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走进布达拉宫]游记、攻略、结伴同行 |
[游记]走进布达拉宫]游记、攻略、结伴同行 |
2008-01-26 pigtour.com |
在晨曦中我们随着朝拜的藏民和游客走向布达拉宫。布宫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宏大,是建筑史上少有的珍品。它面前的台阶上有很早就来磕长头的大片藏民,乃至几十米长的台阶被磨得呈现光滑的黑色。 631年(藏历铁兔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修建。共有宫殿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受严重破坏。1645年(藏历木鸡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重建布达拉宫“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1690年(藏历铁马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藏历水鸡年)工程竣工。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五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特别是1936年(藏历火鼠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1959年前,布达拉宫是五世达赖之后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利中心,从7世纪起,先后共有9个赞普(藏王)和10位达赖在这里居住过。布达拉宫的整体布局,由下到上分别是“雪”、白宫和红宫,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说”。海拔3700多米,以红山山体为基奠,依山而上。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整个建筑属于石木结构。(摘自《藏地牛皮书》) 阳光下的布宫红白分明,巍峨耸立在布达拉宫广场上,它是藏族人民心中的圣地。我震惊于眼前这个宏伟庞大的建筑群,感叹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当初修建它时的艰辛。在它的面前,任何事物都显得微不足道。 临近中午时分,我们来到布宫广场西侧的药王山,那里有保存千年的摩崖石刻和堆积如山的玛尼石。在玛尼石堆上,还有藏民挂上去的大串的海螺壳做成的圆片。海螺极其制品在藏民们心中是神圣的物品。摩崖石刻大多雕刻于崖面上,以佛像和经文为主,色彩繁多艳丽夺目。知道这里的游人不多,不象布宫那样人流如炽,大多数都是来转山的虔诚藏民。这里还有一些以雕刻玛尼石为主的工匠,终日在铁锤和敲打声中度过。随手翻了翻,做工还算精美。 下午的目标是位于北郊色拉乌孜山南麓的色拉寺。色拉寺是宗喀巴的徒弟绛青吉释迦益西在明永乐十七年(1419)所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也是拉萨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寺院。(摘自《藏地牛皮书》) 按照网上驴友们的经验,我们沿着大门左侧的寺院外墙顺时针绕行,随时找机会准备翻墙入寺,逃掉门票。头顶火辣辣的太阳考验着我们的耐心与毅力,高原反应再次侵袭着我。心脏咚咚狂跳不止,头痛欲炸,恨不得直接从山上滚下去才好,我们一直绕到寺的正后面,山上的巨石开始出现为数不多的几处摩崖石刻,有的还画着白色的梯子,真是怪异。再往高处望去,山顶有一间白色的房子。后来据寺里的喇嘛讲,那就是拉萨市内唯一的天葬台。皇天不负逃票人,我们在走过了几乎大半个寺院外墙后,终于穿过一道小门进入色拉寺,逃票成功的喜悦感把高原反应赶的无影无踪,但真是应了那句话:福无双至。我们最终无缘于寺里最有名的辩经场面,因为每周日是他们的休息日。顺着路我们走入措钦大殿,正在为辩经遗憾之时,忽闻房顶上有木棒夯土的声音,节奏简洁明快并伴有歌声。歌声时高时低,时断时续,间或有女人的嘻笑声,难道这就是拉萨的“打阿嘠”吗?顺着歌声我找到了她们,几个羞涩的藏族女人手拿木棒回头冲我笑笑,继续着她们的工作。 出了色拉寺,我们直奔北京中路的小昭寺。据说小昭寺是因文成公主思念家乡而建,所以大门朝向东方。寺里面供奉的是释迦牟尼8岁等身赤金像和一些其他佛像。规模和大昭寺相比差了很多,但也不失为一处了解藏地文化的好去处。第一次的逃票成功让我们这次索性大摇大摆直驱而入,最终是否C因自己的秃脑袋而被眼尖的寺庙僧人拿下,买票进入。但我和F还是暗暗窃喜,成绩不错。 八角街的诱惑让我们再次随着转经的人流涌入其中,东挑西捡无获而归。晚饭去了网上推荐的“西藏背包客餐吧”。店面装饰很别致,墙上贴了很多旅行者所拍的照片和一些其他挂件。共分里外两间,还可以上网,但需付费。我们要了藏式牛肉饼、尼泊尔包子、牛肉炒面、牦牛酸奶和一大杯自酿青稞酒。真是顿“美味”!牛肉饼里的肉馅牙口稍差的就别准备享受了;尼泊尔包子改叫牛肉馅蒸饺我看更为贴切;牛肉炒面整个一北京街边的炒饼;牦牛酸奶有股羊粪味道;青稞酒感觉象醪糟,哎。。。。。真是无可奈何。
|
转自:http://www.pigtour.com/Tour_Notes_Show.asp?ChkChildren=15485&type=125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