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闽西南土楼完全攻略之永定土楼

[游记]闽西南土楼完全攻略之永定土楼

2007-07-16    

永定县是许多人游土楼的第一站。
这是一个拥有四十多万人口的闽粤边陲大县,历史上一直动荡不安,明成化14年从上杭县分出置县,取名“永定”,意为“永远安定”。永定东连南靖县,东南与平和县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的大埔县、梅县接壤,西北和上杭县相连,东北与龙岩毗邻。公路四通八达,省道纵贯南北,梅坎铁路横穿境内,深圳至福州、广州东至厦门的快速列车均停*永定站。
(友情提示一:k367次深圳至福州,21:16始发,4:53到永定
2274/1次福州至深圳,20:12始发,7:56到永定
2281/4/1次广州东至厦门,20:30始发,7:09到永定
2282/3/2次厦门至广州东,15:58始发,22:49到永定)
(友情提示二:公路方面,从广州、深圳、汕头、梅州、大埔、福州、厦门、漳州、三明、龙岩均有班车直达永定,永定至土楼旅游景区所在的湖坑、下洋、高头等乡镇,则班车更多,同时还有的士、摩托车可以雇用,价钱由双方协商)

1、洪坑土楼群: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
(友情提示:洪坑土楼群位于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初由政府投资建设成为“洪坑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村里有方圆土楼四十多座,其中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文化村”是目前开发最成熟、规模最大的土楼旅游景区,门票40元)

清澈的洪川溪轻盈地穿过村庄,村头大桥、月娥桥、万基桥……大大小小五座桥连接着整个村庄。青山如黛,溪流潺潺,绿荫如盖,阡陌纵横,古色古香的土楼星罗棋布,像是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宝珠。这就是洪坑土楼群,这里有46座明清建造的土楼,雄伟古朴,富丽堂皇。
说到洪坑土楼,首先不能不说到林氏三兄弟。清朝末年,林德山、林仲山、林仁山三兄弟,经营条丝烟和烟刀生意,产品畅销日本、东南亚各国,积攒了大量财富,富甲永定。1880年,三兄弟便合资20万光洋建造一座府第式的方型土楼——福裕楼,外形像三座山,隐含三兄弟“三山”之意。整座楼在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里面则分为三大单元。1909年,因为人丁兴旺,林仁山又开始筹划兴建一座土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建楼的事几度搁了下来。1912年,林仁山在未能建成土楼的遗憾中离开人世,其次子林鸿超继承父志,亲自设计并邀集叔伯兄弟合资共建,历时5年,花费8万光洋,终于建成了振成楼。
如今的振成楼已是闻名遐迩,远远望去,气势磅礴。这座巨大土楼,由内环楼和外环楼组成,占地5000平方米。人们一般把振成楼当作圆楼,其实它是一座八卦形的同圆心内外两环的土楼。外环四层高16米,一共有184个房间,内环两层,有32个房间。外环以标准八卦图式分为八卦即八大单元,一卦设有一部楼梯,从一层通向四层。每卦之间筑青砖隔火墙分开,但有拱门相通,如果关起门来,便自成院落,互不干扰,开门则全楼贯通,连成整体。
走过振成楼的楼门厅,面前是二层的内环楼,门楣上刻着“里堂观型”四个字,出自当年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的手笔,意为“乡邻学习效仿的楷模”。楼主林鸿超在1913年做了北洋政府的参议员,曾与黎元洪共事,振成楼落成时黎元洪特地赠匾褒奖。
穿过两环两重大门,便是全楼的核心:祖堂。这个宽敞明亮的祖堂大厅,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多功能大厅,可供全楼人婚丧喜庆、聚会议事、接待宾客以及演戏观戏。正门两边耸立四根圆形大石柱,象征灵魂接天的意思,屋顶呈三角形,酷似古希腊的雅典神庙。土楼虽土,却是外土内洋,中西合璧。这些石柱高7米,周长1、5米,每根重达一万余斤,八十多年前没有机械作业,全*人工运进楼内并架构起来,实在令人叹服。
内、外环楼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口水井,恰好位于八卦的阴阳两极上。也许正是因此给这两口井蒙上一层玄秘的面纱。东边水井处于阳极,相传建楼之初,不少人常喝此井之水,后来都成了工匠师傅,故称为“智慧井”。西边水井在阴极,水质清洌,犹如镜子,喝入口中则清爽甘甜,据说常饮此水会使皮肤娇嫩,头发变得更黑更亮,所以就叫作“美容井”。游人到此,也就不能不喝几口井水。令人称奇的是,两井之间距离不过30米,同处一个水平面,水温、水位和水的清澈度却明显不同。楼里的镂空屏门、门上的木雕、螺旋形的铁栏杆,精致典雅,二十多对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远,无处不是完美的艺术品。

从振成楼继续沿着洪川溪往前走,脚下是苍老的石砌小道,两边是一座座古老的土楼,星星点点散落在小河畔和田野上,河边一棵棵高大的榕树撑起了大片的树荫,树荫里有供人休息的石凳石椅,还有小小的土地庙,四处一片乡村风情,可是走到一处平地,你看到地势不高的坡地耸立着一座方形土楼,却像是宫殿似的巍峨壮观,那就是奎聚楼。
奎聚楼占地6000平方米,始建于1834年,历时5年,楼主林奎扬请他的结拜兄弟、当时的翰林学士巫宜福设计的。据说这是一块虎形地理,远远看来,整座楼与背后的山脊连成一体,犹如猛虎下山,奎聚楼即是“虎头”,楼前围墙上有两扇窗,像是炯炯有神的一对虎眼。
奎聚楼的门联是:“奎星朗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像新。”走进楼门厅,面前是一座祖堂:儒林第。两边门柱上刻着一对简捷的对联:“干国家事,读圣贤书。”奎聚楼的建筑特点是前低后高,中厅高两厢低,高低起伏,似乎形成了一种森严的等级。祖堂的中门平时不开,只有贵客来到,才打开中门迎接,以示隆重。楼内檐梁雕刻十分精美,可惜“文革”期间受到严重破坏,令人唏嘘不已。

位于溪岸边的如升楼,是永定县境内发现的最小的土楼,楼体直径17米,楼高三层,16开间,在庞大的土楼世界里显得小巧玲珑。据说,楼主林高林有一天梦见一轮红日降落此地,认为此地风水绝佳,便从1901年开始筹措资金建楼,自己挑土,用了三年时间夯成这座小圆楼。之所以取名“如升”,是因为它太小了,像是客家人用竹筒做成的量米的“米升”,此外还寄托着楼主的美好愿望:如日东升、光明万年。
光裕楼建于1775年,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大楼为三层建筑,总计102间。楼内石门木窗精雕细刻,十分精美,是洪坑最早、最完整的方楼,此外还有庆福楼、玉成楼等等,随意走进看看,同样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旅游参考:洪坑村食宿、购物都比较方便,特别是振成楼里,现有14户人家,家家都在灶间里或者廊道上开店铺。
阿耕饭店的老板林日耕是楼主林仁山的孙子,年近五十,能说会道,热情爽直,中央电视台曾经给他拍过专题片。他经营的饭店能同时接待一百多人就餐,以包餐为主,一桌16个菜160元至200元,免费赠送一壶客家红酒,饭店同时向游客提供住宿床位,每床20至40元,学生可以优费,联系电话0597-5531369;
林尚上住在振成楼大门左边第一家,系楼主林仁山的曾孙,不善言词,但为人厚道,他原来和老婆一起经营楼主饭店,但因为老婆身体不好,就不开饭店了,而以卖土特产品为主,都是土楼乡村里有名的滋补药材,如清凉解毒的白花地茅根、滋阴补肾的老虎尾、消炎止痛的牙板草、治跌打损伤的龙骨风、治风湿酸痛的半枫荷等等,据说此类中草药材,台湾游客十分兴趣,此外林尚上也向游客提供住宿床位,联系电话:0597-5532336;
在振成楼祖堂一侧,林洪元独家出售用电烙铁在木片上“烙”出来的画,常在游客面前现场表演,在木片上“烙”出土楼的景观,看起来挺有意思的;
土楼里的房间大多比较简陋,只有一床一柜,有的有两张床位,大多没有电视机、电风扇,洗澡要到一楼;准备住宿者最好自带一把手电筒;
振成楼耳房和附近还有醒庐餐馆和乡村食坊等多家饭店,做的都是一些客家特色的菜肴,在我看来,最好吃最实惠的当推芋子包,一碗三元至五元,松软可口,味道十分鲜美。其制作方法听说很简单:选好芋子,刨去皮毛,煮熟,捣烂,晾冷,再拌入细洁的薯粉,用手揉搓,做成一个个如小孩拳头大小的团子,捏作包馅的外衣。再就是做馅,用精肉、鲜嫩笋、鱿鱼、香茹等切碎后入锅猛火油炒,加入适量食盐、胡椒、味精等,拌以稀薯粉浆煮微熟。最后把馅包入芋子皮,置蒸笼中猛火蒸十五到二十分钟,即可取食。游永定土楼一定不能错过芋子包,还有牛肉丸、菜干扣肉、酿豆腐、姜酒土鸡汤、笋干炒肉丝等等,都是味道极佳的土楼特色菜。
还有一道客家名菜“麒麟投胎”,据说乡村食坊的刘老板很拿手,价格70元左右,做法是:刚出生十到十五天、重约一斤半、尚未开目的小狗一只,宰好去内脏,卷成一团。再选一中等大小猪肚,洗涤干净,一端切开小口,把小狗放入猪肚内,再投入五片老生姜、少量食盐和米黄酒。然后,用小绳线缠住切开的猪肚口,将整个猪肚放入陶钵内,加盖封密,置钵于锅中,盖紧锅盖,文火隔水炖一小时即成。)

2、南溪土楼群:振福楼、衍香楼、环极楼……
(友情提示:湖坑南溪包括新南、南中、南江和实佳四个村,南溪土楼群绵延十几里,有土楼百余座,沿途建有衍香楼、实佳、南溪三个土楼观景台;最近的新南村距洪坑村八九里路,不通班车,如果没有自驾车,最好的办法就是雇摩托车了,如果你能砍价,来回的价格应该在30元左右)

振福楼位于下南溪,距振成楼不过4公里,背*青山,面向南溪,直对溪流的大门,像是一只耳朵每天倾听着流水的歌唱。远远看去,振福楼正好位于峡谷两侧的山峦之间,像是两座山之间的浮桥,恍若仙境。振福楼建于1913年,按八卦布局设计,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共有3个厅堂,96个房间,楼内用了许多石料和砖料,雕刻精细,富丽堂皇,被称为振成楼的“姐妹楼”。

衍香楼座落在新南村,据说楼的地势环境,左有“文星独秀,马鞍相随”,右有“鹦哥呈祥,架上金盆”,前为“笔架玉案”,后为“凤凰展翅”,衍香楼楼名的含义便是“繁衍子孙昌盛发达,书香门第世代流传”。楼外大门上书“大夫第”,两旁对联是:“积德多蕃衍,藏书发古香”,横披是“诗礼传家”。衍香楼的创建人苏谷春,少年时期家境清贫,中年后才有所起色,在家乡和上海等地经营条丝烟生意,生意逐渐兴隆。发家致富之后,苏谷春精心选择了一块地,于1880年兴建了衍香楼。
衍香楼高4层共136间,按八卦样式构建,楼的内厅仿府第式建筑,后堂、中堂、前堂依次排列,厅左右侧有厢房。厅内及楼外围墙、左右小门装饰精美,雕刻栩栩如生,书画龙飞凤舞。衍香楼主体直径40米,底墙厚1.5米,顶墙厚0.7米,墙高14.5米。大门上钉着厚厚的钢板,门内的顶端设有灭火的机关,据说曾有匪贼多次前来骚扰,纵火烧门,门上的暗道灌下水来,大火随即被扑灭。楼里有两口水井,即使楼被围困,楼里的人照样能够从容不迫地生活。
衍香楼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流水日夜奔腾的声音像是为它弹奏一曲世外桃源之歌。楼后耸立着三棵二百余年的古松树,苍劲青翠。1979年至1981年连续三年的夏秋之交的傍晚,古松的枝叶之间徐徐冒起烟雾,好像一片祥云,飘飘渺渺,直上云霄。远近乡亲叹为观止,扶老携幼前来观看。1993年5月7日傍晚,同样的奇观再次出现。对这个奇异景像,至今无人能够做出科学的解释。衍香楼因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纷至沓来而未能一见的游客向往不已。
(旅游参考:衍香楼现在还住了十几户人家,近百人。外地游客对衍香楼情有独钟,每天都有人在此留宿,楼主之一的苏恒瑞热情好客,他所经营的家庭旅馆有7个房间,干净整洁,每个床位每晚20元,学生还能打折,衍香楼不卖门票,以卫生管理费名义收取每个游客5元,苏恒瑞兼卖一些土特产,柿子、桃梅、菜干等等,还兼做导游,电话0597-5531847,手机13507527798)

环极楼位于南江村,距衍香楼不到一公里。古人说:“有水必趋东,无星不拱北”,其楼坐北向南,取名“环极”,意谓众星拱绕北极而旋转,是为尊贵。还有一种说法,环即圆,“圆”乃圆满,“环极”便是吉祥至极。环极楼是苏卜臣于清康熙癸酉年(1693年)建成的,全楼四层,高约20米,楼的直径43.20米,周长130米,底层墙厚1.70米,墙顶0.9米;第一层有32开间,建有一个较大的门厅与正厅,第二层禾仓有34间,第三、四层也是34间。环极楼的内环建有二厅十室,主要用来接待客人,另外还有男女浴室各二间。
在环极楼的中心点上,用力跺脚、大声呼唤或者高声唱歌,可以听到十分清晰的回声,犹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然而环极楼更神奇之处在于它不可思议的抗震性能,所以它有“抗震巨堡”的雅称。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2月13日永定发生七级地震,环极楼附近田里的泥浆喷起几丈高,环极楼楼顶的砖瓦几乎全被震落,大楼正面第三、四层楼的墙体裂开了三米多长一尺多宽,令人惶恐不安,以为大楼快要坍塌了,可是地震过后,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只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整座土楼又恢复了昔日固若金汤的雄风。现在,这条裂痕依旧醒目可见。
(旅游参考:楼里的苏广发老先生,白发苍苍而精神矍烁,对环极楼的历史掌故了如指掌,如果游客有食宿需要,可与他联系,电话0597-5531000)

沿山路往前五里路,从一石阶上山,即实佳土楼群观景台。放眼眺望,悠悠南溪穿过狭长山谷,溪流两岸,几个村子高低错落,百余座土楼巍然耸立,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层层梯田、潺潺小溪,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充满着田园牧歌的诗情画意。这些土楼里有一座俗称“八角楼”的东成楼,就建在公路边,四边的墙角由直角做成钝角,屋顶就变成了八角形,此外还有椭圆形的恒吉楼、方形的德馨楼,还有明璧楼、余庆路、天一楼、经训楼、东湖楼、庆阳楼、咸庆楼等等,如果时间允许,不妨信步入内,随意地看看。
再往前走,山路越来越崎岖不平,此条山道是通往平和芦溪的,路边有一块“南溪土楼群观景台”的指示牌,所指的山路有些陡峭,盘旋着直往山顶上而去。不知道转了多少道弯,转得有些头晕了,突然看到路边矗立着几棵参天大树,冠盖如亭,大树后面有一个村落。后来一打听,原来这里叫作蛟塘,行政上属于实佳村。半山腰的平地上立着6座方、圆土楼,墙体看起来还比较新,据说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楼内设计很简陋,不过楼内几个老人都很好客,操着生硬的普通话直问你要不要喝茶。登上蛟塘的一座山包,可以俯瞰南溪土楼群,只见青山绿水之间,百余座土楼星罗棋布,像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龙,蔚为壮观。

3、土楼王:承启楼
(友情提示:从振成楼到承启楼,仅有五里之遥。从永定到高头的班车,可以在承启楼门口下车,从另一方向的厦门、漳州开往永定的班车,也可在承启楼门口下车。这座上过邮票的土楼,虽然开发较早,2002年经过修葺,但至今保留着古朴的原貌,据说还是至今住人最多的土楼,共有300多人。承启楼门票30元,学生半价优惠。)

说到承启楼,首先不能不提到一句顺口溜:“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
承启楼坐落在高头乡高北村,依山傍水,面前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楼名是楼里出生的中山大学江静波教授补题,楼门联是:“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据传,承启楼从明代崇祯年间破土奠基,到清代康熙48年(1709年)方才竣工。三代人满怀夯造家园的雄心大志,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终于建成这座巨大的江姓家族之城。
站在承启楼外面,你开始感叹它庞大的体积,占地5376平方米,直径73米,外墙周长229米,这些数字冲击着你的想像力,可是当你走进楼门厅,你一定会更加惊叹,甚至忍不住惊叫出声:三环主楼层层叠套,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祖堂,就好像一支气势恢宏的四重奏乐章蓦然在你耳边奏响。
承启楼外环楼四层,每层72个房间,第二环楼两层,每层40个房间,第三环楼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是祖堂。三环楼就像三员大将紧紧守护着祖堂。这就是土楼大王的威仪,庄重而又壮观。
承启楼里保存着当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人的题匾数十个,最珍贵的莫过于楠木寿屏了。这件稀世奇珍是乾隆19年(1754年),承启楼创建者江集成次子江建镛7旬寿辰时,朝中尚书、京城太学士们合赠的。寿屏由12扇楠木板连接而成,雕刻面积达15.03平方米。正面中间雕刻一幅特大的《郭子仪拜寿图》,上下两边分别为《二十四孝图》和《四季图》,雕刻着从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到凡夫俗子、平民百姓,凡187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据说不久前有人出八千万元购买,被承启楼人断然拒绝。
4部楼梯,400个房间,假如你要每个房间住上一天,那么你一年也住不完。承启楼最多的时候住过80多户人家,600多人。据说有的新媳妇嫁到承启楼,一年多了,还无法认识全楼的人。承启楼里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到一楼人和睦相处的情景。

同在高北村,还有一座三环式圆楼,叫作深远楼,直径70米,略小于承启楼,结构完全相似;深远楼建于1935年左右,它不像其它土楼有一扇坚固的大门,也许它根本就没建过大门,一条通道长驱直入楼内。这座三环式圆楼外环有72开间,一些房间已经损坏,装饰简陋。在高北村,最古老的土楼是建于明代的五云楼,至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还有一座四角形的世泽楼,夯造时间与承启楼相近。在公路下,有一座顺源楼,屋顶是五角形的,俗称五角楼,楼里有一石阶由下往上,目前仅住两户人家,显得很寂寥。

(旅游参考:承启楼的江胜安是个朴实忠厚的中年人,他的家庭旅馆可以接待30人住宿、50人用餐,据说生意不错,毕竟承启楼名气太大了,游土楼非到承启楼不可,假如你需要食宿服务,最好事前与江先生联系,电话0597-5571695,手机13850613653;
承启楼门口左侧的公路边,有一间农家饭庄,做的客家菜十分地道,而且十分便宜,老板叫作江云南,饭庄后面有一个小山坡,种着柿子、李子、桃子等多种果树,如果适逢收获季节,你不妨提一竹篮,一边品尝一边采摘,最后再向江老板称斤论价,也许你有必要记住他的电话0597-5571786,手机13859539146)
4、天下第一农家:遗经楼
(友情提示:高陂镇位于永定县北部,与新罗区相连,地势较为平坦,从永定、龙岩均有班车直达。)

你先想像一下它有多大吧:天刚蒙蒙亮,你从一楼走到五楼,把房间、厅堂的门窗一扇一扇地打开,然后又从五楼到一楼,把打开的门窗全部关上,这时,天黑了。
这就是遗经楼,座落在高陂镇上洋村,号称“天下第一农家”,它由前中后三座五层方楼和左右两座四层方楼组成,既是一座庞大的土楼,又是一个壮观的土楼群。遗经楼东西宽136米,南北长76米,主楼高17米,占地面积10336平方米,房间400个、厅24个,如此浩大的工程,据说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开始动工兴建,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整整用了七十年才建成。楼主陈华兴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烟商,据说他购买遗经楼地基的最后一块地,是用银元铺满地面购得的,可谓财大气粗。
远远看去,遗经楼高低错落,外墙白灰晶莹闪亮,大门楼高大气派,高6米,宽4米,犹如城门。走进大楼就像走进宫殿,首先是一片卵石铺设的外天井,两边各建有一座平房做学堂,上下两层,大厅可供百余人上课,现在你似乎还能听到一阵朗朗读书声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学堂里别有洞天,还有一个小天井,遥想过去,莘莘学子围在这清静凉爽的天井读书,一定非常惬意。
走进第二重门,就来到了主楼。在那大天井上,有两座房子,前为仓库后为祖堂。遗经楼门中有门,楼中有楼,就像一个巨大的“口”字,里面包了一组“口”字形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回”字形整体造型,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刚一走进楼里,不免令人觉得杂乱,实际上,遗经楼的每一座方楼既是彼此独立又是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其造型布局显示了五凤楼的特点:突出中轴、前低后高、左右平衡对称。在遗经楼里,花园、鱼塘、水井、磨米房等等,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现在,偌大的遗经楼里,还住着一百多人,已经显得空寂和冷清,只有踏访而来的游客不时地打破它的宁静。当你独自走在遗经楼的走马廊上,看到门内有门,楼内有楼,也许会有一番思古幽情油然而生。

与遗经楼隔溪相望的是一座天后宫。天后即妈祖,为海上保护神,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数千座天后宫,但是位处远离海洋的偏远山区,却并不多见。此处天后宫为当地西陂村林氏家族建造,前端是五凤楼的两堂两横平房,总共有36个房间,下堂正中位置上有一座精美绝伦、古香古色的傀儡戏台,五凤楼的后堂位置上便是巍然耸立的土楼塔,塔高七层,高40米,下半部为方形,上半部为八卦形,总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
天后宫的土楼塔始建于明嘉靖22年(1543年),明万历元年(1573年)建成,其超群不凡的夯土技术代表了中国古代夯土文明的最高水准:塔体底层土墙厚度仅有1、1米,一直夯到第三层20米高之后,第四层开始改为砖墙,又往上砌起了20米。底墙厚度与楼高之比,达到了不可思议的1:40,据有关专家考证,这是一个超极限的数字。那削瘦的土墙像顽强的臂膀承受着整座塔楼的巨大重量,四百多年来安然无恙,即使是六级地震也没能让它裂开一道缝。

(旅游参考:遗经楼、天后宫目前均不收门票,同时也没有食宿方面的服务,如果有需要,只好到镇上去,好在它们离镇上只有二三里路程,雇摩托车3元左右,也算方便。)

5、其它几座不能错过的土楼
(友情提示:从高陂镇到抚市镇,只有半小时的车程,经抚市镇政府往右,不过十余米便是社前方楼群,前方一座天后宫后面便是新民村,即永隆昌楼的所在地。)
永隆昌楼其实是两座大型方楼福盛楼和福善楼的联合体,福盛楼的门楼上刻着“大夫第“三个大字,福善楼的门楼上则是“中议第”,永隆昌并非正式楼名,而是过去楼里经营烟丝的商号,便约定俗成地以此称呼自己的住宅。永隆昌楼始建于1851至1861年间,1874年完工。两座楼连接而成,又各自独立,一共占地将近两万平方米,结构布局基本相似,前后左右高低错落,外围楼高四层半,正楼五层半,里面还有一些二三层的楼房,主要是私塾、帐房、碓米房、佣人宿舍等等。永隆昌楼一共有20个天井、144部楼梯、92个厅堂、624间房间、70口水井,重重叠叠,庞大复杂而又变幻莫测,让人一走进楼里,就像走进迷宫一样晕头转向。
这种像官家府第一样的庞然大物,我们一般只有在小说里和电视屏幕上才能看到它的巍峨形状,可是它却真实在出现在山高水长的山村一隅,不过是普通村民的家园,真是让人兴趣盎然。

与永隆昌楼相隔一块稻田和一条机耕道,便是社前方楼群,十几座方形土楼看似杂乱无章地分布着,其实每座土楼之间都有水泥道相通,交错纵横,很容易让人失去方向感。据说这里的土楼最老的已经三百多年了,土楼间是稻田和菜地,还有几堵坍塌了一半的土墙突兀地站立在田地中间,墙上爬满了草藤。
如果有时间,在这片尚未开发、整治的方楼群随意地走一趟,一定更能感受到土楼那种原汁原味的土香土色的人文气息。

从抚市往湖雷,大约也是半小时的车程。馥馨楼就位于湖雷镇下寨村的公路边,根据此楼居民孔氏族谱记载,它建于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是闽西南现存最古老的土楼。一千两百多年来,馥馨楼在岁月无情的磨蚀里,墙皮剥落,变得坑坑洼洼的,在太平天国时期,大楼一角还被火烧毁,但是整座楼至今依然坚不可摧,前些年,楼内人家觉得只有一个门出入不便,想要在楼后增开一个小门,几个壮汉挥起开山锄,乒乓一声,锄头被墙壁重重地弹了回来,锄嘴倒卷了一个口子,而墙壁除了出现一个白点,蚊丝不动。楼里人家只好请来石匠,像打石头一样,叮叮当当,一小块一小块地凿,起早摸黑干了二十多天,方才凿出一扇窄门。馥馨楼没有石基,这是沿袭了中原先祖的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充分说明客家土楼与黄河流域传统民居的渊源关系。墙体全部以土夯成,墙厚1、3米,高三层,它的内部格局与通常方楼不同,是上下两堂式,走进楼门厅就是下堂敞厅,前面相对的是中堂敞厅,这种突出中轴、左右匀称的建造理念很接近五凤楼的模式。
馥馨楼四周原有四米宽的濠沟,楼里人家以吊桥进出,整座楼就像一座城堡一样,易守难攻。1949年后壕沟填平了,现在变成了一条淤泥的小水沟。馥馨楼的衰败令人感叹,经楼里一中年人介绍,我们驱车来到前面三四里路的湖瑶村,村里有一座太平天国时期烧毁的方楼,如今已经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了,当地人都叫它火烧楼,只见楼里长满了一人高的杂草,四面土墙依然挺立,长时间的风吹雨淋也侵蚀不了它坚固的墙体。

从下洋镇驱车前往初溪村,山道崎岖,很容易让人疲惫,但是经过一阵艰难的颠簸之后,远远望见一座村庄,一座又一座的土楼,好像一只只飘浮的飞碟,接连扑入眼帘,你疲惫的身体一下子就会变得振奋起来。
那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土楼村庄。5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高低错落、条理井然地散布在一片开阔的盆地上,一条河卵石小道像纽带一样联接着每座土楼,背后是青山密林,山坡上层层叠起的梯田,那碧绿的禾苗与茶树在山风的吹动下,绿浪奔涌,好像为土楼群竖起一道涌动的绿色屏风,一字排开的三座圆楼在两端的两座方楼的簇拥下,一起面对流淌的小溪……
这就是初溪土楼群,像是一颗埋藏在青山绿林里的未经雕琢的宝珠,散射出一片质朴的光芒。隔着流淌的小溪,一些老人坐在土楼门边一排长凳上,说话声和着流水声在山谷间飘响。溪堤高筑,一座桥通向山的这一边。桥的不远处,很随意似地散落着几棵古榕,葱茏如盖。
初溪土楼群主要包括5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这些土楼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庆”字,如集庆楼、绳庆楼、余庆楼、善庆楼等等,简要的方块字寄托着土楼人朴素的心愿。大约在六百年前,一个徐姓的人家为了躲避中原战乱,扶老携幼,背井离乡,他们几经辗转,来到了初溪这块地方。
集庆楼是初溪徐氏家族建造的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圆楼,是徐氏三世祖于明永乐17年(1419年)兴建的,距今已有580余年。在永定境内现存的360余座圆楼里,格局几乎都是相似的:全楼有两部至四部公共楼梯,底层地脚相通,而且每一层的走马廊像圆环一样畅通无阻,唯独这座集庆楼别出心裁,从底层的灶间开始,每户人家从一层到第四层,都各自安装楼梯,各层的通道也用木板隔开。72道楼梯把全楼分割成72个独立的单元。房间、楼梯和隔墙用杉木材料构建,全*木隼头紧密地衔接起来,一枚铁钉也不用,至今仅有些许的歪斜,令纷至沓来的旅游者和日本、欧美的建筑行家叹为观止。集庆楼的这种格局与华安二宜楼、平和绳武楼有些相似,每户人家面对着共同的天井,而当他把自家的小楼门关上,他又有了一个相对独立与私密的家。这种聚族而居又彼此独立的模式,在动荡年代里,既避免了一般土楼过度公共性的缺点,又消除了单门独户的恐惧心理,实在是公私兼顾、两全其美的创造性设计。
但不知为什么,集庆楼之后,初溪人再也没建造类似的土楼了。在此后几百年间陆续夯造的土楼,或方或圆,高大雄伟,所有的楼层都是环环相通的,显示出一种人丁兴旺、安居乐业的气像。善庆楼是初溪最年轻的土楼,建于1979年,一楼走廊及天井全部用同一规格的方形花岗岩铺就,采光通风的效果极为明显,走进楼里犹如置身于阳光明亮的广场。
据说这个只有2000多个人口的土楼村庄,在厦门、汕头等地开办了40余家木材制品厂,在外面当老板和打工的就有1000多人,当年他们的祖先从远处走来,现在他们向着更远的地方走去,这里面体现着一种坚忍不拔、努力进取的客家精神。这个遥远的土楼山庄并不寂寞,逢年过节,在外面闯荡的人便提着大包小包赶回家乡,每一座土楼都像赶集一样热闹非凡,充满着喜气洋洋。在平时,不管谁家6旬以上的老人谢世,村里都要燃放三声铳炮,村民户户停炊,纷纷赶来吊唁和帮忙。要是有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全村敲锣打鼓、燃放爆竹,宰鸡杀鸭,好像过年一般。

(旅游参考:目前这些景点,要么尚未列入旅游线路,要么旅游设施很差,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最好能自驾车前往。)

原始链接:http://ctrip.avl.com.cn/Community/Route_sugg/Show_sugg.asp?writing=1587272
转自:93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