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楼]: 福建长乐漳港镇仙岐村有一座显应宫(又称大王宫),于清光绪年间因海啸而沙埋于地下。这座沙山下埋藏的宫庙,直至1992年福州修建长乐国际机场才偶然出土。当时由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与福州市文物考古队联合发掘,发表了《长乐漳港大王宫遗址清理简报》。显应宫地宫 特指出土遗址部分 共有5座神台,供奉着大王及夫人、临水夫人、马将军、天妃和巡海大臣(神)5组、计有50多尊彩泥塑像。其中位于前殿左侧神台上的,是根据民间传说定名为“巡海大臣(神)”的一组彩塑,共有10尊,与前殿右侧的天妃彩塑组群置于完全对等地位,颇为引人注目。 要了解巡海大臣(神)彩塑到底为何方神明,关键是对为首的塑像进行认定。这组彩塑居中是一男性,高100厘米,坐姿,显然是这组神像中的主体塑像。塑像面如满月,表情慈祥,坐姿优雅端庄,身穿红色圆领袍服,胸前、两袖均有贴金纹饰,左手置于膝上,右手扶在腰间所束带上,脚下是一双皂色靴子。据笔者考察,这尊主体塑像就是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下面拟就几点进行说明。 1.从小说中的太监形象入手。谈到明朝郑和的形象,就会令人想到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简称《西洋记》)中关于郑和的图像资料。这部小说的重要学术价值,早已为学界前辈向达、赵景深所肯定。《西洋记》作于万历年间,当时刻本全名是《新刻全像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每回有图2幅。因此,其中不仅有关于郑和衣冠的记述,珍贵的是还配有图像。书中第四十六回《元帅亲进女儿国南军误饮子母水》,详细描绘了郑和的衣着装扮:“头上戴一顶嵌金三山帽,身上穿一领簇新蟒龙袍,腰里系一条玲珑白玉带,脚下穿一双文武皂朝靴。”将第二十一回《软水洋换将硬水吸铁岭借下天兵》的插图所绘,与上述记载相对照,可得到一个完整的郑和形象。那么,再将《西洋记》中的记载和图像与显应宫的巡海大臣(神)塑像比照,可以说是吻合的。而且,《西洋记》的记载也并非孤证,如世间万象“不徒肖其貌,且并其神传之”的世情小说《金瓶梅》,第七十回记西门庆结识端妃马娘娘宫中的何太监,何太监新得到皇帝赏赐的蟒衣玉带,装束即是“身穿大红蟒衣,头上戴三山帽,脚下粉底皂靴”。这一记述与显应宫塑像中的主体塑像形象也并无二致。这里列举的都是小说家言,是否可作为依据?实际上,民间宫观所祀的神像,本来大都来自里巷传说或者小说、戏剧中的形象,比如关帝庙中关羽塑像是根据《三国演义》中描绘的形象造型的,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显应宫塑像的造型当不例外,应该也是来自传说或小说。 2.从明朝衣冠制度出发,对塑像的装扮进行考察。先看塑像头上所戴帽子,上述所谓的三山帽,是明朝中官(太监)所戴的一种官帽———它不同于一般中官帽,帽后没有二条方带,是以漆纱制成,圆顶,在帽后高出一片山墙,中间凸,两边略削,呈现三山之势,故名。(明王圻《三才图绘》中绘有三山帽图)再看塑像身着的衣服,上胸、腹、袖等处贴金,明显是织金蟒纹饰,也就是蟒袍。查阅史料,明太监刘若愚撰《酌中志》卷十九《内臣服佩纪略》载太监服饰:“圆领衬摆,与外廷同。各按品级,凡司礼监掌印、秉笔及乾清宫管事之耆旧有劳者,皆得赐坐蟒补。”那么,明初的蟒服是否也是一种特赐呢?《明史·舆服志》记载,按《大政记》,“永乐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制如曳撒,绣蟒于左右,系以鸾带,此燕闲之服也。……贵而用事者,赐蟒,文武一品官所不易得也。单蟒面皆斜向,坐蟒则面正向,尤贵”。由此可知永乐年间的亲信宦官,都是衣蟒服。郑和深得永乐皇帝宠信,身着蟒袍可确认无疑。还有,塑像的腰带,可以认为是一条白玉带。明初规定,只有一品官员才可以佩带玉带,这里显示出郑和地位的尊贵。最后,明朝官员一般脚蹬皂色朝靴,而塑像也正足蹬着一双皂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