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许晓珠作为内地第四批援藏人员来到西藏,出任墨脱县副县长。这位从广东来的官员被县城招待所里的物价吓了一跳:鸡要120元一只。饭店里的鲫鱼、鲤鱼,每条是三四百元。各种可乐、矿泉水不论瓶子容量大小,一律10元。 “主要是运费贵。”他发现物价和当地不通公路的现实直接相关。当地人说,在路最难走时,一斤货物的运费就要20元。 以种粮为主业的当地藏民无力购买这些物品。种粮所得,只够自己吃用和酿酒。他们住在老旧的木板房里,而且大都没有鞋穿,赤着脚在泥土上走。2005年,墨脱县的人均年收入是1075元,只够买三四条鱼。 官员和医生是这个县城的主要消费群体。 全县有近500人是党政官员。县党委政府的领导主要是援藏干部。但即使是他们,也很少在外吃饭。 “很少购物,也很少到外面吃饭。”法院副院长王成钢说,他家从来都是买点菜自做,刚上市的菜也很少买。 墨脱县人民医院李医生的月收入也有2000多元,但他说,日子过得远不如内地,“一方面是想买的东西买不到,一方面日常的用品巨贵。” 事实上,墨脱县由于物资贫乏,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从过年的烟酒,到穿的胶鞋,除了供应的,另外再买都得有商业局局长的批条。 随着2000年后外界商人的进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县里物资不是那么紧张了,县商业局到了2004年才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拆并了。但一直到现在,还是每人每月供应36斤粮食,2斤香油。 墨脱医院的治病救人也是按计划来运作,为保证每个病人都能用到药,医院不得不对病人限量用药,病人用三瓶以上吊针就需要院长特批。 当地老百姓就更没有商品经济的意识,家里养的羊、鸡和鸡蛋都不卖,种的玉米等粮食,吃不完烂了就烂了,也不愿意卖出去。 “现在县城附近的老百姓开始有这个意识了,羊什么的都开始卖了,能卖到17到20块一斤。但离县城远的,旁辛乡、戈当乡等地方,还是以前的传统。”墨脱县委宣传部长琼琼说。
|