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人是苏卜臣,于1693年建成这座土木结构的大圆寨。全楼四层,高约20米,楼的直径40多米,底层墙厚1.70米,墙顶约1米;第一层32间(作厨房与餐厅),并设有一个较大的门厅与正厅、第二层34间(作贮仓),第三、四层各34间。楼的内环建有二厅十室(作待客之用)与男女浴室各二间。楼内走廊宽1.5左右,楼外檐廊宽1.8米。楼门高3米,宽3米多,加钉了铁皮。楼的内外各有水井一口。楼外附属建筑还有卧室16间、马房8间、碓磨房6间。环极楼现住有21户,116人。苏卜臣裔孙在本乡有400余人,不少在南洋,其中侨居缅甸较多。 取名“环极楼”,有一种说法是:北极星又称北辰星,居子位向午方,常居其位而不见移,为天体众星之主。有人作诗说:“有水必趋东,无星不拱北”,意思是众星拱绕北极而旋转。这座楼坐北壬子向丙午之位,所以取名“环极楼”;还有一种说法是:环即圆,“圆(环)”乃吉词,“环极”,即愿其吉祥(圆好)至极。 环极楼最大的特点是抗震性能特强,300年来历经多次地震,据说,解放前永定发生7级大地震,附近田里的泥浆水喷起几丈高,楼顶的砖瓦几乎全被震落了,余震数次,共计十余分钟,环极楼正门上方第三、四层厚墙被震裂,裂口近20厘米,长近3米一尺多宽。可是地震过后,由于圆楼的向心力和架构的牵引作用,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仅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而整个楼体安然无恙、巍然屹立。有的日本朋友参观后说:“这样的楼建在我们东京那就太好了!” 在环极楼的中心点上,用力跺脚或放声呼唤、歌唱,可以听到十分明显的回声,好像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环极楼还有一个很特别之处:楼内部中心环无祠堂之设,而是空旷的院落。这在永定众多土楼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在重礼循纲的封建社会是不可思议的。环极楼因此又被称为“忤逆楼”。人们在感叹环极楼的建筑艺术时,也不无敬佩建筑师的富有创造性的反叛精神。 楼里的人们都非常热情,进去后有人会给你上茶接待,回答问题,但走时别忘记给5元的卫生费。  承启楼----土楼之王 承启楼位于高头乡高北村,据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阅时半个世纪,其规模巨大,造型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这是对该楼的生动写照。 承启楼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米多,全楼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层,高16米,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圈二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圈为单层,设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3个大门,2口水井,整个建筑占地面积5376平方米。全楼住着60余户,400余人。承启楼以它高大、厚重、粗犷、雄伟的建筑风格和庭园院落端庄丽脱的造型艺术,融与如诗的山乡神韵,让无数参观者叹为观止,台湾小人国和深圳锦绣中华都有承启楼模型。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号称“土楼王”,与北京天坛、敦煌莫高窟等中国名胜一起竞放异彩。 1986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该邮票在日本评为当年最佳邮票。 承启楼的门票要30元,若要讲解另交30元,其实你可以一分不出,因为此楼有东门,南门,西门,正门为南门,是收票处,东门处有个卖杂货的江先生,是个退休工人,心地很好,他可为你免费讲解,他说他是土楼的人,有这个义务,但最好帮顾一下他的生意。 南靖田螺坑的土楼群,主要是“四菜一汤”,即一园四方,售票处对面是观景台,门票20元,不在观景台看可不买门票。 南靖书洋镇的裕昌楼是非去不可的,此楼又叫东倒西歪楼,全楼回廊的支柱左倾右斜,最大倾角达15度,人在楼上总担心会垮掉,不由拔脚往楼外跑,但楼建于1308--1338年间,至今已六百多年了,有惊无险,风雨不动安如山,而且一直以来人才辈出,有明清进士,现代的大学教授,厅级干部;你进去后有个年青人会收你5元钱,为你讲解,但摩托司机提醒我,他会叫你喝茶,若不买他的茶叶,最好不要喝,他的茶叶不怎的。听完楼主的讲解后果然叫我喝茶,我尝了一下井水,味道不怎么样,便谢绝了。 回去的路上经过塔下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坐落在小溪两岸。据说塔下的名字便是取自“踏下”,即从山上踏下之意。走进塔下村,土楼渐少,一路拱桥、丁步、流水、人家,有八九分的江南风韵。 旗杆林在塔下村的张氏家庙外,是代表村里功成名就的人物。塔下村之所以为外人所知、被视为研究客家文化的典型,正是因为有这些石旗杆。按张氏族谱规定,凡中举、中进士或取得一定官职的乡贤,可在家庙前立石旗杆,以示褒奖,激励后人。 说起张氏家庙和旗杆林,村里人都很自豪:从这里走出了上万名华侨,其中包括不少名流巨商,而且塔下也一直是周围百里最为富有的村庄。 塔下村又被誉为“闽南周庄”,这个村的历史悠久, 建于1426年,现有三百多户人家,土楼沿河而建,并非常均匀地分布在两岸,土楼形态丰富,有常见的方形、圆形土楼,还有围裙形、曲尺形土楼,最独特的是还有浙杭水乡模式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 小桥流水,每隔不远就有一条小石桥跨越两岸,那水中倒影的小土楼错落别致,那岸边是青青的杏树,那水边村妇浣洗的锤声水声悦耳动听 。让人们感受“枕水声入梦,踏涟漪醒来”的美妙梦境。楼前屋后铺就的卵石小径,被人们的足迹磨得圆润,细雨轻烟,闪出柔和的光泽。走在塔下河边的小路上,空气清纯,让人嗅出许多逝去的年代,追寻历史行走的印记。一两队农户放养的鸭子,正悠闲地划著水。 游荡其间,很有超然世外的恍惚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