曾在灵通岩中读书过。 灵通山上峰岩奇秀,主要有7峰,十寺,十人景等景观; 七峰:紫云峰、狮子峰、石屏峰、楼云峰、擎天峰、大帽峰、小帽峰 十寺(岩):白花寺、朝天寺、碧桦寺,青云寺、修舆寺、狮子寺、狮子岩、灵通岩、旭子岩、天中岩、紫云岩 十八景是:菊花引路、三游斗,仙人聚会、三童戏火狮、画眉跳架、巨石擎天、七星排井、珠帘化雨、玉洞回风、云梯取月等 仙女沐池:大帽峰与小帽峰的峡谷,溪涧中段,亭阁下,其间水流潺潺,由于上头流水长年冲击,把下面岩石冲成凹状,形状如盆,直径二米余,状如天然浴池,池内水清见底。 幽涧寻鱼:灵通山幽谷坑涧中有一种稀有小鱼,当地人称之“娃娃鱼”,属两面栖纲蝾螈科动物,生长在深山清冷坑谷的环境中,舍此而居,则很难成活,观到此鱼,被视为幸运吉祥,游人在气候适宜时,在灵通山坑谷中透过清沏见底的水面,细心探寻抑或可看到约7—10CM的小鱼在水里游弋,此鱼背和体侧都呈黑褐色,有蜡头,头腹扁平,紧贴石壁,尾侧扁,四肢细长,显得十分可爱有专家称为“山椒鱼”。 擎峰观日:峰顶坡度平缓,像个大平台,能容立百人。 观音布施:是灵通山自然奇观之一、从北面山下看小帽峰,主峰前数丈,有一柱巨石象婷婷玉立的观音,头部、身段比例准确,身材十分匀称、神态安静慈祥,面朝东北,双手合十,头上树林如冠,身上拂袖漂然,观此景如沐慈悲,故谓“观音布施”。 菊花引路:此景指进出灵通山各路径旁边滋生的野菊花,开金黄色,昔日灵通山高林密,森林面积大,显得十分深邃,相传这是八仙中的蓝采和为行人指引迷途,在东西南北沿途播种菊花,进山者由“浅”入“深”,均沿着有菊花的草带行进,久而久之。行人便踩出了路,菊花也就成了进山者的向导,成为灵通山第一景。 画眉跳架:位于擎天峰南麓之山洼,长期以来,由于峡谷水流冲刷,乱石积到一起,形成了坑坑洼洼的乱石山。相传说是蓝采和召乱石铺筑,行人过此须以跳代步,犹如林间的画眉跳跃前进,因而得名。 五鲤朝天:此景位于石寨村大路坪,旧时称它五鲤湖,是个天然湖泊,湖上五座小山如五条鲤鱼跃出水面,据传八仙智斗东海龙王后,来到石寨,见从东海龙宫逃出的五条鲤鱼精在此造孽,伤害百姓,于是就被汉钟离收治了。 仙人聚会:位于石寨“三虫游斗”的右边,一巨石如平板,覆盖着一水潭,洞口朝东,据传八仙曾在此聚会,故而得名。 灵通大佛:灵通山十寺均祀观音菩萨,其岩峰山体处处可见形象逼真的菩萨,从南面看小帽峰,从山上至山嵴数百米高的山峰酷似尊佛祖头像。 石斋书屋:黄道周青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尤其喜欢躲在僻静的地方,专心攻读。在他20岁(公元1604年)时,就在灵通岩读书,灵通寺南侧有一个洞穴,就是他藏书和读书的地方。后来经过邑试、郡试、乡试均名列榜首。38岁殿试,中进士,48岁被贬官后又到灵通岩读书和讲学。黄道周学问渊博,精通易理,是明末杰出的学者 2、徐霞客与灵通岩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的足迹遍及全国名山大川。他几次入闽,到过漳州,至于有没有爬上被誉为闽南第一游览胜地的灵通山,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持否定者说,这位“问奇于名山大川”的地理学家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旅途观察所得按日记载,即所谓有“排日记程,一生不辍”,身后便留下了一大册的《徐霞客游记》。在这部宏篇巨著中,我们可以找到徐霞客两次进漳的详细记载。一在崇祯元年(1628)春,一在崇祯三年秋,都是从九龙江源头顺流而东的。可惜,在这两番旅途中,却找不到他在灵通山留下的履迹。 持肯定者则根据黄道周《五言古风四首》和《分阄十六韵》这两组诗分析,推定徐霞客于崇祯六年(1633)第三次进漳,并与黄道周一起游览了平和县的大峰山。大峰山又称灵通山。 黄道周在《分阉十六韵》诗序中说, “徐霞客毗陵来访予山中,不一日,辄搜奇南下,觅篮舆追之,百里又及,相将于大峰岩次……分阉各得十六韵。” “毗陵”是徐霞客家乡江阴的古郡名, “篮舆”是竹轿子。 “大峰岩”即灵通岩。从《诗序》中可以得知,黄道周是乘竹轿子赶上徐霞客的,两人同游了灵通,还吟诗唱和呢。 黄道周(1585~1646)是明末最负盛名的大儒,长徐霞客一岁,两人又是知己,以黄道周的人格、人品而论,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相信这位先哲所言确凿无误。也就是说,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相信徐霞客这位大旅行家确实到过灵通。 灵通十八景之一“七星排井”,据民间传说。是七位名人游灵通时发现该井水清冽甘甜而命名的。七位名人为首的是黄道周、排名第二的就是徐霞客。当然,民间传说尚不足为据。但可以说明,徐霞客灵通之行在民间早巳广为流传。 那么,为什么在《徐霞客游记》中找不到这段旅途的记载呢?徐霞客不可能没有写这段旅途日记。现在,我们只能做出这样的猜想:这段旅途日记,由于某种原因(火灾?兵灾?)遗失了,以致没有被收入集中。或由于黄道周的缘故,编者不敢把这段日记编入集中。 徐霞客死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此时清兵尚未入关。而黄道周是在清顺治二年在江西婺源被清兵所俘,次年(1646)在南京慷慨就义。黄道周是前朝重臣,以抗击清兵闻名于世。清初,文字狱之风甚盛,《徐霞客游记》一书的编者,不敢把黄徐二人同游灵通这段日记编入书中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有必要补上一句,《徐霞客游记》是徐死后由季会明等人整理而成的。后人整理前人的著作时,“遗珠之憾”是常常发生的。 3、灵通七贤 灵通十八景,大都是自然景观,天地造化。能称 得人文景观的,大概只有“七星排井”一景。七星排井在灵通寺外南边十数步山崖路边,米斗大小,排列如北斗星,井中清泉如注,纯净甘咧。相传,八仙造了灵通十七景后,余兴未尽,为激励后人,当即开凿七口泉眼。永志黄道周、徐霞客、林 灵通七贤,首推黄道周。黄道周(1585~1646)字幼元,号石斋,漳州铜山(东山)人,为明末最负盛名的学者和抗清爱国志士。黄道周对灵通山情有独钟,青少年曾在山上读书,成名后又多次携侣游山,吟诗唱和。他在《梁峰二山赋》中称赞灵通诸峰“一一与黄山相似,或有过焉,无不及者。”灵通山赋于黄道周智慧和灵感;黄道周的名声和文章诗赋也为灵通增色不少,此所谓“名山名士两相益”也。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江苏江阴人,为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旅行家,是中国以旅行为毕生事业的第一人。明崇祯六年(1633)秋,徐霞客南行漳州,访黄道周,一同游览灵通山。据《漳州府志》载,两人“相将于大峰岩(即灵通岩)”,“分阄各得十六韵”。黄诗尚存,徐诗惜已佚。 林1636)字实甫,漳州龙溪人,明万历丙辰科探花,官至东阁大学士。陈天定字祝皇,是林 张士良(1578~1664),字思源,号起南,漳州平和新安里菜埔村(今属云霄县)人,万历已未科(1619)进士,官至宁波知府,后辞官还乡,在灵通狮子岩隐居修行。其手书的摩崖石刻“天子万寿”、“自度度人”今存。 陈扬美(1573~1641)字新冶,漳州平和人。陈扬美与张士良同科中举,历任大理寺卿、温州知府,曾为东林党人拆狱平反,伸张正义,为世称誉。陈扬美与张士良友情甚好,多次同游灵通,吟诗唱和。 张一栋,字任甫,号起东,漳州平和人,万历丙辰(1616)进士,历任两淮盐运使,肇庆知府,晚年归隐,憩息灵通山,甚得乡人敬仰。 灵通七贤都是明朝末年文化名人,除徐霞客,又都是漳州人,互为挚友。至于民间所传七人“同日游山”,可惜目前尚未找到有关史料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