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土楼游记 夏玫 怀着一份愉快的心情,约同家人开始了我的长假之旅,目的地是向往已久的永定土楼。 3日早上6点,观看今日气象简直好极了,我整装待发,心情有点激动,不知为什么只要是出行,我都会兴奋不已。因为事先只是在网上了解相关的部分资料,于是就拿了一本地图,沿着路线驱车一直往前走,一路上大家都兴高采烈,尤其是我那可爱的小侄女,她的旅游反应比我还强,一上车就开始不停的吃东西,好像要先吃饱了才有“力气”痛痛快快的玩,此时我对“养精蓄锐”一词有了另外一番理解。上高速,下高速,过隧道,一路风景迷人,小侄女不停的拍着她那小手大声叫着,乍一看真像个专业的导游,正在给她的客人们介绍沿路的景物,只可惜我们都听不太明白。 中午下车吃午饭,1个小时后继续前进,由于对路线不了解,直到15:20才到了美丽的土楼所在地——湖坑村,神秘的土楼马上就要显现在眼前了,可我那可爱的小侄女竟在这关键的时候睡着了,只能等她醒来,没办法我决定把她弄醒,推开车门小家伙竟突然睁开眼睛,说的第一句话:“我要去玩!”呵!周围好多的人、好多的车,可土楼暂时却还没有出现,问询后才知道原来到土楼还要走一段山路,车子上不去,于是我们决定“弃”车继续前进,大山里的空气格外的新鲜,大山里的人们也特别热情,看见游人,微笑着问好。 我牵着小侄女,漫步在大山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大概走了近20分钟,终于迎来了第一座土楼——建于1912年拥有土楼王子之称的振成楼。好雄伟的一座实实在在的土楼,圆的墙、圆的瓦、圆的屋檐、圆的家,像一个宝塔,又像一个很大很大的圆柱体,太神奇了,外层全是用黄土磊成的,可却非常的结实,古老的木门显示出它历经了多少岁月的沧桑,门楣及大厅内有民国初黎元洪大总统的“里堂观型”、“义声载道”等题字,楼内还有词二十余幅,这一“东方建筑明珠”充分展示了土楼文化的内涵。游人们不停的拍照,流露出一份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楼内不仅有人居住而且还有许多漂亮的手工艺品,非常精致且具有当代文化气息,5元就可以买到一个当地人亲手绣的可爱小背包,还有古香古色的小扇子,美丽的客家女图案等等,小侄女是见到什么都想去摸一摸,看一看,这一点她和我很像。 离开了振成楼,步行10分钟左右来到奎聚楼。奎聚楼建于1834年,用了近五年时间建成,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这是一座宫殿式结构的方形土楼,远看颇有“布达拉宫”般的气势,从高处看,楼宇与背后的山脊连城一体,如猛虎下山,奎聚楼即是“虎头”,楼前围墙上有两窗,似虎眼,建筑时便是根据虎形地理特点而设计的,设计人是翰林学士巫宜福,他与楼主林奎扬是结拜兄弟。当地人说从这幢楼走出的大学生及海外华桥有60多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奎聚楼的建筑特点是中厅高,两厢低,经170多年风雨,岿然如山。中门平时不开,贵客来时,才打开中门迎接。 天色慢慢的暗下来,土楼里的灯光亮起来了。小侄女喊着要吃饭,可眼下我们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啊,但行李却都还在车上,怎么办?热心的当地人告诉我们可住在振成楼,20元/人,还有小饭店,真是太好了。晚上吃着当地颇有特色的小菜,香喷喷的米饭,一家人虽身处异地但也其乐融融。旅馆的房间很小,但却不失主人的精心布置,木制的地板,木制的内墙,还有几张明星的照片哟!夜很静很静,没有汽笛的声音,也没有喧哗的吵闹,安静、自然、舒适。 次日早早的出发。因为今天须赶回厦门,却又不想错过最古老的土楼之王——承启楼。据传此楼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越时半个世纪,规模巨大。8:15我们到达了位于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承启楼高大、厚重、粗犷、雄伟。“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这是对该楼的生动写照。1986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该邮票在日本还评为当年最佳邮票,这正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离开美丽而又神秘的土楼之地,回到厦门,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慢慢的回味着此行的乐趣……   lo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