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王墓系公元七~九世纪吐蕃王朝第二十九代赞普至第四十代(末代)赞普、大臣及王妃的陵墓群,位于山南琼结宗山西南方向,现属琼结县琼果区,整个陵墓群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是西藏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的王陵。各墓封土高大,高出地表约10米左右,远望犹如一座座起伏的小山。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松赞干布墓和与松赞干布墓邻近的赤德松赞(798-815年在位)之陵。 靠近河边的一座大墓据说是松赞干布之墓。墓上有座小庙,里面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是守墓人的居所。据史料记载,墓内共设五个神殿。墓长一箭之地,宽约100公尺。墓的大门朝西南开,面向释迦牟尼的故乡,以示对佛祖的虔诚。墓中的神殿里供有松赞干布、释迦牟尼和观世音的塑像,还有大量的金银、珍珠、玛瑙等随葬品。墓左面埋有他出征时穿的金盔甲一副,脚部埋有珍珠2.5克(克,是藏族重量的单位,约28斤)。墓右面埋有用纯金作的骑士和战马,作为松赞干布死后的侍从。 藏王墓墓群背靠丕惹山,前临雅砻河,说明吐蕃当时已很注重“背山面水”的“风水”了。整个陵墓群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各墓封土高大,高出地表约十米左右。墓顶呈平顶形,跟内地馒头形封土显然不同。关于藏王墓究竟有多少座众说不一,由于长年水土流失及流沙的堆积,位于山坡的几座陵墓已与丘陵相混,不易辨认,从现在看到的封土堆似为九座。 据藏文史料记载:“君死,赞普之乘马、甲胄、珍玩皆入墓”;“墓内九格,中央置赞普尸,涂以金”;“墓内设有经堂五座,藏各种珍宝”等等。另据唐朝官员刘元鼎记述:当时吐蕃赞普死后,不仅有随葬品,而且还用活人殉葬,其方法是用二根削尖的木棍刺进殉葬人的左右二肋骨放血,血尽致死。 在藏王墓前有吐蕃时期的石碑二方。一方是赤德松赞墓碑。碑上覆宝珠翘角盖顶,顶下浮雕流云,四角为飞天,刀法精简,线条流畅。正面刻古藏文,碑文内容主要记述了赤德松赞一生的业绩,称颂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宽宏大度,勇毅不拔,骁武娴文”的赞普;另一方顶为重珠,盖下有承柱,亦雕流云,但无飞天,两侧为云龙纹。碑的南面刻古藏文,碑文已多风化剥落。藏王墓前,尚有镇墓石狮一对。刻工简练,形象生动。 藏王墓不仅反映了一千多年前西藏的丧葬制度和墓葬水平,同时它对于研究吐蕃王朝的兴起、衰落具有重要价值。一九六一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